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20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1.
2014 年2 月12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发生MS7. 3 地震,随后又发生了一系列余震。本文采用测定震源深度的确定性方法计算了于田MS7. 3 地震序列的深度,震相数据来自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目数据库,并结合使用了新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12.
宋秀青 《中国地震》2017,33(4):694-702
2017年8月9日精河发生MS6.6地震,随后发生一系列余震。本文采用PTD方法和新疆测震台网分析的震相数据,基于新疆“2015地壳速度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得到MS6.6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MS≥2.5余震深度为9~18km。所有震相数据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目数据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陕西地震台网2009年1月—2014年4月地震观测报告数据为基础,并在前人对该区域地壳速度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地震、爆破及塌陷的震相速度拟合曲线与折合走时曲线等结果,确定初始模型及扰动范围。再采用Hyposat定位程序对地震资料进行“试错”,最终确定了可供台网日常使用的地壳速度模型及各层的波速比结果,最后对模型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2015模型比1985模型的定位走时残差小,震中位置偏差减小,确定的实测爆破地震位置参数更准确。2015模型较1985模型更符合陕西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4.
大家都叫他Kei,作为学术权威,40年来他发明了许多新方法,旨在对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能够更定量化。Aki于2005年5月17日在留尼汪岛逝世,该岛是印度洋的火山“热点”,他退休后就在那里安家并继续他的学术生涯。他不仅以众多地震学的学术成果著称,而且在地震灾害概率评估的发展上,他也是一位领军者。  相似文献   
15.
接收函数方法应用的现状及其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远震PS转换波波形提取出的接收函数来研究地震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速度间断面结构是有效的方法之一\[1\].最近几年,利用SP转换波波形的接收函数为进一步研究地壳、上地幔间断面提高了精度;并出现了利用SKS的Receiver Function及利用切向分量来研究地壳、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的研究.随着流动台阵和固定台阵地震数据资料的增加,台阵技术与接收函数的结合,为提高间断面精度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新疆全区和分区地壳速度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首先分析了新疆地震台网长期使用的"3400走时表",并拟合得到了符合该走时表的速度结构模型。然后对新疆地区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记录的所有地震震相数据进行了速度拟合,并对速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提出了根据地震密集区域划分和建立分区地壳速度模型的概念。采用以2014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为中心、半径为1°范围内、自2009年1月以来所有地震事件的震相数据,拟合了适合于于田的地壳速度模型,该模型在于田MS7.3地震的精定位和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确定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山西测震台网缺少适合本地区地壳速度模型的现状,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山西测震台网2009~2014年间产出的大量震相数据,采用"线性拟合"和"折合走时"法分别确定了模型参数中速度和深度的波动范围;利用Hyposat定位程序,使用46489组模型,分别批量定位76个地震事件,并选取残差最小的一组参数作为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最后运用批量定位比较残差、PTD测定深度和人工爆破等3种方法对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山西地区进行地震定位时,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相较于现有的修正J-B模型残差更小,精度更高,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新疆、青海、西藏数字地震台网和新疆和田台阵都十分清晰、完整地记录到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波形,故采用区域地震台网和地震台阵联合定位的方法精确测定该地震的震源位置。具体定位时采用了以下技术:①根据MS7.3地震震中的位置,360°等方位均匀选取台站,平均每隔约15°选取1个台站参与初始定位;②将于田台的记录波形旋转至径向和切向上精确测定S波的到时,并以此控制震中距;③测定震中位置时采用的速度模型,是以震源为中心、半径约为1.0°范围内发生的历史地震资料为基础,经重新拟合后获得的速度模型;④利用和田地震台阵记录的主震波形资料,经波形聚束方法处理后测定方位角,并以此方位角修正震中位置;⑤采用确定性方法测定震源深度。最终得到新疆于田MS7.3地震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6.197°N、82.467°E,震源深度为12km,发震时刻为2014年2月12日17:19:48.2。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上海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利用台阵处理技术研究了PpSmS、P660S及SKS震相的分裂。根据三震相的分裂参数(快慢波延时时间及快波偏振方向)的差异对上海地震台阵地区地壳、上地幔及下地幔介质的各向异性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基于海南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对2015年11月22日广东徐闻M_L 4.2地震反演震源机制解,计算得出节面Ⅰ参数:走向110°,倾角84°,滑动角-158°;节面Ⅱ参数:走向18°,倾角69°,滑动角-5°。推断为1次走滑为主兼有正断性质的破裂,与铺前—清澜断裂属于走滑正断的运动特征较为吻合。对2000年1月—2016年6月主震周边地区(19.3°—20.6°N,110.0°—111.0°E)M_L1.0以上183次地震进行双差精定位分析,得到146次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震源深度分布不再仅局限于10 km附近,而是呈垂直带状分布,与雷琼地区新构造运动主要以垂直差异性活动为主的活动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