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This study is to combine a coastal high-resolution (2′×2′) two-way coupled wave-tide-surge numerical model (including 3 main physical mechanisms) with a material transport/diffusion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the law of material transport/diffu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w of material trans- port/diffusion driven by background current field simulated by the coupled wave-tide-surge model is dif- ferent from that simulated by pure tide-surge, and mor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ones driven by tidal current. The coupled background curren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the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12.
温度和降水是反映气候变化的两个主要变量。因此,针对这两个变量序列的时空分辨率和已揭示的气候变率,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作了初步的归纳与讨论。用近一个世纪的温度、降水资料揭示,中国东部地区存在着准20 a和准70 a的振荡以及中国降水气候型的漂移;用近五百年和近千年的代用序列并结合器测资料,揭示了我国东部地区存在着70~80 a的振荡。文章最后指出,我国气候变化研究在资料开发、规律与机理研究、预测与服务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第4~6次北极考察获得的北冰洋中心区(80°~88°N))GPS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大气垂直结构、边界层参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海冰和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10、2012和2014年夏季北冰洋中心区的对流层顶、边界层高度、逆温强度及风速和风向的垂直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1979~2014年9月温度与海冰范围变化的关系,解释了其差异的原因.2012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最小,减少了44%,具有明显的增温过程.2010年和2014海冰分别减少了22.6%和17%,出现的是降温过程.对比2种过程反映出海冰变化对大气边界层结构有重要影响.近30年北冰洋中心区(80°~90°N)1000和850hPa的温度变化呈显著的升温趋势,并与海冰范围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北极海冰的持续减少,会使地表至对流层中层持续增温.  相似文献   
14.
采用2011年发布的20世纪全球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结合长期观测序列,分析了百余年来大气中南极绕极波的强弱变化和传播过程。结果显示,南极绕极波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1940~1960年和1980~2000年附近出现和活跃,而在其他年代消失。东南太平洋南极绕极波振幅最强,该区域的海气耦合过程可能是绕极波信号增强的关键之一。初步揭示了百年来南极绕极波和南极涛动的对应关系,偏强的南极涛动有利于南极绕极波的出现,但并非决定绕极波产生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5.
Interdecadal change in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Wave during 1951–201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study,we defined an index of the Antarctic Circumploar Wave(ACW) and analyzed its variability for the period 1951-2010.A regime shift of the circumpolar westerly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d an interdecadal change of the ACW,which occurred around the mid-1970s,were identified.Associated with these changes,the variations of the ACW show three distinct sub-periods:1951-1973,1974-1980,and 1981-2010.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speeds,amplitudes,and wave structures.We briefly investigated possibl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t behaviors of the ACW during the three periods.  相似文献   
16.
关于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状况,从本世纪30年代起,就曾引起许多人的注视。有人设想藏北大片区域为极度干旱的不毛之地;也有人认为高原降水量分布是以柴达木盆地为干旱中心,逐渐向四周增加,所绘制的等雨量线大体与纬度方向一致。而且,还根据某些记录,认为拉萨的年雨量近1500毫米。这类降水分布图和观测资料,直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还广为流传,为一些国内外书刊所采用。近20年来,对以上看法虽有人提出过异议,但由于高原台站网稀疏,观测年限太短,还难以分析出确切的降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林祥 《气象》1979,5(4):21-22
在西藏自治区境内,习惯上把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昆仑山以南,称为“羌塘”,藏语意为北方高原。在黑(黑河)阿(阿里)公路以北、青藏公路以西的广阔地带,通称为“北羌塘”。由于人烟稀少、景观荒漠、交通不便,至今还没有气象台站,历史上零星的观测资料也极少。  相似文献   
18.
林祥 《气象》1976,2(1):22-23
在被伐倒的树干横截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圈圈近似圆形的纹印,这些呈同心圆的圈圈,习惯上就叫“年轮”。 年轮的一些特征 我们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树干横截面上,除了木纹外,还有由大小孔交替组成的一种平行带状的筛孔,这些孔洞是输送树液的导管,而年轮就是包括这样一排细薄膜的粗导管和一排厚薄膜的细导管,在两排导管间还有过渡性导管。粗导管是在生长季初期形成的,颜色较浅,组织较松,材质较弱,叫早材。细导管是在生长季后期形成的,颜色较深,组织较紧,材质较硬,叫晚材。晚材与次年生的早材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近40年中国暖季日气温及其异常强度变化趋势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林祥  钱维宏 《地理学报》2003,58(Z1):21-30
利用中国大陆453个测站1961~200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通过标准差和Skewness系数计算日气温距平强度,反映中国近40年来暖季(5-9月)气候变化趋势.近40年中国暖季增温的幅度有南北差异,以黄河流域为界,北边高纬增温更强烈;平均气温趋势有前后两段的显著差别,大致在1970年代后期实现向增温趋势的转变;最强的增温出现在1990年代以后.多数区域气温反映出季节内气候变率增大,显示暖季日平均气温趋于大的涨落.日气温距平和降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由于降水时的气温降幅较大,故暖季中天气过程的降温和持续高温一样是季节内气候变率的重要信号,这在低纬沿海地区(如华南、云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考虑辐射应力机制的近岸高分辨率的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耦合数值模式 ,研究了辐射应力在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近岸海域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过程中对水位的影响 ,并与两个中等强度天气过程引发的实测水位过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考虑辐射应力机制的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耦合模式模拟的结果与实测更接近 ,特别在极值增水位处吻合很好。对本研究的中等强度天气过程 ,辐射应力可增水 40cm ,在黄河三角洲近岸区有 2 0cm以上最大增水区域 ,这在工程上非常重要。可以预见 ,对引发黄河三角洲沿岸强增水的台风及强寒潮过程 ,辐射应力对增水的影响会更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应采用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耦合数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