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1.
吴磊  焦华富  叶雷 《地理科学》2019,39(11):1822-1829
构建旅游经济和交通系统综合发展评价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交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综合发展水平时序变化上,旅游经济与交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稳步提升,发展速度与水平基本同步,两者较为均衡。耦合协调时序变化上,耦合度保持较高水平且波动不明显,说明交通发展有效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经济-交通系统协同程度不高,整体处于中度失调阶段。耦合协调发展空间演变上,各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且同一年份处于同一水平,旅游经济与交通系统发展水平由交替波动向交通发展滞后于旅游经济发展的态势转变,交通系统发展逐渐落后于旅游经济发展。最后,从旅游空间结构、内外交通网络、全域旅游、智慧旅游4个方面提出旅游经济-交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矿体受石英斑岩和断层控制,一般产于石英斑岩与志留系地层接触带附近或断层破碎带中,与燕山晚期构造运动有关。绿春大马尖山铜砷矿床成矿流体从下部到上部的成矿温度逐渐降低,成矿盐度由低到高,均一温度变化不大,暗示流体从下部到上部,由富Na体系向富Ca体系逐级演化;该区铜砷矿床流体特征与钨成矿流体特征不同,暗示二期成矿特征,初步判断该矿床为构造控制的热液脉型矿床。  相似文献   
13.
耿慧  焦华富  叶雷 《地理研究》2023,42(2):475-494
“流空间”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打破了传统的资源配置逻辑、重构区域关系并驱使区域一体化的网络化组织形成,区域发展更加强调“合作”“互惠”与“共栖”。都市圈是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表现形态,都市圈一体化也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流空间与网络化的背景下,建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都市圈一体化理论框架以探究其一体化的特征、效应和机理,是亟待研究的理论问题。本研究基于共生网络视角,初步建构了都市圈一体化共生网络系统理论模型,并讨论了都市圈一体化的研究重点。研究认为:(1)都市圈一体化共生网络系统包含经济空间、社会文化空间和生态空间等多领域的实体设施网络和虚拟关系网络,具备共生系统和复杂网络的双重属性,同时符合城市体系的组织特征和演化规律,反映都市圈一体化的组织作用机制、演化方向和规律。(2)共生网络形成机制、共生网络效益生成机制和共生网络系统演化机制是一体化共生网络系统基本的运行机制,体现都市圈一体化的内在必然联系。(3)对都市圈一体化的网络化特征的总结,正向、负向效应的全面梳理,不同阶段内生、外生和网络驱动机理的解析,以及跨界网络关系治理路径的探讨等都是都市圈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探索建构都市圈一...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连锁企业商品配送服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要研究了基于GIS的连锁商业企业的商品配送服务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如何根据居民点的服务请求确定配送商品的连锁商店。首先根据引力模型对连锁商店的服务域进行了讨论,在忽略了连锁商店的规模影响的基础上,导出了Voronoi多边形的商店服务域,并确定了由最邻近居民点的连锁商店提供商品配送服务的原则。于是问题转化为如何快速计算最邻近居民点的连锁商店的技术问题。我们提出了Voronoi多边形空间查询的新方法,通过与点对欧氏距离、缓冲区结合欧氏距离两种方法的比较,证明了Voronoi多边形空间查询的高效率,新方法的应用显著地提升了应用系统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省际教育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磊  焦华富  叶雷  汤鹏 《地理科学》2018,38(1):58-66
构建教育城镇化水平测度方法,利用变化弹性系数、变异系数、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1987~2014年中国省际教育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教育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整体呈现“快--快”的时序变化特征。教育城镇化变化弹性系数波动显著,教育城镇化提升速度整体高于人口城镇化。教育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省际教育城镇化差异度逐渐减小,省际均衡性明显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城乡发展差距、城乡教育制度二元化3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时空变迁及其叠加作用的变迁共同推动了中国教育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  相似文献   
16.
新疆乌恰县萨热克铜矿床外围勘查进一步深入势在必行,矿体产出规律具有简单又复杂的特点,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大透镜囊状,富集程度与规模呈正比,通过对矿区长期勘探成果总结认识,认为控矿要素主要体现在:粗碎屑砾岩层控特征明显、断层+褶皱控富矿、辉绿岩脉群热液叠加成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和盆地外围老地层提供物源。在此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优选找矿靶区A类3个、B类1个、C类2个。  相似文献   
17.
韩玉刚  叶雷 《地理研究》2016,35(6):1127-1140
中国省际边缘区由于边缘性区位条件、增长核心缺乏、发展政策缺位等因素综合影响,相对省域核心区而言一般较为落后。豫皖省际边缘区是中国较为典型的“弱弱型”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实力弱小、相互联系有限、空间经济结构松散,急需遴选核心城市,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以推进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快速发展。基于此种思考,从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中心性评价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测度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心性,利用场强模型和GIS技术划分城市腹地。结果表明:在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阜阳市中心性得分总分最高,在城市规模和交通通讯方面得分领先于其他城市,具有建设成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内部基础;阜阳市的腹地面积最大,直接腹地跨越了阜阳市市域、豫皖省界的范围,触及豫皖省际边缘区的所有城市,具有建设成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外部环境。最后结合阜阳市内外发展条件,从跨界空间整合、内外交通组织、产业联动协同、经济社会示范4个方面,分析了其对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区域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18.
滇西北羊拉铜矿矿区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朱经经  胡瑞忠  毕献武  钟宏  陈恒  叶雷  龙斐 《岩石学报》2011,27(9):2553-2566
羊拉铜矿位于金沙江缝合带中段,贝吾、里农和路农岩体在矿区内从北向南呈线状分布。3个岩体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它们可能具有相同岩浆源区。岩体具高的SiO2(64%~73%)、较高的K2O(2.15%~4.05%)和低的P2O5(0.04%~0.11%)含量,δ(里特曼指数)=1.4~2.4,铝饱和指数(摩尔Al2O3/(CaO+Na2O+K2O))为0.92~1.11。同时3个岩体均富集Rb、Th、U、Pb和LREE等元素,显著亏损Nb、Ta、Ti和P等元素。10000Ga/Al比值(1.7~2.1)较典型A型花岗岩偏低,Eu负异常不明显,这些特征表明3个岩体属于准铝-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系列I型花岗岩。与区域上大陆地壳物质相比(如临沧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川西沙坝麻粒岩),贝吾、里农和路农岩体具有相对低的(87Sr/86Sr)i (0.7078~0.7105)和相对高的εNd(t)(-5.1~-6.7),并具古老的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1.5Ga)。结合花岗岩体内部发育大量的同时代的暗色微粒包体(MME),认为岩浆源区存在幔源物质的加入。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表明,贝吾、里农和路农岩体很可能是在中咱微陆块与昌都-思茅微陆块碰撞的晚期或后碰撞的动力学背景之下,由底侵的幔源基性岩浆及其诱发的中下地壳长英质岩浆在深部岩浆房混合,并经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19.
寨北山铜矿位于东疆觉罗塔格成矿带东段。其含矿岩体为安山玢岩,表现为网脉状矿化特征,深部有叠加变富现象。对其及其南侧花岗闪长岩体U-Pb法测年分别得到了(345.6±2.2)Ma和(335.7±1.7)Ma。综合研究认为:寨北山铜矿属早石炭世形成的次火山岩型铜矿并有后期热液叠加富集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20.
高校技术转移效率偏低是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从空间供需视角探究其转移规律,对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2001—2018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数据构建高校-城市二模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和网络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高校技术转移网络的空间演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发现:(1)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网络规模迅速扩张,高校和城市节点的发育均呈现显著差异性,高校技术主要由综合类和理工类“985/211”高校转至直辖市、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2)高校技术转移以本地为主,边界效应明显,本地技术转移高值区呈现以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散布格局,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呈现以京津、成渝、长三角、珠三角、哈长沈为核心节点的“梯形”架构;(3)高校等级、高校类型、地理距离、空间共位、技术兼容性和城市技术吸收能力综合影响高校技术转移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据此,建议因地制宜促进城市尺度的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并强化核心城市的多尺度高校技术转移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