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7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黄山街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黄山街组主要为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构成的一套碎屑岩组合,野外沉积特征研究确定为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通过对沉积相、亚相、微相的详细研究,认为辫状河三角洲具有类似曲流河三角洲的层序结构和微相类型,但两者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与曲流河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的三角洲平原亚相不仅沉积物的粒度较粗,而且辫状河道沉积较发育,河道间洪泛平原沉积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也可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等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体。根据野外露头的追索研究,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黄山街组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从沉积物的岩性特征看,辫状河三角洲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体具有分布较稳定、展布较广、储集物性较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72.
为了对黄山地区云凝结核(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CCN)进行闭合研究,2014年6月30日至7月28日在黄山光明顶对大气气溶胶理化性质和CCN数浓度进行观测,分析了气溶胶化学组分、谱分布以及CCN数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通过κ-K?hler理论并使用离子配对法计算得到CCN数浓度与观测得到的...  相似文献   
73.
张家界山清水秀,但城市建设却不尽人意,与美丽的自然风景形成强烈的反差。日前市领导率领政府代表团对武汉、合肥、黄山、岳阳、湘潭等市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考察,作为一名国土资源的管理者,我感觉张家界市与这些城市相比差距非常大,如何把张家界的城市建设得与景区一样驰名中外,还任重而道远。为此结合张家界市实际,就如何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城区土地管理谈一点看法。一、武汉、合肥、岳阳等市城市土地管理的经验所到城市的土地管理各有特色,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我认为可以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一)城市土地管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职责…  相似文献   
74.
黄山山地演化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培华 Diff.  RF 《地理科学》1998,18(5):401-408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北纬30°11′,东径118°11′。山体由花岗岩构成,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m。1990年列入联合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录。现已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点之一。本文首先对黄山花岗岩浆侵入和黄山山体的形成年代和过程进行了探讨。对黄山老第三纪和新第三纪古地貌及第四纪中山峡谷地貌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深入研究了黄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发育第四纪山地冰川的可能性,对李四光的“冰川遗址”论点的不确凿之处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分析。对由寒冻风化作用,而不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奇峰巧石机制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75.
以新疆东天山黄山—镜儿泉镍铜成矿带为例,采用奇异性填图技术识别复杂背景下隐蔽的可能矿致异常.结果表明:使用原始镍元素数据形成的地球化学图在吐哈盆地具有较高的浓度值,构造岩浆岩带大部分为中等规模或较弱;而使用奇异性填图技术计算的奇异值在吐哈盆地奇异性较弱,而构造岩浆岩带的奇异性显著.经地质分析认为:吐哈盆地高的元素值可能...  相似文献   
76.
本文采用“遗址内”(on-site)的资源域分析方法,通过对小黄山遗址出土石制品岩性的鉴定和统计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小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先民石制品的资源域,进而讨论其石料资源利用特点.结果表明,先民采取就近取材的资源获取方式,绝大部分石料都可以被地表径流作用搬运至遗址附近,原地开采或交换贸易的可能性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就近取材,石料的获取也并非随意的、单一来源的,据此推测玄武岩石料主要拾取于崇仁江,而角闪变粒岩、泥质板岩、花岗岩等石料只能通过长乐江获得,其余石料的获取指向性不明显,可能选择从较近的河流中获取.石料来源的不同,表明先民于距今9000 ~8000年前在该遗址获取石料已有一定的选择性.同时,石制品器形和岩性之间较强的对应关系,也反映出古人对各类石料物理性质的认识水平和对石料选择的偏向,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表现,尤其是被用来制作石磨盘和磨石的气孔状玄武岩,有别于其他遗址多为砂岩质石磨盘的情况,这可能与玄武岩质石磨盘的加工效率有关.  相似文献   
77.
位于黄山-镜儿泉镁铁-超镁铁岩带西段的黄山铜镍矿田(包括黄山黄山东、香山、黄山南矿床),是北疆最重要的镍矿产地。矿田内各岩体都是多期岩浆侵位形成的杂岩体,且黄山东和香山铜镍矿床存在多期成矿作用。本文选取黄山大型隐伏铜镍矿床进行详细解剖,在此基础上探讨东天山地区多期成岩成矿作用及其勘查意义。黄山矿山开采揭露最新地质现象系统观察,不同岩相中橄榄石、辉石(粒径、成分)的垂向和平面剖面变化表明黄山铜镍矿床由多期岩浆侵位形成,且第三期次为主要成矿期。第三期次岩相主要由角闪二辉橄辉岩、角闪方辉橄辉岩和角闪橄榄岩组成。角闪二辉橄辉岩底部的橄榄石核部和边部具有明显的成分差异,其橄榄石的边部相对于核部Fo值和Ni含量升高,由于橄榄石结晶过程中与晶间硫化物发生Fe-Ni的交换反应所致。第三期次的角闪方辉橄辉岩和角闪橄榄岩岩相中橄榄石的Fo值与角闪二辉橄辉岩中橄榄石Fo值相近,但Ni含量(500×10-6~2050×10-6)高于第二侵入期次角闪二辉橄辉岩中的Ni含量(160×10-6~1000×10-6),橄榄石和硫化物熔体的Fe-Ni交换反应或者不同的母岩浆性质是橄榄石Ni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黄山岩体的斜方辉石都为古铜辉石,第三期次岩体角闪方辉橄辉岩和角闪橄榄岩中含有粗粒的古铜辉石,其最大粒径(4~8mm)大于角闪二辉橄辉岩中古铜辉石(2~4mm)。单颗粒古铜辉石的Mg#值、CaO及Cr2O3含量从核部到边部有多次重复变化,反映岩浆成分存在多次变化。第三期次单斜辉石包裹的橄榄石的边部比核部具有更高的Ni含量(Fo值相似),结合Cu、Ni、Co等元素的垂直剖面变化,本文提出新鲜岩浆补给是黄山主矿体(30号矿体)硫化物富集的重要控制因素。多次岩浆的补给暗示黄山为岩浆通道成矿系统。岩体变宽、局部膨大及岩体产状改变部位是硫化物有利的聚集部位。东天山黄山-镜儿泉地区铜镍矿床勘查过程中往往以超基性岩相为主要评价对象,根据黄山矿田其他岩体的岩石组合与矿化岩相分析,本文认为该区铜镍矿勘查过程中也要重视基性岩相(辉长岩、苏长岩、橄榄辉长岩等)的成矿潜力,对多期次岩浆作用及相对应的成矿作用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78.
前不久,在整村搬迁安置房项目主体完工之际,济南市黄山店村全体村民给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寄来一封摁满手印的报喜信。信中说,我们黄山店人能有今天的好日子,首先应归功于您的关心与支持。我们为从山东走出您这样一位一心为民的领导而备感骄傲与自豪! ——题记  相似文献   
79.
1IN TR O D U C TIO NIntervening opportunity theory states thatthe num berofpeople traveling a given distance isdirectly proportionalto the num ber of opportunity at that distance, and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num ber of intervening op-portunity or t…  相似文献   
80.
利用1956年至2018年黄山风景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山雾凇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黄山年均雾凇日数63.3天,最多年份为82天,最少为35天,年雾凇日数呈减少趋势;雾凇出现最早月份在10月,最迟在5月,冬季月份雾凇日数占全年约为7成,最多为1月,最少为5月;黄山雾凇的平均初日为11月7日,最早初日为10月8日,平均终日为4月7日,最迟终日为5月12日,连续最长雾凇日数为32天;近20年黄山雾凇出现气温范围为-18.7~1℃,风速范围为0~20.6m/s,任何风向均能出现雾凇;南北向的雾凇直径、厚度和重量略大于东西向,最大值出现在1、2月份,最大直径为230mm,最大厚度为105mm,最大重量为1138g/m。气温、湿度和风速均与雾凇强度呈现显著性相关,最低气温和水汽条件是影响黄山雾凇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风速主要影响雾凇大小。占绝大多数的微量雾凇日数达不到雾凇景观标准,能形成雾凇景观的日数年均20.1天。利用影响雾凇景观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了黄山雾凇旅游气象指数,经实践检验准确率良好,可为气象业务应用提供预报参考,提升黄山旅游气象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