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城市勘测单位拥有所在城市丰富的地理数据和信息等核心资源,大多都拥有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勘测人才队伍。由于传统勘测业务日趋饱和,因此需要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围绕核心资源,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并建立自身的核心技术,从而最终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2.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教育理念和模式。针对我国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新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在介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涵并分析其优势的基础上,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为例,重点阐述了基于研究中心模式双创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实施成效。结果表明,基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双创教育模式不但可以与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融合,更能有效互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3.
高质量的人才跨越地理的流动影响和驱动着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活动,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研究基于全球高校留学生流动数据,构建加权有向网络模型,对2001—2015年全球人才流动网络复杂性时空演化进行全面刻画。主要结论如下:① 全球人才流动网络规模迅速扩大,网络发育具有明显的小世界性,两级分化显著。② 全球人才流动网络呈典型“金字塔结构”特征,基本呈“东向西,南到北”的地理格局,新兴国家作为人才吸纳国的角色逐渐上升。③ 全球人才流动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显著,核心国家间存在较强的关系流,边缘国家间联系较弱,其人才主要流向了核心国家和半边缘国家。④ 全球人才流动网络分化成美国社团、欧盟社团、中国社团、南美和南非社团、马来西亚社团、独联体社团等6个凝聚子群。  相似文献   
44.
在分析地勘单位当前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的基础上 ,认为地勘单位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 ,特别是建立稳定的骨干产业 ,才能牢固确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5.
地方院校在"一流本科"建设浪潮中,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河南城建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基于专业定位与特色优势,积极探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社会需求为导向,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境、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深入改革,提升专业社会综合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46.
The geographical flow of talents is affecting innovation activities worldwide, so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talent flow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uses the 2014-2015 global list of highly cited scientists as raw data to retrieve the study and work experience of scientists, uses cities as the research scale, and uses the P-space model to build a highly cited Chinese scientist flow network. At the same time, uses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zes the impact of whether scientists in core cities are more productive. We found that: (1) The city network of highly cited Chinese scientist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small-world network, and the network space structure presents a "Y-shaped" structure. China-U. S., China-Europe, and China-Australia are the main sides. (2)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ource cities and the target cities in which scientists move, and finds that Beijing, Cambridge(UStates), Shanghai are the city with a high degree. (3) The distribution of scientists shows a trend of spread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ge. (4) Scientists in core cities have more high-quality paper output. The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centrality of scientists' target cities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output of scientists. © 2023 World Regional Studies.  相似文献   
47.
对我国GIS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从专业设置,教学培养计划,专业核心课程三个不同层面,对我国理学、工学两大学科领域内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作了对比与分析,旨在为我国跨世纪GIS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8.
文章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的现状和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开发利用现有人才资源、增强人才管理的服务功能等人才体系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49.
高校人才交流中心职能开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不同方面对高等学校人才交流中心的职能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高校人才交流中心是服务于高等教育和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所以,加强开发人才交流中心的职能,并建立高校人才网络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0.
浩飞龙  张杰  王士君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2):2396-2409
城市舒适性理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解释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动力的理念,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近70年的研究历史,而中国相关的研究甚少。新时期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已成为学界、政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而城市舒适性理论为此提供了较好的视角。论文首先从城市舒适性概念的提出及内涵探讨、理论形成、水平评价以及舒适性影响的实证研究4个方面的梳理入手,对国外城市舒适性的研究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其次,从舒适性概念引入与评价、舒适性与人才流动、舒适性与创意产业集聚、城市发展与舒适物配置4个方面系统总结国内的城市舒适性研究的前沿进展;最后,在比较国内外城市舒适性研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文献述评,从城市发展的前瞻性视角提出有必要在中国深入开展城市舒适性研究,并对如何在中国城市经济转型、人才迁移及城市规划研究中借鉴国外城市舒适性研究理念和实证经验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