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反演潜在震源力学参数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利用水准测量资料反演潜在震源力学参数问题,并提出轮回搜索的反演方法,此方法具有搜索范围大,对初始值要求不高,结果比较可靠等优点,根据Alekseev的形变模型,用轮回法,利用1989年大同地震前的水准测量资料(1984-1987)和张北地震前的水准测量资料(1984-1987及1984-1991)对这两个地区潜在震源的力学参数进行实际计算,结果力源中心与后来实际发生地震的震中相差不到40km。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大同-阳高地震的孕育机制,认为可能有3个因素,即区域断层的长期蠕动,中小地震的频繁活动以及外围强震的“增震作用”。研究了利用强震的增、减震作用判定强震危险区的方法,初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华北震例资料的基础上,从系统整体演变的观点对M>5级地震前半年内的13个指标进行了追踪分析研究,计算了综合信息量参数P,在P随时间演变的过程中提取出异常变化优势时段,并在优势段中找出P加速的时刻组成离散的时间序列建立灰色预测模型,进而预测出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14.
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以下简称“北三省”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具有深大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1次7级以上地震和8次6级以上地震。自有台网观测以来,已有丰富的地震资料。近些年来,一直被定为重点监视区,因此研究该区强震前地震活动特征对于该区的地震监视预报工作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地震资料,用最大熵谱方法对河北省北部地区历史上M≥5.0级地震以及1970年以来的地震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医历史上M≥5.0级地震存在着250年左右的卓越周期;1970年以来的地震序列谱的最大峰值的时间是在31个月时出现的。最后指出,在今后的十几年内,河北省北部地区仍有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李文英  胡新亮 《地震》1993,(6):7-14
本文将地震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系统,随着孕震过程的发展,系统从平衡态向着远离平衡态方向发,不稳定性增大,并向着失稳态接近,这时大量前兆发生发展,复杂发生增加。文中应用系统科学中的信息集成方法分析前兆异常,确定异常综合,用统一的系统叁量概率合成、信息熵、有序度等作为系统由向非过渡的标志。结果表明,用信息综合集成方法分析后的异常反映了孕震过程演变到短期阶段。该方法为短期地震预报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具有实  相似文献   
17.
对安太堡露天矿气煤的三种基本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的热解特性和氮元素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考察.煤岩显微组分用等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进行富集,煤岩显微组分的热解特性采用热重分析仪在400~900℃温度条件下进行分析,热解焦的结构用红外光谱分析仪进行分析,氮元素的变化规律用元素分析仪进行分析.实验得到如下结果:由于其结构不同,安太堡露天矿气煤的三种有机显微组分热解特性有显著差异,在400℃下,稳定组的总挥发分产率最高,高达34%,而惰质组只有其十分之一,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三种显微组分的活性差异逐渐减小;热解焦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热解温度增高,焦中的脂肪氢、醚键的吸收峰逐渐变小,芳香核吸收向低频移动;焦中的元素摩尔比C/H逐渐增加,C/N在800℃时有最小值;显微组分焦脱氮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和热解反应性有区别,稳定组热解脱氮率最高,镜质组最低.  相似文献   
18.
<正>近几年来,我国几个重要湖泊水库,如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支流相继不同程度地暴发过蓝藻水华污染,湖泊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在对饮用水遭到严重污染感到担忧之外,也对藻类这种低级水生生物的治理和利用进行着思考。海洋中约有4000余种浮游藻类,有330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有70种能产生毒素,可通过鱼或贝类等食物链对人类造成毒害,使人类  相似文献   
19.
唐山地震的孕育与强震的增震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地震的孕震构造是唐山菱形块体,在NEE向的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最大剪应力集中在它的对角线上,正好与唐山断裂带相一致,因此成了唐山地震大破裂的始发点.唐山地震前兆演化过程中,有两个显著特点:在空间上有“震中→外围→震中+外围”的转移过程;在时间上有明显的阶段性,前兆异常频次的每一次加速都发生在外围强震发生之后,本文用强震的增、减震理论,推测外围强震的发生对唐山地震的孕育有强化作用,在一个大的区域,强地震的增、减震效应可以形成多个高应力集中区,这些高应力集中区多数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林县小震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3月邢台大地震后约一个月,河南省安阳市西50多公里的林县,开始发生小地震,起初小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不高,1966年10月下旬以后有所增强。1966年10月29日至12月5日发生小地震12次,其中3级以上的两次,最大为12月5日10时20分的3.6级地震,当地群众强烈有感。1967年3月26日发生5级地震,小震活动水平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