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5篇
  免费   1884篇
  国内免费   4329篇
测绘学   315篇
大气科学   2256篇
地球物理   1377篇
地质学   7266篇
海洋学   669篇
天文学   73篇
综合类   630篇
自然地理   602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351篇
  2022年   377篇
  2021年   455篇
  2020年   429篇
  2019年   520篇
  2018年   461篇
  2017年   450篇
  2016年   456篇
  2015年   520篇
  2014年   716篇
  2013年   554篇
  2012年   666篇
  2011年   534篇
  2010年   658篇
  2009年   485篇
  2008年   416篇
  2007年   432篇
  2006年   424篇
  2005年   850篇
  2004年   369篇
  2003年   552篇
  2002年   599篇
  2001年   419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6篇
  1950年   7篇
  1948年   10篇
  1946年   6篇
  1944年   5篇
  1943年   8篇
  1942年   16篇
  1941年   15篇
  1936年   9篇
  193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是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其年际变率受热带多个海区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的调控。为明确影响夏季西太副高的关键海区及其影响机制,在总结最近十余年来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夏季西太副高年际变率的5个关键海区,包括赤道中东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洋大陆附近海区以及热带大西洋。阐述了这5个关键海区的海温异常影响西太副高年际变率的机制,并探讨了5个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形成机制。围绕夏季西太副高的年际变率,回顾了当前气候模式的模拟和预测研究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本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92.
1800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M ≥ 7强震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30 a)×k(k=1,2,3)、11~12 a、41~43 a、18~19 a与5~6 a等.利用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有序网络结构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补充新信息,不断总结优化和构建该研究区M ≥ 7强震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有序网络结构,充分揭示该区210多年来M ≥ 7强震的活动规律,并据此较为成功地预测了1996年以来该区所发生的4次M ≥ 7强震,即从1996年喀拉昆仑山7.1级强震,到2003年俄、蒙、中边境7.9级强震,再到2008、2014年于田2次7.3级强震.同时还提出新的预测意见:该研究区未来2次M ≥ 7强震将可能发生在2019-2020、2025-2026年前后.研究结果表明:强震是可以预测的.有序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跨越式预测具有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993.
利用1961—2010年青藏高原91个观测站以及全国320个观测站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青藏高原与全国气温变化及其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与全国年均气温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青藏高原与全国年平均气温均变暖趋势明显,其中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的线性趋势为0.228℃/10a,全国为0.226℃/10a,增温幅度略低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与全国年平均气温突变年基本一致,小波分析均具有3类尺度的周期变换规律,第一主周期均值均为28a,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周期变化显著性强于全国。  相似文献   
994.
凤凰山花岗闪长岩是铜陵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岩体,约10 km2,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位于该岩体西北角的朱家山附近ZK66钻孔揭示,岩体超覆于三叠纪碳酸盐岩地层之上.除在浅部见到花岗闪长岩之外,深部主要见到晚泥盆世-二叠纪地层.特别是在石炭纪大理岩中见到辉绿岩和花岗斑岩,其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304 Ma和132 Ma,证明本区存在晚古生代岩浆活动,而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可能持续到132 Ma.晚石炭世辉绿岩的发现,说明该时期海底是一种拉张环境,海底喷流作用可能与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成因关系,为该时期形成大型矿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5.
均洞花岗岩体出露于钦杭结合带西南部,对揭示桂东北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岩石组合为石英黑云母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岩.文章运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获得均洞岩体的结晶年龄为423~430 Ma,为加里东期造山作用的产物.均洞岩体的SiO2含量较低(55.47~62.95 wt%);其中一...  相似文献   
996.
滕州市近50年气候干湿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美玲  张慧 《气象科技》2007,35(4):495-499
利用滕州市1956~2005年降水量、平均气温资料,用Holdridge干燥度指数来分析近50年气候干湿变化趋势和特征。滕州市近50年来在年生物温度、年可能蒸散量极显著上升背景下,年降水量不显著的减小趋势,造成年水分盈亏量显著亏损及年干燥度指数显著增大,总体呈现暖干化趋势。年干燥度指数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干湿期交替变化,大体经历了3个湿期和2个干期。1976年年干燥度指数发生由偏湿向偏干的突变,突变后气候类型分布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对近50年年干燥度指数滑动平均值和标准差分析发现:随着干燥度指数平均值的增大,异常湿事件明显减少,而异常干事件明显增多,同时,随着标准差的增大,异常干湿事件频率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997.
大别山岳西县石关混合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徽岳西县石关混合岩属于原北大别变质杂岩的一部分。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第一次变质时间为232Ma,相当于晚三叠世早期,第二次变质时间为207Ma,相当于晚三叠世晚期。复合锆石的核部(继承锆石)为发育韵律环带的岩浆碎屑锆石,其年龄值分别为560Ma、444Ma、394Ma、378Ma和331Ma,暗示其原岩非岩浆岩,而应为沉积岩;研究结果还表明,北大别石关混合岩经历了两次变质作用:①超高压变质作用,变质时间为232Ma(n=5加权平均年龄);②退变质作用,时间为207Ma。与苏鲁地区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时间一致。  相似文献   
998.
研究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紧邻兴蒙造山带,是研究古生代—中生代地壳增生演化的重要地区。本文对区内三个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阿玛乌苏花岗闪长岩形成于267±9Ma(MSWD=9.7);布龙二长花岗岩和格尔图白云母正长花岗岩分别侵位于239±4Ma和238±6Ma(MSWD=0.91);而侵入格尔图白云母正长花岗岩的白云母二长花岗岩脉则获得了224±8Ma(MSWD=5.7)的侵位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阿玛乌苏花岗闪长岩为岩浆混合成因,暗示大规模岩浆底侵作用的存在;格尔图白云母正长花岗岩具明显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是分异岩浆与流体作用的结果,可能经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非真正意义上的S型花岗岩,属于造山后岩浆热事件,应代表造山的结束。格尔图白云母正长花岗岩及白云母二长花岗岩脉均受到热液流体作用,说明在中三叠世(224~238Ma),区内一直存在有大量的热液流体活动,且热液流体可能富含F和Cl,区内产出的大规模的萤石矿是否为该期流体活动的产物尚需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999.
目前对新元古代中期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及钦杭结合带南西段构造性质存在不同认识。本文对湘西南城步地区新元古代火山岩和花岗岩进行了锆石SHRIMPU-Pb年龄测定并厘定其构造环境,从而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约束。城步新元古代花岗岩侵入于云场里组变质火山-沉积地层中。云场里组变质火山岩与花岗岩的锆石SHRIMPU-Pb年龄分别为828±10Ma和805.7±9.2Ma。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判别图解表明花岗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区域地质背景指示云场里组可能形成于活动陆缘弧前盆地。以城步火山岩和花岗岩研究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提出新元古代中期江南造山带西段构造演化过程:872~835Ma期间为陆缘盆地;835~820Ma期间俯冲造山,江南造山带形成基性—超基性岩和早阶段岛弧花岗闪长岩,东侧的城步地区为弧前盆地;820~810Ma期间江南造山带发生弧-陆碰撞;810~800Ma期间江南造山带进入后碰撞环境并形成晚阶段强过铝(黑云母)花岗岩,东侧城步地区因华南洋洋壳俯冲而形成新的岛弧;800Ma后华南进入伸展裂陷盆地演化阶段。上述认识揭示出扬子陆块东南缘的连续岛弧增生过程,同时为钦杭结合带南西段雪峰期"残留洋盆"属性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00.
杨高学  李永军  司国辉  吴宏恩  金朝 《地质学报》2010,84(12):1759-1769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是一个重要的锡成矿带,分布有多种类型花岗岩。贝勒库都克岩体位于锡成矿带中部,由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本文通过精确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贝勒库都克含锡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年龄为283±2Ma,MSWD=0.14(95%置信度),时代属于早二叠世,这与东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范围(330~265Ma)相吻合。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贝勒库都克岩体富硅(SiO2=75.25%~76.67%),低铝(Al2O3=11.91%~12.86%),贫镁(MgO=0.02%~0.18%)和钙(CaO=0.39%~0.89%),富碱(Na2O+K2O=8.08%~8.97%),K2O>Na2O,NK/A=0.86~0.95(平均0.92),A/NCK=0.97~1.02,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Zr、Hf等高场强元素,Ba,Nb,Sr强烈亏损,δEu=0.01~0.11,其FeOt/MgO(12.71~84.51,平均34.55)和10000Ga/A1(2.97~4.20)值大,HFSE元素(Zr+Nb+Ce+Y=191.8×10-6~353.3×10-6)含量高,明显不同于典型的I型和S型花岗岩,基本属于典型的铝质A型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贝勒库都克铝质A型花岗岩是壳幔混合成因,是准噶尔地区后碰撞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导致大陆地壳垂向生长过程的记录者。贝勒库都克铝质A型花岗岩Sn的含量高(6.0×10-6~19.5×10-6,个别为80.0×10-6),铝质A型花岗岩是成矿热液的直接母体,而富Sn的流体相最终形成了贝勒库都克锡矿床,锡矿与铝质A型花岗岩是同期地质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