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4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铁格隆南(荣那)矿床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多龙整装勘查区内,是西藏首例超大规模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Cu(Au、Ag)矿床。目前,矿床的勘查工作和科学研究正同时展开,本文采用锆石U-Pb、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系统的钻孔地质编录,对编录中新发现的含矿石英闪长玢岩和辉钼矿进行了高精度同位素测年。石英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模式年龄为(120.2±1.0)Ma;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的模式年龄分布在117.8~119.4 Ma范围内,平均模式年龄为(118.5±0.8)Ma,等时线年龄为(119.0±1.4)Ma(MSWD=0.34)。成岩成矿年龄近于一致,成矿略晚于成岩年龄,表明二者属于同一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辉钼矿187Re的含量分布于230.47~1226.6μg/g,指示成矿物质具幔源特征,暗示铁格隆南巨量金属物质的聚集可能与壳幔边界岩浆作用有关。对比研究表明,铁格隆南成矿作用与多不杂、波龙铜(金)矿床一同受控于统一的构造-岩浆成矿系统,该系统的形成无疑与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盆向北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2.
西藏甲玛斑岩成矿系统中厚大矽卡岩矿体控矿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西藏甲玛斑岩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上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科学研究意义的超大型矿床,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的找矿突破,现已累计查明和控制铜金属资源储量超过700万吨,共伴生钼、铅+锌、金、银资源储量均达到大型以上规模。笔者在充分收集、整理甲玛矿床最新勘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矿区386个钻孔样品化学分析数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按一般工业指标边界品位圈定矽卡岩型铜钼矿体、矽卡岩型铅锌矿体,对厚大矽卡岩型矿体在平面上、剖面上的分布及产出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甲玛矿区厚大矽卡岩矿体主要分布于3个区域:1矿区中部斑岩接触带;2矿区南部铜山滑覆体内;3矿区北西部牛马塘一带。对于不同部位的厚大矿体,其控矿因素各不相同,按主要制约因素,可以概括为:岩体接触带控矿、滑覆体构造控矿和背斜核部构造控矿。文章通过对矿区厚大矽卡岩矿体控矿因素的探讨,建立了相应的岩浆-构造控矿模式,对于完善甲玛斑岩成矿系统模型及矿山开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以MICROMINE软件为操作平台,以西藏三个大型矿床实例,通过四方面的对比,总结分析了传统几何法与地质统计学法2类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优缺点。与传统几何法相比,在理论方面,地质统计学法通过变异函数进行品位插值更加科学;在小体重方面,对于小体重值和主元素有相关性的矿床,地质统计学法回归方程处理小体重更加合理;在资源储量类别划分方面,地质统计学法以多种参数为依据,自动化划分更加可靠、高效;在其他应用方面,地质统计学法估算结果应用广泛,与生产相结合。因此,地质统计学法明显优于以地质块段法、平行断面法为代表的传统几何法。   相似文献   
15.
甲玛矿床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其保存了矽卡岩形成演化及成矿作用的重要信息.前人在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对该矿床开展了详细的研究,但对于矽卡岩矿物学及其分带模式还缺少深入系统的总结,制约了矿床模型的完善.为此,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编录、系统的光薄片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开展矽卡岩矿物组合、矿物...  相似文献   
16.
调制结构广泛存在于天然矿物中,利用具有照相特点的CCD平面高灵敏探测器单晶X射线衍射仪,对公度和非公度调制结构的单晶衍射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倒易点的分布规律和晶胞特点提出了超结构的分类方法和非公度调制结构的高维指标化方法。  相似文献   
17.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中—新生代斑岩成矿系统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数据集基于冈底斯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西藏冈底斯东段中新生代斑岩成矿系统与找矿预测”资助,进行岩石测试分析整理而得。岩石地球化学与地质年代学数据可以全面地反映岩石与矿床成因、成岩与成矿年龄等重要信息,为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中、新生代斑岩矿床成矿背景与成矿模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支撑。本数据集为Excel表格型数据,包括3个.xlsx类型文件(majorelement_Gangdise.xlsx,traceelement_Gangdise.xlsx,reos-upb_Gangdise)分别记录主量、微量、测年数据,其中majorelement_Gangdise.xlsx包含141条记录和105个字段,traceelement_Gangdise.xlsx包含273条记录和166个字段,reos-upb_Gangdise包含208条记录和100个字段。其中,主量、微量元素数据涉及与邦铺、达布、程巴、甲玛4个矿床有关的5个岩体。测年数据包括邦铺钼多金属矿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4组锆石U-Pb年龄数据,达布铜(钼)花岗岩体等3组锆石U-Pb年龄数据,甲玛铜多金属矿床5组Re-Os年龄数据,邦铺钼多金属矿床2组Re-Os年龄数据。本库提供全部测试均在国家知名测试数据实验室进行,数据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18.
甲玛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矿体主要包括矽卡岩型、斑岩型、角岩型和独立金矿体4种类型。矿床中酸性侵入体中广泛发育岩浆黑云母,部分岩体较发育角闪石。本文在全面开展矿区地质调查和详细的钻孔岩芯编录的基础上,对含矿二长花岗斑岩和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中的岩浆黑云母以及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中的角闪石开展了矿物学及矿物化学研究,以揭示其成岩成矿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的岩浆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具有富镁高钛、高铝低硅、富钾贫钠的特点。与花岗闪长斑岩相比,二长花岗斑岩中的岩浆黑云母具有较低的TiO2、FeOT、MgO、MnO、Na2O、BaO含量,较高的Al2O3和SiO2含量。花岗闪长斑岩中的角闪石属于阳起石,具有高硅低铝钛、富镁钙贫钠钾等特征。黑云母和角闪石温度计计算结果显示,含矿二长花岗斑岩中黑云母结晶温度为740.1~783.8℃,平均为762.4℃;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结晶温度为750.3~766.9℃,平均为757.2℃;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中角闪石结晶温度为654.1~698.9℃,平均为680.3℃。黑云母和角闪石矿物化学特征指示,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为造山带钙碱性岩系、Ⅰ型花岗岩,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具有较高的氧逸度(NNO以上)及水含量,有利于铜、钼等成矿物质进入成矿流体中。  相似文献   
19.
古岩溶发育过程中的塌陷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形成的古岩溶塌陷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借鉴现代岩溶塌陷的成因机理,归纳了古岩溶塌陷与现代岩溶塌陷的相似之处,并从形成机理、联合塌陷体的成因及其储集意义等方面梳理了古岩溶塌陷的成因特点。对于古岩溶塌陷体,可通过钻井、岩心、探地雷达、地震、常规测井和FMI成像测井等技术手段来识别、研究。由于不同地质背景下古岩溶塌陷体发育模式不尽相同,使得研究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下一步亟待开展的3点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0.
岩浆混合作用的研究对揭示壳幔相互作用,探讨成岩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甲玛矿区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为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矿区内的中酸性岩浆岩中普遍发育暗色包体,对其中的暗色包体中的闪长质包体开展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U-Pb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方面研究以期查明岩石成因,为岩浆混合作用和成矿作出启示,完善甲玛成岩成矿模型。岩相学观察表明,闪长质包体及寄主岩浆岩中存在多种反映岩浆混合作用的典型组构,如长石-石英熔蚀结构、石英镶边结构、长石交代筛状结构、长石反环带结构、磷灰石针柱状结构等,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包体形成时代(15. 3±0. 3Ma)与中酸性寄主岩石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也符合了岩浆混合作用的存在。闪长质包体化学成分上类似高Mg埃达克岩(MgO=3. 53%~6. 62%,Sr/Y=20~57,(La/Yb)N=51~64),具有低SiO_2(52. 44%~59. 45%),高K_2O(3. 19%~5. 62%),高相容元素(Ni=86×10~(-6)~146×10~(-6); Cr=102×10~(-6)~228×10~(-6))的特征,∑REE高于中酸性寄主岩浆岩,且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N=21~23),富集LILE(Rb=189×10~(-6)~284×10~(-6),Sr=498×10~(-6)~658×10~(-6),Ba=1247×10~(-6)~1378×10~(-6)),相对亏损HFSE(Nb、Ta、Ti),在稀土元素配分图及微量元素蛛网图中闪长质包体介于冈底斯带碰撞后时期的超钾镁铁质岩(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与甲玛中酸性寄主岩浆岩(主要来源于加厚新生下地壳)之间,Hf同位素(ε_(Hf)(t)=-0. 9~4. 6)同样也介于超钾镁铁质岩与花岗闪长斑岩(代表中酸性寄主岩浆)之间。这些特征说明闪长质包体是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镁铁质岩浆与加厚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岩浆发生混合的产物,同时指示了东冈底斯带中新世时期也存在岩石圈地幔伸展对流减薄事件,以及证实了南拉萨地体广泛分布的高钾埃达克质岩在形成过程中,伴随着与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的超钾镁铁质岩浆发生不同程度混合。此外,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镁铁质岩浆的混入,将会为中酸性岩浆系统加入大量的水和金属物质,这也是控制甲玛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