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13.
中国叠合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海相盆地形成和盆地叠加改造两大构造期,发生了多期构造变动下的多期油气成藏及后期不同程度的改造和破坏。构造运动决定了叠合盆地海相层系成藏条件与油气保存的差异性,盆地及其周缘造山带构成的盆山结构决定了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保存条件的优劣。膏盐岩和泥页岩是叠合盆地中最主要的两类盖层,多期构造变动背景下盖层的封盖有效性是油气保存的重要条件。岩浆活动时间与油气生成、运移时间的先后配置关系同油气保存密切相关。地下水水文和古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可作为油气保存条件的判识性指标来指示油气运移、聚集及破坏。油气的聚集和散失量模拟提供了一种油气保存条件定量研究的新思路。油气保存单元和保存系统的概念及相关评价体系能够很好地反映油气保存条件的分割性。以构造演化为主线,全面分析油气保存条件各影响因素的多维时空配置关系,多角度系统评价叠合盆地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将成为重要研究方向,对于圈闭评价优选及海相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海相页岩气储层特征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有机质泥页岩复杂的沉积成岩过程、细粒特征,以及远小于常规储层的以微米—纳米级为主的孔隙空间,给海相页岩气储层特征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年来借助多项先进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在海相页岩气储层的多个方面形成了重要认识,页岩有机质与其成熟度关系密切,岩石矿物组分判定方法向定量化发展,岩相预测与建模技术得以应用,但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探知,物性变化趋势的认识尚存在不同见解,孔隙结构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表征的跨越,页岩力学性质的解析能够有效指导压裂改造。通过进一步分析海相页岩气储层研究的发展动态,就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系统表征、区域尺度上成岩与岩相变化的时空配置关系、成岩演化—岩相—孔隙系统—有机质丰度潜在的多元关系等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以期推进储层特征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祁连山哈拉湖坳陷与已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木里坳陷同属于南祁连盆地次级坳陷,有相似的水合物成藏条件,但由于该区地质工作程度低,坳陷内第四系覆盖层下的地质构造信息不清,对该区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缺乏认识。为查明哈拉湖坳陷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在哈拉湖坳陷区内开展了物化探综合探测及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区内可划分出4个凹陷区、2个凸起区,调查区内可划分出26条断裂;(2)调查区永冻土层分布特征以新生界沉积区以大面积片状和基岩出露区以岛状分布为主,永冻土层发育与高程、地形、地表覆盖层及表层土壤水分等因素密切相关;(3)调查区发现了两处地球化学异常,以酸解烃重烃、酸解烃干燥系数、顶空气甲烷和荧光光谱为指标组合,显示了两种不同的异常特征类型,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强度较高;(4)哈拉湖坳陷的烃原岩条件相对差,烃源岩的保存完整性和印支—燕山期圈闭构造是水合物成藏的关键,哈拉湖坳陷区北部和地球化学Ⅰ号异常区可为水合物成藏远景区。本文为南祁连盆地下一步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研究认为大兴安岭中南段上古生界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次系统采集了扎鲁特盆地、突泉盆地、乌兰浩特地区的地层岩石物性标本,测试了密度及电阻率。结合前人物性研究资料与本次工作结果,系统地整理了扎鲁特盆地、突泉盆地、乌兰浩特地区地层岩石物性参数,重点分析了上古生界林西组地层的物性界面,为在该地区开展非震地球物理测量提供了基础性资料。从古地理环境和电阻率特征两个方面对比了三个地区的林西组烃源岩地层,认为突泉盆地地区形成烃源岩的条件相对有利,并且泥岩的板岩化程度低,是寻找林西组烃源岩最有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何大双  黄海平  侯读杰  张鹏辉 《地质学报》2020,94(12):3864-3878
为了进一步了解泥炭中脂类分子化合物的分布与植被演化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对采自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东北部阿萨巴斯卡地区的JPH4、Mildred和McMurray泥炭柱样品中的脂类分子进行测定。根据正构烷烃、正烷酮、甾类和萜类等分子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年代学资料,重建了研究区近千年来的古气候演化过程。现代暖期以来(1990年以来),区内大范围的锈色泥炭藓发育,指示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现代暖期早期(1900年以来),陆源高等植物和狭叶泥炭藓共存于干- 湿交替的气候环境下;JPH4泥炭柱记录了小冰期期间寒冷干旱的气候环境,该时期莎草科等陆生维管植物发育;上述结论与前人记录的区域植被和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研究区发育的锈色泥炭藓种类特殊,多形成于干旱环境且具有C 31 正构烷烃优势分布,ACL、 P aq 、C 23 /(C 27 +C 31 )正构烷烃指标能够有效表征植被输入特征和气候变化。正烷酮主要来源于相应正构烷烃的微生物氧化作用,正烷酮指标CPI- ket、ACL- ket和(K 23 +K 25 )/(K 27 +K 29 +K 31 )有效地记录了泥炭沉积时期气候的演变过程。甾类、萜类化合物的丰度明显高于直链烷基类化合物,γ- 内酯/生育酚、C 29 甾酮/C 29 甾醇、甾醇/甾类化合物等指标能够初步应用于指示区域气候的干湿冷暖变化,微生物的改造作用可能会影响这些指标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