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1.
内蒙额济纳盆地GN100钻孔的沉积相可划分为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及风成砂沉积。对该钻孔不同沉积相代表性 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表明:额济纳盆地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能够有效区分沉积环境和动力过程。河流相沉积物主要粒度组分为 粗砂,以滚动搬运为主,判别值Y为大于1;风成砂主要粒度组分为细砂,Y值范围主要在0附近;沼泽相也以细砂为主且 较风成砂更细,Y值主要为负值且小于风成砂;湖相粒度组分主要为细粉砂,以悬浮搬运为主,但不完全是静水悬浮搬 运,相比于静水沉积相对颗粒偏大,而Y最小,为小于-9。这些结果可以为区域沉积环境的准确解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温度、降水(湿度)和大气CO2含量被认为是影响C3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大量的现代植物和土壤有机质碳稳定同位素(δ13C)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可使C3植物的碳同位素变重(正),降水增多(湿度增大)和大气CO2含量升高可使C3植物的碳同位素偏轻(负);同时,C4植物可明显地影响土壤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基于这些认识,以前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质碳同位素和植被组成变化进行过不少研究.但是,相关的研究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黄土中还未开展.本文对我国东北地区厚度36m的喀喇沁旗牛样子沟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间隔10cm的采样和总有机碳含量(TOC)、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间冰期发育的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δ13C值偏正;反之,在冰期堆积的黄土有机质含量低、δ13C值偏负.通过分析表明,研究区的植被类型是以C3植物占主导地位,C4植物对土壤有机质δ13C变化的贡献有限,并且气候变化具有冰期-间冰期季风气候变化的特点,据此推断温度是决定东北地区植被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超过了降水(湿度)和大气CO2含量对植被(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反向影响.这一发现揭示了温度对我国东北地区长时间尺度植被变化的控制作用.这些认识对于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的林木和小麦、大豆、水稻等C3作物的种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 relationships is examined using the polarimetric variables from the X-band polarimetric phased-array radars in Guangzhou,China.Three QPE approaches,namely,R(ZH),R(ZH,ZDR) and R(KDP),are developed for horizontal reflectivity,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 and specific phase shift rate,respectively.The estimation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by fitting the relationships to the observed radar...  相似文献   
14.
风尘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地球系统中不同时空尺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北方地区发育了世界最广、最厚的风尘沉积,记录了至少22 Ma以来东亚季风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对风尘沉积的气候记录和黄土高原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对黄土高原风尘物质沉积过程的认识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近年来基于物源示踪研究对传统的风尘搬运过程提出了新认识,认为虽然黄土主体是风成的,但以前忽略了河流对于碎屑物质的搬运贡献。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沉积学角度分析风尘沉积过程,发现青藏高原两期抬升与区域构造运动对粉尘沉积起着不亚于气候变化的重要控制作用;同时从沉积-侵蚀和地貌发育过程探讨风力与流水这两种最常见的外动力方式在黄土沉积和黄土高原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认为风尘的沉积和黄土高原的形成是侵蚀与搬运沉积作用的长期动态平衡过程,风力和流水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都不是单一不变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有可能会同时充当建设者和破坏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基于消费级无人机倾斜影像的三维测图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测绘新技术,在各领域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是用于测绘专业的主流航测飞行器价值昂贵、操控复杂。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由消费级无人机获取的倾斜影像制作而成的实景三维模型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消费无人机价格低廉、操控简便的优点和自动化建模优势,可在短时间内生产出高质量、高精度的实景三维模型和1∶500地形图。实践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技术路线可行,产品精度符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整体效率优于传统测绘方式,具有推广普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大建中汤治疗前后脾阳虚证大鼠胃癌组织中的Cox-2、NF-кB mRNA的表达,探讨大建中汤治疗脾阳虚胃癌的部分作用机制,为温阳法治疗肿瘤的新思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及大建中汤高、低剂量组,对除正常对照组外的其余组别大鼠进行脾阳虚胃癌模型制备后,正常对照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模型对照组予番泻叶水浸液灌胃,药物组分别给予大建中汤高、低剂量和环磷酰胺干预,于末次给药后处死动物,取胃黏膜异常处胃组织2块,液氮速冻,待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胃组织中的Cox-2、NF-кB mRNA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建中汤高、低剂量组及西药对照组大鼠胃组织中的Cox-2、NF-кB mRN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大建中汤高剂量组含量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大建中汤可能通过调节Cox-2、NF-кB的含量从而改善脾阳虚胃癌大鼠的症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际考察和总结分析位于中国季风区西北缘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以及共和沙地的地层年代资料,初步确定这些沙漠/沙地在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的空间范围.结果发现,在末次盛冰期腾格里沙漠扩张到了香山北麓和祁连山北麓,东至贺兰山前,向西覆盖了整个民勤盆地,面积至少扩大了28.8%:巴丹吉林沙漠南到北大山,东至雅布赖山,北部覆盖了整个额济纳盆地,面积扩大了39.0%;共和盆地沙地流沙面积至少扩大了19.8%.在全新世大暖期,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界向北退缩了20km左右,共和盆地沙地流沙大范围固定成壤.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简称3S技术),通过对有关中国沙漠(沙地)遥感资料、主题地图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制作了新的中国沙漠(沙地)地理底图数据库。结合气候数据,分析了中国沙漠(沙地)的环境特点,为重建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中国沙漠(沙地)环境格局提供了依据。通过对中国沙漠(沙地)时空分布和变化的分析,认为水分条件的差异,尤其是相对湿度的差异,对中国沙漠(沙地)的地貌过程、植被与土壤类型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对超级单体风暴的探测能力,利用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一次发生在华南地区的超级单体风暴在成熟阶段的精细结构观测特征,结果表明: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较高的时空分辨率有利于精细监测超级单体快速演变过程,但同时受衰减影响明显,超级单体核心区后侧出现明显的“V”型缺口;超级单体的低层观测到CC谷和ZDR弧,中层观测到ZDR环和CC环,高层高ZH区对应较小的ZDR和CC,这些都是超级单体发展旺盛的重要特征;垂直方向上观测到ZDR柱,ZDR柱与上升气流密切相关。降雹前ZDR柱迅速增加,冰雹降落后ZDR柱高度迅速降低。冰雹降落到地面后会部分融化,导致含水量显著增加,因此在近地层出现KDP大值区,冰雹与降水的混合相态则使得CC降低,这对冰雹的临近预警和识别冰雹在地面的降落位置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可为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BCC_CSM1.1m,NCEP_CFSv2和ECMWF_System5模式的历史回报和中国全球大气再分析系统资料,对500hPa位势高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行预报性能评估和可预报性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模式在热带地区均具有较高的预报能力,BCC模式表现最为突出,EC模式预报稳定性最好,NCEP模式预报技巧最低;三个模式预报的距平相关系数均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并且在超过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后,预报技巧有所提高,进一步证实ENSO是各模式对500hPa位势高度季节性尺度的可预测源;模式对西太副高脊线指数的预报技巧最高,其次是强度指数,再次是面积指数,对脊点指数的预报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