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1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赵柏林  冯志娴 《气象学报》1965,37(4):408-415
本文讨论了在自然过冷云中的冰水转化过程,和降水元产生的情况。从计算的结果指出,过去用的静止、等温、成冰核匀谱的冰水转化过程,不能很好地反映真实的云中状况。上升气流,成冰核谱、非等温效应等对于冰水转化过程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95年7月25—31日东北地区致洪暴雨Tbb场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金锡  冯志娴 《气象》1996,22(8):29-32
该文分析了1995年7月25-31日我国东北地区中南部致洪暴雨时段Tbb场特征,并与长江中下游梅雨期致洪暴雨Tbb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除了热带,副热带系统位置偏北且西伸外,北方致洪暴雨云带的走向,同热带,副热带云系的联系以及各系统之间的配置都和梅雨期致洪暴雨云带非常相似,这是值得注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尺度地形对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的数值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重大天气灾害发生在特定地形条件下,例如山区的喇叭口地形容易有暴雨发生。山脉的阻碍以及造成的空气被迫抬升、绕流、穿谷流,地形的不同加热和摩擦效应产生的中尺度环流对局地强对流天气有明显作用。 大别山区和皖南山系对江淮地区的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影响也早已为该地区预报员们所重视,通过雷达、天气图和云图资料分析认识到山区热力对流、长江穿谷流和大别山背风坡低压是江淮地区剧烈天气发生的重要因素。 为了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尺度地形对强对流天气的影响,除了从实测资料进行细致分析外,有必要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1982年5月26日江淮之间一次500mb偏南气流中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指出: 1.在高空暖平流增温,低空冷平流降温的形势下,如果中低层有足够大的增湿发生,也有可能形成足够的潜在不稳定能量供给强对流天气发生的能源。 2 本例强对流发生的能量是潜在不稳定能量,其释放机制开始是由于行星边界层内空气辐合提升,加上地形的影响引起局部强对流,而后由于局部强对流的下泄气流形成边界层飑锋,从而触发大范围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用TBB资料及物理量诊断分析1993年7月2~6日皖南赣北致洪暴雨成因,揭示一种致洪暴雨常见天气系统的若干结构特点和TBB场特征。  相似文献   
16.
冯志娴  宣霞芬 《气象》1979,5(8):25-26
对流回波的频率分布特征 我们对合肥周围100km内7—9月共39天(另有4天因回波照片不清无法统计),每天08时、10时30分、12时、14时、15时30分、17时30分、19时30分7个时次的雷阵雨回波的覆盖面积,采用正方形网格进行统计,格距为10×10km~2,统计结果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到对流回波分布相当不均匀,大致在合肥的东北60—80km处和西南80—100km处为高值区,次高值区分别在西略偏南50km处和东略偏南70mk处,西北和东南方是低值区。从图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回波频率的分布特点与地形有密切关系,西南最高频率区正是大别山延伸过来的丘陵地区,东北高频率区正好对应一片高度为100—200m的丘陵地带,两个次高值区也是丘陵地区,西北和东南方低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