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183篇
测绘学   226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153篇
地质学   660篇
海洋学   8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16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滇西北衙金矿矿床类型与结构模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北衙金矿区作为藏东—川滇西—滇东南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带的一部分,发育有3期成分不同的碱性斑岩,并经历了多期成矿作用。北衙金矿有3种成因不同的矿床:①与碱性斑岩有关的铜金多金属矿,包括与石英钠长斑岩和石英正长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和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②与辉长-玄武岩浆有关的铁金矿床,包括熔浆型铁金矿床和喷流沉积型多金属矿床,后者又有洞穴和湖相沉积环境之分;及③古砂矿,有古风化壳型砂矿、河湖相古砂矿和洞穴沉积古砂矿。北衙矿区复杂多样、多期叠加活动的岩浆与成矿作用,造就了矿区大规模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82.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7,(1):14-20
本文系统清理并分析了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1]中的强震发生前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特征。在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中,各区域的前兆震群和显著地震存在共性特征,但又具有明显的区域个性。从共性特征上看,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发生后1-2年可能发生强震,强震一般发生在前兆震群或显著性地震附近地区或相关联构造带上;川滇往往是块体内部构造较复杂的区域,发生的强震会有前兆震群或显著性地震发生。从个性特征上看,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发生与西南地区的地震地质构造具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特殊的构造使得各区域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3.
塔里木盆地沉积剥蚀过程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周期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左右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第5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该周期控制了盆地内的沉积与剥蚀的过程及成藏旋回。对沉积与剥蚀过程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周期波正相位和负相位分别对应于沉积期和剥蚀期,这在地质年代序列中表现为沉积与间断的互为消长的演化进程。对食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表现在:第1个周期波构成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2个周期波至第4个周期波构成以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第5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构成以第三纪地层为主体的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84.
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I.理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泥石流的运动既有类似于固液两相流之处,又在很程度上不同于固液两相流。在泥石流滨汉体模型,膨胀体模型,粘塑体模型及颗粒流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这种模具有以往各类模型的优点,同时又便于对不同类型的泥石流进行描述,在理论上,它比现行各类模型更加严密,在应用上,它较现行各类模式更加方便,能够适用于更加广泛的各类条件,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中将现行模型的作为特例  相似文献   
85.
肖序刚 《矿物学报》1998,18(4):496-508
本文提出一个既具有五次旋转的20面体点群(Ih,5m3)也显示由5个共轭立方格子表征的三维平移周期性的几何构型──正12面体框架构型(RDFC)所对20面体相原子结构进行了诠释,同时也诠释了1981年发现的20面体相(Ⅰ相)的电子衍射图(EDPs)和高分辨电子显微象。  相似文献   
86.
巢湖地区石炭纪地层格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巢湖一带石炭纪地层可划分为4~5级的高频振荡旋回,可鉴别重要沉积间断面3个,揭示3级旋回层序的规律性,据此,建立巢湖一带石炭纪的地层格架,探讨巢湖地区石炭纪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7.
东海陆架全新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高分辨率14C测年、岩石、生物、化学、同位素、气候及磁性地层学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不同沉积背景典型钻孔的沉积学分析,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东海陆架全新统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及对比;建立了全新世层序地层格架及海平面变化过程;提出了相应的层序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全新统相当于一个发育中的六级(1~10ka)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七级(0.1~1ka)层序和若干个更次级层序。代表1个六级或3个七级周期相对海平面变化过程中叠加有若干更次级的海平面波动,它们与地球旋回谱系中的太阳带、历法带密切相关。七级层序具有与三级层序相近的内部构型和成因格架。在东海陆架全新世沉积演化过程中,长江三角州至少有3次不同程度地越过东海陆架进入冲绳海槽,并滞留有至少3层海侵改造“残积砂”沉积。在东海陆架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期间,最大海平面时期为约距今6~5ka,大致高于现今海平面2~4m,最低海平面在距今10ka左右,大约低于现今海平面130m。目前,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海平面仍呈小幅度波浪式上升。事实证明,层序地层学不仅丰富了现代海洋沉积学的内容,而且解决了许多海洋沉积学未能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8.
南秦岭镇旬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盆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处板岩镇断裂与安康断裂之间的镇(安)旬(阳)盆地,泥盆系一中三叠统地层发育齐全,沉积构造及生物化石丰富,岩相较清晰,层序界面保存较完整,是南秦岭陆内造山带开展层序地层与盆地分析研究较为理想的地区。本文对镇旬盆地地层、层序特征进行总结,识别厘定了十一个层序不整合界面,划分了十个不整合界限地层单位,建立了盆地岩石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并对盆地的形成、发展、演化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沉积作用与矿产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9.
Abstract

Modelling of the rainfall–runoff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routing of river flows in the Kilombero River basin and its five sub-catchments within the Rufiji River basin in Tanzania was undertaken using three system (black-box) models—a simple linear model, a linear perturbation model and a linear varying gain factor model—in their linear transfer function forms. A lumped conceptual model—the soil moisture accounting and routing model—was also applied to the sub-catchments and the basin. The HEC-HMS model, which is a distributed model, was applied only to the entire Kilombero River basin. River discharge, rainfall and potential evaporation data were used as inputs to the appropriate models and it was observed that sometimes the system models performed better than complex hydrological models, especially in large catchments, illustrating the usefulness of using simple black-box models in datascarce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