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119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220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6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南方集约农区农牧结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寻求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作者在分析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基础上,对农牧结合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功能作了全面论述。结果表明,农牧结合是实现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最后还提出了该农区农牧结合的可行途径及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2.
为提高农用地产能核算数据库的利用效率,以空间关联规则为基础,在河北省土地产能核算数据库的应用中得到提高河北省农业用地普查结果的利用效率的几条知识规则。利用现有软件,使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预处理及空间关系计算。属性数据使用access管理,而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直接应用Clementine。通过数据选取、数据预处理、数据变换、数据挖掘算法实施以及模式解释与评估,从空间数据库中提取用户感兴趣的空间模式与特征、空间与非空间数据的普遍关系及其他一些隐含在数据中的普遍的数据特征,从而得到提高土地产能核算成果利用效率的规律。  相似文献   
73.
农业集聚的环境效应相比其他产业更为复杂,然而学术界对此探讨较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7—2015年中国33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核算农业集聚水平与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计量模型,实证探究农业集聚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特征及农业集聚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① 农业集聚与COD、TN、TP三种农业面源污染在时序变化、空间布局、空间关联以及空间趋势变化上特征相异。② 农业集聚对COD、TN、TP农业面源污染皆呈现正相关的单门槛效应。低于门槛值阶段,农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显著加剧了农业污染,集聚水平跨过门槛值后,污染加剧形势有所缓和。③ 农业集聚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经历的两个阶段,取决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社会效应、累积效应分别对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加剧与制约作用。随着农业集聚水平提高,各效应增污作用明显,导致污染水平显著提高,进入高于门槛值的阶段,各效应对污染排放的抑制能力提升,削弱了部分负环境外部效应。④ 农业经济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COD、TN、TP污染;畜牧业结构、环境规制对COD、TP污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产者素质的提高可以影响农户生产行为并改善农业环境。⑤ 农业集聚对COD污染的降污效应较弱,农业COD污染较为严重且主要来源于畜牧业养殖,畜牧业污染防治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4.
方方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5):130-140
将京津冀地区146个典型县域划分为京津近郊农业区(I)、冀东北农业区(II)、冀中平原农业区(III)、太行山农业区(IV)、坝上农业区(V)五大农业区,测算了2000—2015年京津冀及五大农业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检验了京津冀及五大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收敛性,揭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收敛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变化趋势总体较为平稳,五大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由大到小依次为:V>II>IV>I>III,Malmquist指数呈显著波动趋势,技术进步对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显著;在农业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内源性因素与经济发展环境、技术进步与农业政策支持等外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京津冀地区优化重组农业生产要素,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并通过要素流动与要素替代作用,缩小了不同农业区内部的农业生产效率差距,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农业区农业生产效率收敛于不同稳态水平;最后,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农业规模经营等角度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5.
Soil erosion by water is the root cause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in the Shiwalik foothills of Northern India. Simulation of runoff and its component processes is a pre‐requisite to develop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tackle the problem, successfully. A two‐dimensional physically based distributed numerical model, ROMO2D has been developed to simulate runoff from small agricultural watersheds on an event basis. The model employs the 2‐D Richards equation with sink term to simulate infiltration and soil moisture dynamics in the vadoze zone under variable rainfall conditions, and 2‐D Saint‐Venant equations under the kinematic wave approximation along with Manning's equation as the stage‐discharge equation for runoff routing. The various flow‐governing equations have been solved numerically by employing a Galerkin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spatial discretization using quadrilateral elements and finite difference techniques for temporal solutions. The ROMO2D computer program has been developed as a class‐based program, coded in C + + in such a way that with minor modifications,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runoff on a continuous basis. The model writes output for a runoff hydrograph of each storm. Model development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results of model testing and field application are to be presented in a subsequent paper.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6.
以章丘大葱产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为基础,采集了表层土壤、大葱、根系土及出露的代表性岩石样品,实测了大量和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查明了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通过计算大葱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率及大葱品质与营养元素的相关性分析,查明了大葱生长的特征营养元素为N,K2O,Zn,B,P,Cu,Mn。在岩石-土壤-大葱这一生态体系中,营养元素在土壤中保持一定的储备和积累,为大葱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农业地球化学环境。  相似文献   
77.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综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高温热浪、低温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的变化趋势与规律,从农业生产潜力变化、作物种植制度变化和作物品质变化等方面阐明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事实,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和中国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农业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了当前中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为确保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及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8.
1951-2013年浙江热量资源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1—2013年浙江71个常规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和1971—2013年土温资料,采用M-K检验、气候倾向率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浙江地区气温、地温、农业界限温度等热量资源要素的变化规律及气候变化下浙江热量资源区划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以期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化农业结构和作物引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1951—2013年浙江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分别为0.24 ℃·10a-1(P0.01)、0.10 ℃·10a-1(P0.05)、0.14 ℃·10a-1(P0.01)、0.14 ℃·10a-1(P0.05)和0.18 ℃·10a-1(P0.05),突变起始年分别为1997、2005、2002、1993和1999年;2)1951—2013年浙江平均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0 ℃·10a-1(P0.01)和0.30 ℃·10a-1(P0.10);3)土温与农业密切相关,0—20 cm土温与日平均温度通过0.01显著性相关;4)气候变暖导致浙江农业界限温度(0 ℃、5 ℃、10 ℃、15 ℃、20 ℃)初日提前、终日延后、持续天数和积温增加,农业界限温度初日、终日、持续天数和积温的气候倾向率平均值分别为-3.2~-1.5 d·10a-1、0.3~1.6 d·10a-1、2.8~4.1 d·10a-1、95.7~107.3 ℃·d·10a-1;5)1951—2013年浙江初霜延迟、终霜提前、无霜期增加,初霜、终霜和无霜期气候倾向率平均为-3.62 d·10a-1、1.32 d·10a-1和4.97 d·10a-1;6)气候变暖导致浙江热量资源区划变化显著,2001—2010年淳安建德浦江义乌诸暨嵊州天台三门线以南地区≥10 ℃积温超过5600 ℃·d。  相似文献   
79.
陈林  陈超  张颖 《地下水》2010,32(4):70-72,82
本研究课题为水利部开展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大研究课题之一,以水权管理为基础,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坚持制度激励与工程建设相结合、市场机制与行政管理相结合,深入研究影响地下水类型区自律节水的关键因素,提出实现自律节水的有效方法,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地下水节水自律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80.
孟炜 《地下水》2010,32(5):64-65
阐述了节水灌溉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建设完善的灌区节水灌溉信息化管理系统。介绍信息管理系统、调度运行系统、水务公开系统、运行监控管理系统、遥测管理系统、灌溉用水预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实践证明,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灌区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用水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