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3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风沙物理研究五十年(Ⅰ)   总被引:60,自引:33,他引:27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05,25(3):293-305
2005年中国沙漠研究已经走过了50a的历程,作为沙漠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风沙物理学研究在中国亦有50a的历史了。本文较为详细地全面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之前我国风沙物理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以期对相关的研究者有所帮助。这一时期的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为理论准备和野外观测积累阶段,引进西方和前苏联在风沙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配合我国防沙治沙实践的需要开展野外观测研究。研究手段以大面积考察、半定位试验观测和定位试验为主。研究成果体现在风沙移动规律的初步认识、沙丘移动规律、中国沙丘活动的总体规律、防沙措施的布设原则和风沙运动理论的初步探讨等几个方面。1967年我国第一个风沙环境风洞建成使用,使风沙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成为可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同时向微观领域深入和向宏观领域扩展,风沙颗粒运动学、风沙流、风沙地貌动力、土壤风蚀和防沙原理等风沙物理学的主要领域得到了全面发展,在一些前沿探索领域亦有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92.
国际风沙研究的新进展——记第六届风沙研究国际会议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董玉祥 《中国沙漠》2007,27(2):347-347
第六届风沙研究国际会议(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eolian Research)于2006年7月24日至28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圭尔夫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召开,会议为广大风沙研究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各国学者就风沙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际风沙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对风沙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拟对该会议的学术交流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并对其所展现的研究动向作一简要分析,以期能对国内风沙研究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3.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运动规律及其与防护体系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7,自引:13,他引:4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是穿越流动沙丘最长,受到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路段,自建成运营45 a以来,其有效而稳定的防护体系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公认。通过前期23 a的防沙实践和后期22 a的监测证实:①该地区存在着一个较为稳定的风沙流场,具有三组不同风向,主风向为W—NNW,次主风向为NE—E、WSW—S,此种风沙流场格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是塑造格状沙丘形态和造成对铁路危害的重要因素。②沙丘移动过程表现为格状沙丘主梁沿主风向前后摆动,以缓慢的速度向前推移,其移动量为2~5 m·a-1,造成风沙危害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格状沙丘副梁的迅速前移,22 a平均移动速度为0.527 m·a-1。合成移动方向为318.6°(NW→SE )。③从理论上考虑,前移的沙体是一种对防护体系的潜在威胁,即可能在固沙带前缘形成高大的沙堤掩埋防护体系。可是,实际上随着防护体系的建立和逐步的完善,不但有效的保障铁路的安全,而且同时也抑制了年总输沙量的25%;并改变了风沙流场的某些性质或作用,进而控制了风沙活动的方向与活动强度。在迎风坡的风蚀和背风坡的积沙致使沙丘高度相应的降低,这种变化规律具有从流沙区向固沙区逐渐衰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4.
风沙流中风速脉动对输沙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对不同工程措施下风沙流中风速脉动特征与输沙量波动研究发现:不同孔隙度栅栏中各高度层瞬时风速的波动性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且相邻高度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在不同风速下,典型工程措施中同一高度层输沙量具有相对应的变化特征;瞬时风速的波动性主要与其所在高度层沙粒的运动状态和工程效益有关。  相似文献   
95.
沙粒跃移云及Magnus力对床面有效粗糙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黄宁  郑晓静 《中国沙漠》2003,23(6):616-620
建立了考虑Magnus效应的、吹过平坦沙面的稳定风场中风与跃移沙粒相互耦合的风沙跃移云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风沙跃移运动对床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跃移沙粒对风速的影响类似于床面粗糙度的影响,有效粗糙度随摩阻速度的变化关系可用二次函数表征;Magnus力对有效粗糙度有明显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改变有效粗糙度与摩阻风速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96.
风沙流中沙粒起跳初速度分布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谢莉  郑晓静 《中国沙漠》2003,23(6):637-641
风沙流结构中起跃沙粒的初速度分布,是连接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的桥梁。笔者分析了已有的实验数据,就沙质地表起跃沙粒的速度分布、角度分布进行了计算;并运用碰撞理论建立了一个二维碰撞模型。考虑边界条件的影响,运用概率论统计的思想计算了风沙流结构中起跃沙粒初速度的概率分布,并和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对风沙流中起跃沙粒的速度分布有了一个定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7.
WITSEG集沙仪:风洞用多路集沙仪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风沙流通量廓线(风沙流结构)是以不同轨迹运动的沙粒在垂直方向上的宏观反映。建立风沙流通量廓线函数需要测定不同高度的输沙率。为此,我们设计了适用于风洞实验的多路集沙仪(WITSEG集沙仪),并通过风洞实验对其进行了检验。WITSEG集沙仪高60 cm,由60个进沙口和集沙盒组成,每个进沙口高1 cm。该集沙仪可以测量风沙流中60个不同高度的输沙率。在设计WITSEG集沙仪时,着重实用性和集沙效率。为了使用方便,带有进沙口的入口段、集沙盒和保护盖板设计为活动式。为了提高集沙效率,入口段设计成楔形,使得进沙口宽0.5 cm,而集沙盒宽度为1.5 cm。每个集沙盒留有两个过滤网排气孔,以减小集沙盒内的静压、提高采集效率。风洞实验检验表明,用WITSEG集沙仪测得的风沙流结构和总输沙率与风速的关系与已广泛接受的结论非常一致。WITSEG集沙仪能观测输沙率随高度的详细变化,是研究风沙流结构的较好工具。  相似文献   
98.
风沙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泥沙淤积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通过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淤积泥沙打钻采样,以及黄河沿岸及支流产沙地层采样分析对比,暴雨、洪水等分析追踪河道淤积泥沙源地表明,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泥沙淤积主要来源于乌兰布和沙漠及十大孔兑(沟谷)的库布齐沙漠和丘陵沟壑梁地。通过输沙平衡法计算该河段河道泥沙淤积量得知,1954-2000年该河段淤积泥沙总量约20.11亿t,其中大于0.1mm的粗沙为15.57亿t,占总量的77.424%;小于0.1mm的泥沙约4.54亿t,占总量的22.57%。风成沙入黄淤积量是:乌兰布和沙漠6.0552亿t;库布齐沙漠5.8499亿t;二者约占大于0.1mm粗泥沙总量的76.46%。  相似文献   
99.
何洪鸣  周杰 《中国沙漠》2002,22(2):197-200
在中国北方干旱一半干旱区,防护林对阻止沙漠化的推进和防止生态环境恶化起了重要的作用。文章试图通过建立微分方程动态模型的方法讨论防护林对风沙扬尘阻滞作用的机理,在对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营建防护林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沙漠化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10  
在国内外有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研究沙漠化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①作为风沙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沙粒,其粒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其分维值的大小差异体现了沙物质分布的区域差异性。②风沙地貌是一种典型的分形几何实体,沙丘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其分维值体现了风沙地貌的自相似性规律。③风沙流结构不但是分形,而且是多重分形,其分维值与风速有着极大的关系。④荒漠绿洲景观镶嵌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各景观要素的分维值大小代表着该要素镶嵌结构的复杂性和稳定性程度。在黑河流域,自然绿洲的镶嵌结构最具复杂性,也最具稳定性。⑤沙漠化过程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如果用降水和风速为标度度量沙漠化过程,都表现出某种不规则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