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68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62.
1959年的今天,<山东海洋学院学报>正式创刊,到如今学报已走过了整整50年的历程.  相似文献   
63.
从2003年1月到2003年12月对浙江省象山港内嘉庚蛸的生物学指标进行了测量,共获取样品408头,分析了其基础生物学的周年变化规律和主要体型特征.结果表明,嘉庚蛸长度分布频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6,7月份长度分布较其他月份广,6月份分布比较均匀具两个峰值(240和360 mm,所占比例分别为13.3%和16.7%);冬季生长缓慢,3,4月份为快速生长期,体长、体重等指标增长明显,4月底即进入了繁殖季节,在6,7月份可采捕到当年孵化的幼体.嘉庚蛸体长与体重以幂函数拟合最佳,而各体征指标与全长、体重和体积的相关关系也较为显著,但相关方程在雌雄间存在着差异.雌体在体型上明显比雄体粗壮,全长/胴长、全长/胴宽以及全长/体积经统计检验发现雌雄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若全长相等的情况下,雌体的胴长、胴宽和体积明显大干雄体,自然种群的雌体比雄体更强壮、更丰满.  相似文献   
64.
“七一”党的生日,你短短的一天,却拥有长长的回忆。一九二一年,画舫上的会议还在继续。  相似文献   
65.
66.
在国庆节即将来临之际,作为一名军队转业干部,虽然转业到地方工作近二十年,每当回想起自己参加国庆35周年大典的情景,那神圣庄严的时刻、波澜壮阔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仿佛又看到了邓小平同志向我们挥手致意,仿佛又在亲自演奏国歌,仿佛又听到了万众的欢呼声……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67.
陈述彭(1920-2008年),我国现代地图学的开拓者、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奠基人,著名地理学家和地图学家。1920年生于江西省萍乡市,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2-1948年任浙江大学助教、讲师,期间在重庆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44-1945年)。  相似文献   
68.
除了地表质量重新分布外,地表温度变化是影响地表周年变化的另一重要成因。本文利用全球温度变化数据,基于三维全空间热弹性形变模型,计算温度变化在中国大陆引起的地表热弹性形变,并讨论它对中国大陆三维周年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引起的地表周年变化振幅在毫米量级。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PS台站受地表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台站是HLAR(海拉尔),东向、北向以及垂向的周年振幅矢量和为~2.293mm;影响最小的台站是HIYS(永暑礁),东向、北向以及垂向的周年振幅矢量和为~0.177mm。为了说明温度变化对地表周年形变的影响,本文联合GRACE以及物质负荷模型(MODEL)研究中国大陆地表三维周年位移。考虑温度变化后的MODEL、GRACE获取的地表周年形变在东向、北向、垂向的周年信号分别改进了6%、6%、2%;16%、5%、15%。结果表明,温度变化是物质负荷以外引起大陆地表形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全球1982-2011年土地利用/覆被的矢量数据,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面积增加了528.768×104 km2,增加速率为7.920×104 km2/a,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全球耕地面积以20世纪80年代增速最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耕地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70.854×104 km2、107.890×104 km2、186.492×104 km2,增加速率分别为7.236×104 km2/a、2.780×104 km2/a、3.758×104 km2/a;亚洲、欧洲、非洲耕地面积为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23.769×104 km2、4.035×104 km2、86.76×104 km2,减少速率分别为-5.641×104 km2/a、-0.813×104 km2/a、 -0.595×104 km2/a。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增加的耕地主要由草地、林地转化,分别占53.536%、26.148%。新增耕地面积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及中部、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南美洲东南部、美国的中部及阿拉斯加、加拿大中部、俄罗斯西部及芬兰北部、蒙古北部等区域。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为全球耕地增加比例最高区域,增加了80%~90%。③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换化为其他用地共计1071.946×104 km2,全球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了草地、林地,分别占比为57.482%、36.000%;全球减少耕地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的苏丹南部、美国中南部、俄罗斯南部及欧洲南部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等国,减少最大的区域为非洲南部,减少了60%。④ 各大洲耕地均表现出向高纬扩张的趋势,全球多数国家表现出新增耕地扩张而原有耕地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70.
Morri.  T 颜辉武 《地图》1992,(1):22-25
地图学正处于变革阶段。在其发展史上,这门学科从未在数据获取方法上经历过如此急剧的技术进步,而同时在生产技术方面也正经历着如此戏剧性的进步。在过去,常常通过技术革新来获得数据集,例如,土地测量精度的提高应归于欧洲文艺复兴前阿拉伯地图学家运用数学方法的进展;海上测量精度的提高也是18世纪以来航行表的发明和系统调查方法采用的结果。在另一时期,地图生产新技术随着印刷、照相、塑料的发明等技术变革而发展。然而,今天地图工作者正同时经历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