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西太平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中国第八次南极科学考察青岛至南极航渡中所观测到的大气与海水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7°N以北、0°至2°S、10°S至43°S之间及58°S以南的海域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6.1mg/(m2h);7°N至0°、2°S至10°S及43°S至58°S则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区,其间碳通量约为4.0mg/(m2h)。  相似文献   
12.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s in the aerosols of Zhongshan Station, Antarctic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strumental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INAA)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bulk, high-volume aerosol samples, collected at Zhongshan Station in the Eastern Antarctica, during 1998-2001, to study the chemical species. .A graphical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the INAA data. Results showed that Na, Cl, Mg, Ca, Sr, Br, I, Sr and Rb were marine elements while Al, Sc, Fe and Mn were crustal elements. Compared to marine and crustal elements, five elements (Se、Co、Sb、Zn、Cr) were highly abundant in the aerosols collected at Zhongshan station,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y might come from the petroleum burning, heating and equipment operation. The presence of pollutant elements suggested that human activities have affected the local environments in Antarctica.  相似文献   
13.
Chemistry of Aerosols over Chukchi Sea and Bering Se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contents of elements in aerosols sampled during the First Chinese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HINARE-1) show great differences from one element to another. Na, K,Ca, Mg, A1, F, and Cl are the major components in the aerosols, whose contents are larger than 30 ng/m^3. The chemical elements whose contents vary between 0.1 - 30 ng/m^3 are Br,Sr, Cr, Ni, and Zn. The chemical elements whose contents are close to or slightly higher than 0.1 ng/m^3 are Rb, Ba, Zr, Th, and Pb. The contents of As, Sb, W, Mo, Au, La, Ce, Nd,Sin, Eu, Tb, Yb, Lu, Sc, Co, Hf, Ta, and Cd are less than 0.1 ng/m^3. The mass concentration data for the same element, as observed during CHINARE-1, are almost accordant, but much lower than what is observed in the China‘ s seas or the coasts of China. The enrichment factor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analyses and lead isotope tracing were used to distinguish their sources.Four groups of sources can be classified as follows: anthropogenic: As, Sb, W, F, Mo, Au,Cu, Pb, Cd, V; crustal: La, Ce, Nd, Sm, Eu, Tb, Yb, Lu, Fe, Sc, Cr, Co, Ba, Zr, Hf,Ta, Cs, Mn, Th, U; oceanic:Na, K, Ca, and Mg; and mixing: Rb, Sr, Ca, and Mg.  相似文献   
14.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的环境背景值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张远辉  杜俊民 《海洋学报》2005,27(4):161-166
纯粹意义上的环境背景值是指在未受污染的自然状态下环境要素的正常含量,又称环境污染本底值.在全球海洋环境中,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很难找到不受污染影响的海域,特别是毗邻陆地的沿岸和近海海域.在这些海域中,许多化学成分的实测含量往往是天然本底值与人为影响的叠加,显然在缺乏环境背景值资料的情况下是难以正确评价海区的污染状况的.因此,确定环境背景值是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东印度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第七、八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航渡中所观测到的海-气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航线上20°N以北、20°~40°S之间及60°S以南的海域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5.17mg/(m2·h);20°N至20°S及40°~60°S则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3.70mg/(m2·h)。  相似文献   
16.
海洋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具有潜在的缓冲大气CO2增加的能力,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对于预测未来大气CO2含量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海洋CO2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海洋CO2的源与汇、海—气CO2通量的估算以及海洋环流、生物泵和海洋生态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并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厦门海域大气气溶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年12月至1990年3月,利用中美海气实验厦门观测站,采集了厦门海域107个气溶胶样品,利用离子色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法测定其中的Na+、Cl-、SO42-、NO3-、NH4+、Al、Fe、V、Pb、Cu、Cd.本文分析了厦门海域大气气溶胶中物质的浓度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厦门海域大气气溶胶物质主要来源为海水、土壤尘、煤烟尘和燃油灰,陆源物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湿季浓度明显低于干季,雨水对大气中颗粒物的清除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洋大气化学是一门海洋化学与大气化学交叉的新学科。中国的南大洋海洋大气化学研究与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同步成长。30多年来,随着南极科学考察的经验积累和数据集成,我国的南大洋海洋大气化学关键过程研究即大气-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氮、硫、磷、铁等的海气交换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的碳、氮、硫的海-气循环等研究,取得了一批新的认知和成果,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至今,我国已开展了三十多次南极科学考察,在这些考察中开展了南大洋大气气溶胶物质来源研究,探究了大气-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一些关键过程,估算了硫、磷、氮、铁的海气交换通量。随着国家重大计划"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响应与反馈作用"项目实施及后续研究的开展,对全球变化的敏感要素碳、氮、硫、铁在南大洋的源汇特征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等进行了研究,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还对南大洋海冰区碳汇格局演变,DMS、MSA、N_2O、Fe等的海气交换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了新认知。同时,在对上述化学物种的实时走航观测关键技术研发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未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在站区大气污染特征分布上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了解人类活动对站区环境的影响提供了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二氧化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1994年8月和1995年2月的台湾海峡进行的综合调查资料,对海水Too2、Poo2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利用通量模式估算了海-气CO2的净通量。结果显示,表层Too2、Poo2的分布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由于夏季受海峡暖流的影响,台湾海峡表层Too2、Poo2普遍较高;冬季受浙闽沿岸水的影响,表层Too2、Poo2呈海峡西部低,东部高的分布趋势。台湾海峡可视为沿岸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大洋海洋大气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大气化学是一门海洋化学与大气化学交叉的新学科。中国的南大洋海洋大气化学研究与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同步成长。30多年来, 随着南极科学考察的经验积累和数据集成, 我国的南大洋海洋大气化学关键过程研究即大气-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氮、硫、磷、铁等的海气交换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的碳、氮、硫的海-气循环等研究, 取得了一批新的认知和成果, 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至今, 我国已开展了三十多次南极科学考察, 在这些考察中开展了南大洋大气气溶胶物质来源研究, 探究了大气-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一些关键过程, 估算了硫、磷、氮、铁的海气交换通量。随着国家重大计划“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响应与反馈作用”项目实施及后续研究的开展, 对全球变化的敏感要素碳、氮、硫、铁在南大洋的源汇特征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等进行了研究, 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还对南大洋海冰区碳汇格局演变, DMS、MSA、N2O、Fe等的海气交换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了新认知。同时, 在对上述化学物种的实时走航观测关键技术研发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为未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在站区大气污染特征分布上进行了深入探讨, 为了解人类活动对站区环境的影响提供了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