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7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在室温和pH值为中性的开放体系下,选用川滇黔地区与峨眉山玄武岩自然铜矿床相关的不同类型矿物,对配制的铜胶体溶液和cu^2+溶液进行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矿物对铜胶体和cu^2+的吸附率从高到低分别为硫化物、有机质(沥青)、粘土矿物、硅酸盐矿物。这一实验结果与川滇黔地区自然铜矿的赋矿围岩为玄武质角砾岩、铝土一粘土质沉积岩,自然铜与有机质伴生等地质现象一致,并表明有机质在自然铜成矿作用中不仅提供了还原条件,而且是很好的吸附剂。文章还探讨了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自然铜矿床中铜的迁移形式:认为铜不仅能以离子或络合物的形式迁移,还可能以纳米粒级单质铜的形式迁移。  相似文献   
12.
扬子地台西南缘形成的大面积自然铜矿化是峨眉地幔柱成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四川省昭觉县拉一木玄武岩铜矿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与自然铜矿共生的石英和方解石中各类型包裹体测定,将该自然铜矿成矿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中早阶段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高盐度的盆地热卤水与有机流体的混合作用特征,流体组成为H2O,含少量甲烷、烃类及沥青,液态烃以荧光性强的芳烃为主,包裹体均一温度140~306 ℃,w(NaCl)值分布在3%~10%、11%~14%、21%~24%三个区间,平均盐度为8.6%;晚阶段流体表现为低温低盐度特征,均一温度80~190 ℃,w(NaCl)值0.2%~8%,平均值4.8%,表明流体是由地表下渗的大气降水经水岩反应后转变而成。研究区自然铜矿流体包裹体与滇东北昭通地区玄武岩铜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基本一致。无机物与有机物反应、地幔流体促成不同类型流体与其混合以及缺硫条件和有机质的还原作用是导致本区自然铜沉淀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缘九寨沟高寒钙华分类与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寨沟钙华景观不仅有着独特的旅游与美学价值,在古气候、古灾害、古地震/活动构造、高原隆升以及人类世等研究中也能提供重要的地质档案。无论从旅游与科普的角度,还是从科学研究出发,开展钙华分类研究必然是前提、也是基础。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从物质来源到沉积环境,分析了无机和有机对钙华沉积的控制因素,按照相(分为亚相、微相)、类(分为大类、亚类)的沉积特征对钙华进行了分类,划分依据是:沉积环境决定了水动力条件与生物参与度,进而形成了千变万化的钙华沉积形态,最终架构了丰富多彩的钙华景观。所划分的结构—成因类型对“九寨沟式钙华”的科学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从旅游与科普角度开展的钙华地貌—形态分类,可为大众旅游、科普以及管理部门提供更高的辨识度及生态保育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Landsat-8、高分1号、2号等卫星影像,评估九寨沟核心钙华景点及整个景区在“8·8”地震前、后和钙华生境保育修复后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森林面积和水系面积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人工为辅、自然为主的钙华保育修复后钙华核心景点和整个景区的高植被、中低植被、低植被覆盖面积均有了显著增加,裸地生态类型仍存在,但呈逐年减少趋势,中植被覆盖类型较震后和震前减少;保育后第二年,湿润和很湿润面积、总森林面积和水系面积比震前和震后都有大幅增加,高植被覆盖度面积、森林面积和水系面积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能是由于人工干预下原生境快速恢复,提高了植被覆盖面积,植被的蒸散和截流作用进一步影响了流域的水文过程,促进了水系面积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德工牛场铜多金属矿床是位于甘孜-理塘结合带南段的一处斑岩型矿床,矿区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斑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该岩体与甘孜-理塘洋演化以及与斑岩型矿床间的关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对矿区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具有高硅(w(SiO2)66.35%~71.86%)、高碱(w(K2O+Na2O)3.63%~7.08%)、高钾(w(K2O)3.11%~4.57%)和过铝质(A/CNK0.96~1.49)等特征,里特曼组合指数σ 为0.56~1.74;稀土元素总量偏少(w(ΣREE)111.56×10-6~121.00×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6.63~9.51);相对富集 Rb、K、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及高场强元素(HFSE)Th、U,相对亏损 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及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 Ba、Sr);Fe2O3/FeO 比值平均为1.11.综合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德工牛场花岗闪长斑岩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I型花岗岩,是典型的壳幔混源成因类型,具有岛弧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地质年龄资料(216Ma)与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判定其为印支末期甘孜-理塘洋向西侧中咱地块俯冲时在强烈的岩浆活动
中形成,矿床的花岗闪长斑岩在成岩构造事件与成矿岩石特征方面与义敦岛弧内典型斑岩型矿床的斑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峨眉山玄武岩之上宣威组中的沉积型铜矿,矿石矿物以铜硫化物和自然铜为主,矿石构造大多具有结核状,前人根据此特征将其命名为"马豆子式"铜矿.本文对该矿床中的铜结核进行了矿物学和同位素方面研究.矿物学研究表明,铜结核由含铁非晶质矿物、粘土以及碳质碎屑共同胶结铜的硫化物而组成,并以交代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方式形成;结核的原始形态是凝胶状物质组合体.同位素分析显示,碳沥青的13CPDB值在-24.8‰~-23.9‰之间,表明碳沥青是原地植物沉积变质的产物;辉铜矿的34SV-CDT值为7.6‰~13.1‰,与二叠纪海水的34S(约11‰)接近,斑铜矿、黄铜矿的δ^34SV-CDT值为21.6‰~22.2‰,和海相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20‰)类似,显示硫的来源不同.以上特征表明铜结核的形成过程是,含铜玄武岩经风化淋滤,铜质迁移到水体中后被粘土、含铁非晶质矿物和植物碎屑吸附,并成凝胶团悬浮与搬运,在湖泊或沼泽环境下与沉积物同生沉积成核;后期再经变质交代和热液叠加,斑铜矿交代辉铜矿、黄铜矿又叠加于斑铜矿之上,最终形成了"马豆子式"结核铜矿.  相似文献   
17.
朱笑青  许志斌  王富东 《矿物学报》2007,27(Z1):406-407
西方国家地质界不太用"矿床学"这个术语,而更多的是"经济地质学",国内地质界习惯于把矿床学与经济地质学等同起来,实际的做法却不是这样.我们的矿床学家与矿床地球化学家热衷于研究矿床的成因、成矿元素在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以及成矿摸式等,对于成矿元素的工业用途、市场经济、采选冶技术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却知之甚少,甚至不予理睬,从而不能对矿床做出综合的、全面的评价,因为他只是一位矿床学家或矿床地球化学家,而不是经济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18.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全球其他大火成岩省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峨眉山玄武岩中发育大面积自然铜矿化。对产出在大火成岩省内的川西自然铜矿成矿机理的研究,将进一步认识和丰富峨眉地幔柱成矿系统。对川西自然铜矿床类型据其在玄武岩中产出的位置不同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并对其成矿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峨眉山玄武岩的高铜背景值具有随玄武岩浆喷发从早到晚呈富集趋势,其结果是由不同期次成矿作用所导致。川西玄武岩普遍经历了酸性流体淋滤作用,形成了①玄武岩上部宣威组中的铜矿;②玄武岩中的铜矿;③玄武岩(底部)与茅口组灰岩接触面上的铜矿。铜质主要来源于峨眉山玄武岩,玄武岩与其他物理化学条件突变的界面是有利储矿空间,自然铜矿化的形成与缺还原硫条件、富有机质和还原环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大面积出露于川滇黔地区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分布有许多铜矿点和铜矿化点,前人根据产出的空间位置,将其分为三类(张正伟等,2004)(沉积型、热液型、风化淋滤型).  相似文献   
20.
为厘清黄龙钙华退化受气候变化调控规律,探究影响钙华沉积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响应,通过对钙华相关研究的专著及文献进行分析,从直接影响气候变化的水文因素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出发,探索其对钙华退化的影响,表明水文过程及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事件是导致钙华退化的主要原因:(1)适宜的气候加速钙华沉积,极端的气候则会引起钙华退化;(2)气候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极端降水导致钙华退化,如干旱使钙华裸露受风化侵蚀而洪涝灾害使钙华受冲刷或被稀释效应影响;(3)全球变暖导致藻类大量富集,亦会破坏钙华。在钙华保育过程中,一方面应避免因极端气候事件对钙华的破坏,并在其发生时因势利导,缓解其负面效应对钙华的影响,另一方面提倡节能减排,抵御区域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的藻类大面积滋生,以便更好地保护钙华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