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下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事件与长江中下游Cu-Fe成矿带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在建立下扬子地区中生代地质事件序列的基础上,论证了大别山和下扬子地区印支期和燕山期存在两次相对独立的造山运动;并着重分析了下扬子地区燕山期出现大规模岩石减薄作用的过程,以及与之有关的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并为区内开展深部找矿工作做了某些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12.
庐枞盆地与滁州盆地的火山岩岩石组合分别为钾玄岩安粗岩-粗面岩组合和安粗岩-粗面岩组合,并分别与Fe,Cu矿有成生联系,形成于早白垩世,约130Ma.庐枞盆地与滁州盆地的火山岩组合,具明显不同的化学特征,他们分别为:①SiO2-ALK系统的碱性和亚碱性,②Pcacock's碱钙系统的碱性(A,~50.8)和钙碱性(CA,...  相似文献   
13.
地质事件序列与造山过程的pTt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变质作用一样,地质事件序列变可反演造山过程的pTt轨迹。两种独立途径反演的pTt轨迹对造山带动力学演化研究具有互补性。本文讨论了地质过程的事件性(或突发性)以及与热模拟pTt轨迹的异同、地质事件顺时针(CW)和反时针(CCW)pTt轨迹的实例及其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的是P.J.Wyllie教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所作的一次学术报告“地球科学与社会”的部分内容.利用资源、监测和减少自然灾害,以及人类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地球科学面临的主要任务.为解决这三大任务必须进行纯科学的研究,亦即基础科学的研究.地球科学是社会的一个好的测试器.  相似文献   
15.
冀东早前寒武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岩石及中,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宗絮 《地震地质》1992,14(4):358-360
  相似文献   
16.
冀东陆壳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波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实验选取了冀东陆壳的上、中、下地壳主要岩石类型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了波速测定.实验的最高温度约为600℃,压力达到700MPa.在压力600MPa 条件下测定的上地壳黑云母变粒岩的V_p 为6.00—6.06km/s;中地壳黑云母片麻岩的V_p 为6.75为km/s,斜长角闪岩的V_p 为6.92km/s(?)下地壳麻粒岩的V_p 增加到7.28km/s.波速的变化主要依赖于陆壳的化学组成和变质程度.冀东的上、中地壳化学组成比较接近,相当于中酸性,但变质相分属于绿片岩相和角闪岩相,它们在V_p 上的差异主要与岩石的变质程度有关.下地壳为中性(?)基性成分属麻粒岩相,V_p 的增大,特别是其下部的高V_p(7.5—7.6km/s),既依赖于变质程度,又依赖于化学组成.波速测定的实验支持了我们1988年提出的该区陆壳结构的岩石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石圈减薄作用,主要有两种模型:(1)岩石圈拆沉;(2)热侵蚀和/或化学交代。文中主要从岩浆活动与构造变形两个途径,通过(1)燕山带造山幕和结构要素组合以及造山过程的p-T-t轨迹;(2)收缩构造变形、火成岩构造组合和下地壳岩石捕虏体3个独立证据提出陆壳的构造加厚;(3)火成岩成因的壳幔相互作用模型和热模拟等,试图讨论华北地区克拉通有浮力的岩石圈如何转变为密度大的岩石圈,随之发生拆沉作用,而不是热侵蚀或化学交代机制使岩石圈地幔改造为EMI印记实现的减薄作用。大量对流的软流圈物质注入克拉通是诱发陆壳发生局部熔融所必需的条件。底侵玄武质岩浆的加热并弱化先前的冷和强的克拉通地壳,创造一个流变学条件,以使收缩构造变形和陆壳加厚成为可能。陆壳最下部和岩石圈地幔中形成的大量玄武质岩石,在构造加厚作用下,相转变为榴辉岩,致使原先有浮力的岩石圈转变为密度大的岩石圈,随之发生拆沉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冀东太古宙麻粒岩可划分为无角闪石或黑云母的辉石亚相和含角闪石或黑云母的角闪石亚相,基于平衡的矿物组合估计的压力和温度,辉石亚相和角闪石亚相分别为800—850℃,9—11kbar,700—750℃,7—9kbar。由麻粒岩亚相推导的冀东下地壳由二层构成,下部层(30—37公里)为辉石亚相,上部层(23—30公里)为角闪石亚相,它与地球物理资料相符合  相似文献   
19.
太行—燕山—辽西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亦是燕山期煤田分布的重要地带。讨论了该区18个燕山期金属矿床及其相关的侵入体的同位素年龄,两者在时间上的总体一致性,以及重要煤田的形成与特征时代的沉积建造相伴生,均从年代学的约束方面提供了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构造事件的成因联系。在已有的燕山造山带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的基础上,把成矿作用纳入其中,提出了该造山带燕山期岩浆—沉积—构造—成矿事件序列的初步框架。进而,从物质组成的角度,讨论了该造山带金属成矿作用与火成岩组合的成因联系;同时也讨论了成矿作用可能的源区以及成矿作用的阶段性与造山带之间的成生联系。提出了造山带与成矿作用的初步框架模型。前造山幕—初始造山幕(J1)和后造山幕(K21)比较宁静的构造环境和湿热环境为煤田形成提供良好的动力学环境。同造山幕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为金属矿床形成提供重要背景:早期造山幕(J2)伴随古老下地壳的熔融,生成以安山质为主的岩浆活动及伴生主要的Au和Pb、Zn矿床;峰期造山幕(J3),陆壳升温达峰值,导致上地壳岩石的大规模熔融作用,形成大规模花岗质岩浆的侵入,伴生大量Mo矿;晚期造山幕(K11),“过热的”上部地壳开始降温,壳幔深部的镁铁质岩浆更多地喷出和侵入,伴生Fe矿床的形成,同时,新形成的侏罗纪下地壳熔融,伴生Cu矿。  相似文献   
20.
火成岩组合与构造环境:讨论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讨论了不同构造环境下的火成岩组合:(1)洋中脊扩张,(2)洋岛,(3)岛弧,(4)MORS型和SSZ型蛇绿岩,(5)活动大陆边缘弧,(6)与俯冲作用有关的火成岩弧的组成极性,(7)大陆碰撞,(8)大陆裂谷,(9)稳定的克拉通或地台等环境的火成岩组合。强调不同作者采用不同的参数坐标定义的拉斑玄武岩系列(TH),钙碱性系列(CA)和碱性系列(A)等学术含义的差别,指出不要因为在语言书写上的相同混淆了它们在学术含义上的差别,而造成有关构造环境识别的误解。探讨了识别洋中脊扩张型(MORS)和洋俯冲带上面(SSZ)蛇绿岩(套)在火成岩组合上的差别。基于高温高压实验成果,提出定义高镁安山岩(HMA)时,对应于w(SiO2)的w(MgO)的最低值(表2)。讨论了镁安山岩—英安岩(MAD)和埃达克岩(adakite)的术语,建议采用Kay(1978)的镁安山岩—英安岩来定义(而不是用adakite来定义)俯冲洋壳板片局部熔融产生的岩浆,认为具高Sr/Y,低FeO/MgO,高MgO,高Ni,Cr的镁安山岩—英安岩才能满足板片熔浆(slab-melt)特征的要求,而不是只强调高Sr/Y这个指标。根据有关大陆碰撞造山的不同分类方案及其术语的确切含义,强调了后造山与大陆裂谷环境的A型/r的识别在于前者与CA/r共生,后者则无CA/r共生,A与CA的学术含义是Peacock钙碱指数的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