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7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219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103篇
地球物理   241篇
地质学   253篇
海洋学   42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75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5 毫秒
991.
以生态系统管理为工具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海岸带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几大特征出发 (包括海岸带的中心地带———海 陆生态交错带、海岸带综合管理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生态环境危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管理对象———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等方面 ),提出生态学应成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主要科学依据,海岸带综合管理应遵循并且充分运用生态学的理念和方法;文章通过对生态系统管理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比较分析,指出生态系统管理正是生态学中有助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最佳工具,海岸带综合管理应以生态系统管理为基础,并进一步阐述了生态系统管理在海岸带综合管理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992.
993.
李加林  张忍顺 《海洋科学》2003,27(10):68-72
以江苏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滩生态系统为例,探讨了互花米草海滩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并采用能值分析、市场价值和替代价格等多种评价方法对江苏互花米草海滩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江苏互花米草海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均每年为1.08×109元,其中直接经济价值为6.11× 107元,间接经济价值为1.02×109元,间接经济价值是直接经济价值的16.7倍.  相似文献   
994.
胶州湾北部水层-底栖耦合生态系统的动力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基于胶州湾1995年5航次的生态动力学综合实验观测,建立了一个水层-底栖生态系耦合的动力学箱式模型,其中水层亚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无机氮、无机磷以及DOC、POC和溶解氧7变量,底栖部分包括大型、小型底栖生物、细胞、碎屑及无机氮和磷6变量。模型考虑了海面太阳辐照度变化、海水及底泥温度变化,以及营养盐与DOC陆源流入的影响,利用该模型成功地模拟了胶州湾北部各生态变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同吴增茂等(1999)水层模型模拟结果相比可以看出,耦合模型的结果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995.
996.
海洋底栖生物粒径谱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物粒径谱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内部的动态联系,成为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工具。本文综述了底栖生物粒径谱的基本理论以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7.
地球生态系统的营养盐硅补充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对大气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根据营养盐硅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过程和浮游植物的生理特征以及其集群结构的改变特点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探讨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环境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地球生态系统的营养盐硅的补充机制:近岸的洪水、大气的沙尘暴和海底的沉积物向缺硅的水体输入大量的硅,即由陆地、大气、海底3种途径将硅输入海水水体中,满足浮游植物的生长的需要,保持海洋中浮游植物生长的动态平衡,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8.
After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physical setting and the history of biological research the pelagic ecosystem of the Kara Sea is described. Main emphasis is on regional aspects of the plankton communities and their seasonal dynamics using mostly data collected between 1996 and 2001. In the zooplankton, for which most data were available, four regional aggregations were separated: (1) the rivers and estuaries of the Southern Kara Sea, (2) the south-western and (3) the central Kara Sea, and (4) the northern troughs and slope.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had a similar distribution. To provide components for detailed carbon budgets the regional dynamics of bacterial,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production are described and carbon requirements of bacteria and zooplankton are estimated. For completeness a short literature review on higher trophic levels is included. Finally, recent observations of the pelago-benthic coupling are considered. Estimates of the carbon requirements from the plankton and benthos reveal a large underestimation of primary production, which to date, together with seasonal aspects, shows the largest gap in our knowledge.  相似文献   
999.
树轮稳定同位素比率是研究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的有效代用资料,耦合分析树轮稳定同位素记录的信息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水—氮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作用,反映环境变化对植物特定化合物的生理影响。树轮稳定氮同位素比率(δ15N)与树木生长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变化可以反映长时间尺度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动态特征,弥补监测资料的不足。本文综述了树轮稳定氮同位素的分馏机理与测定方法,解析了树轮δ15N在样品预处理和测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系统梳理与归纳了基于树轮δ15N进行气候变化、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氮排放研究的进展。指明中国树轮稳定氮同位素研究潜力及其在未来亟需着重发展的方向,旨在推动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时空特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毛乌素沙地风沙环境变化研究的理论和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志伟  鹿化煜 《地理学报》2021,76(9):2203-2223
作为地球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沙漠和沙地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沙漠沙地的环境变化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一系列反馈作用,会影响区域与全球的气候环境。位于中国北方中部的毛乌素沙地是全球中纬度地区的典型沙地,其环境变化与全球其他沙漠沙地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中国学者对毛乌素沙地风沙环境变化的研究开展较早,在国内外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该方面的相关研究,围绕“风沙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这一核心问题,总结学术界在毛乌素沙地晚新生代形成发展、晚第四纪扩张与多旋回变化、全新世中期固定以及晚全新世沙丘再活化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尤其是获取了毛乌素沙地不同阶段风沙环境变化的关键证据,并据此提出“构造—轨道尺度上沙地形成与变化的全球温度变化驱动”“千年—百年尺度沙丘系统的非线性响应”等新的理论认识。未来应继续加强沉积证据的积累、新测试手段的拓展应用、基于过程分析的精细重建、数值模拟与预测等研究,着力探究风沙环境变化的动力学机制、人与干旱区环境复杂系统的耦合关系以及各圈层的互馈作用,这对于自然地理学学科传承、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构建都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