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1篇
地球物理   2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常水深4 000 m,8.0级纯倾滑直立断层触发的地震海啸,在大洋中传播的前2 000 s各时刻的形态以及峰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海啸产生后的前1 000 s左右的时间内,存在数值震荡,幅值先快速衰减,再逐渐增大,此后,幅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衰减.  相似文献   
12.
震害快速评估中基于GM(1;1)模型的人口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灾区人口数据是破坏性地震发生时震害快速评估中一项重要的关键基础数据.本文利用GM(1,1)模型建立了甘肃省县一级人口数量的增长模型,实现了静态人口基础数据在地震发生时的动态计算,使其更接近于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为震害评估提供更准确的人口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甘肃省文县地震地质灾害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本文以多源、多时相的遥感影像(TM、ASTER、SPOT)作为信息源,基于地学知识,采用图像增强、人机交互的方式对甘肃省文县地区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山地灾害进行解译.以ArcGIS软件为处理平台,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将解译结果与海拔高度、坡度、植被覆盖度和地震烈度进行空间分析,获得了研究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其特点为:文县境内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分布在20°~60°的边坡;多发生在1 000~2 500m的海拔高程范围内;主要分布在地震烈度Ⅶ度及以上区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甘肃省区域特点,针对城市和不同农村区域,根据人员活动,采用在室率对人员在室内的情况进行评估研究。采用泊松公式表示家庭人数概率分布,建立城市和不同农村区域不同时段人员在室内的分区概率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城市区域,工作日与节假日人员在室率具有明显差别;对于农村区域或牧区,因区域、季节不同,不同时段人员在室率有所不同;总体上甘南牧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人员在室率较高,省内其他农村区域每年11月至次年2月人员在室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了甘肃省内1950-2004年间主震震级M≥5.0、震中烈度I0≥V的地震20次,回归分析得出了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与目前甘肃省广泛使用的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受灾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数据是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中一类重要的基础数据,由于数据收集的周期较长,造成GDP数据的现势性差.利用灰色一马尔可夫模型(GM(1,1 )-Markov 模型),建立甘肃省县一级GDP增长模型,实现静态GDP基础数据在地震发生时的动态计算,使其接近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数据未得到...  相似文献   
18.
地震应急期间,标准清晰的专题图因其快速、直观、信息量大等优点,能及时有效地提供灾区基本情况和灾情信息,在地震灾害应急指挥及救援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震应急图件的制作流程涉及基础数据的处理、总体设计、符号设计、制图综合、打印出图等多个环节,甘肃省地震应急专题图存在应急图件制作不规范、产品产出时效性不高的问题。通过不同比例尺数据库的建立、地震应急专题图和产品目录的设计、专题图模板的制作、本地化快速出图软件的部署,使震后应急期间各类专题图件产出快速、标准化、产品化,使甘肃省地震应急快速制图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9.
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参数快速设计和显示出地震影响场,初步确定较为合理的地震烈度分布范围,对于政府及时了解灾情和损失分布非常重要。收集、整理甘肃地区实际地震等震线图,将其与现有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生成的理论烈度图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与研究区DEM(数字高程模型)相结合,研究地形因子对烈度影响场分布的影响。结论表明:不同震级档之间,实际与理论地震烈度分布之间规律不同;分区研究发现,除极震区外,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外圈等震线理论长短轴以及面积均大于实际,甘东南地区规律则与之相反。地形因子对烈度影响场的影响是明显的,海拔越高,烈度越高;山顶点处烈度高于周围地区;相对震中而言,坡度大的地方烈度衰减快,反之则烈度衰减慢。  相似文献   
20.
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参数快速设计和显示出地震影响场,初步确定较为合理的地震烈度分布范围,对于政府及时了解灾情和损失分布非常重要。收集、整理甘肃地区实际地震等震线图,将其与现有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生成的理论烈度图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与研究区DEM(数字高程模型)相结合,研究地形因子对烈度影响场分布的影响。结论表明:不同震级档之间,实际与理论地震烈度分布之间规律不同;分区研究发现,除极震区外,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外圈等震线理论长短轴以及面积均大于实际,甘东南地区规律则与之相反。地形因子对烈度影响场的影响是明显的,海拔越高,烈度越高;山顶点处烈度高于周围地区;相对震中而言,坡度大的地方烈度衰减快,反之则烈度衰减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