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3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风沙物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董治宝  王涛  屈建军 《中国沙漠》2002,22(3):205-209
风沙问题日益严重,以风沙活动及其控制的物理机制为对象的风沙物理学学科建设亦愈来愈加重要。本文阐述了风沙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理论体系、研究内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供风沙物理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2.
从冰前风沙地貌初看普若岗日冰原的形成演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样品分析表明,位于普若岗日冰原西侧冰川前缘带的大片风沙地貌,直接发育在冰碛之上,并以冰碛为主要物质来源,与冰川运动和冰原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是相关冰川和冰原形成演化过程的良好反映与记录.结合沙丘沉积序列中的沉积构造测量、粒度分析及腐殖质夹层的14C测年等结果,初步得出:普若岗日冰原至少形成于18kaBP;冰原降水可能主要来自西风降水;18kaBP以来,冰原在总体上处于收缩过程,在约108kaBP来,冰原西缘的零平衡线的年均水平退缩速率约为088~102m·a-1,铅直升高速率约为24~32mm·a-1。  相似文献   
103.
科尔沁沙地奈曼旗近5年来风况及合成输沙势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8  
应用奈曼沙漠化研究站1998-2002年的气象资料, 统计分析了奈曼旗近5a来的风况特征和输沙势。结果表明: ①研究区3~5月起沙风发生频数最高, 占全年起沙风的38%~58%; 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值最大, 分别为6.0~7.5m·s-1和9.5~16.9m·s-1。该风况特征与地表冻融、裸露、干旱疏松相耦合, 形成了区内的风沙活动期。②在风沙活动期内, 风环境基本为锐双峰风况, 西北风居主导地位, 频数占54%; 南风和西南风次之, 频数占38%。③在风沙活动期内, 研究区属于高风能环境, 合成输沙势RDP为66.3VU(风速以m·s-1为单位), 合成输沙方向RDD为ESE113°。  相似文献   
104.
敦煌莫高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长期以来,这里受风沙侵害,并已危胁到洞窟的安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但因防护位置不当,事倍功半。根据风沙运动规律和风沙危害方式,评估了已经建立的防沙工程的效果,强调了防止吹沙和保护莫高窟的“六带一体”防沙体系的必要性和持久性。据此方案,阻沙带应建立在窟顶大沙山前缘作为前壁,窟顶戈壁作为输沙带,窟体作为固沙带  相似文献   
105.
雅鲁藏布江河流宽谷区是青藏高原风沙活动最为强烈地区之一.本文选择雅鲁藏布江曲水-泽当段为研究区,分析该地区1981-2010年以来的风动力条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年平均风速明显降低,月平均风速2-4月最大.受河流-山地复合系统的影响,风向复杂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贡嘎以西风和东风为主,泽当包括西风、南风...  相似文献   
106.
林志 《国土资源》2006,(5):39-41
2006年北京在一个月之内遭遇了10次沙尘暴,最多一天降尘达30万吨。T70列车被困新疆“百里风区”33小时,所有的车窗玻璃被沙尘暴无情的击碎……这就是在新的春天里,发生在我国北方的前所未闻的奇怪事。本该是万物复苏,阳光灿烂的季节,非但不明媚可人,反而成了肆虐无常的风沙尘暴  相似文献   
107.
基于光释光测年的共和盆地风沙活动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处于亚洲冬、夏季风和西风环流作用交替控制的干旱—半干旱区,盆地中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是重建过去气候的重要载体。就前人对共和盆地25个风成剖面的102个光释光(OSL)年代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晚更新世以来共和盆地的风沙活动在各个时期都有发生,黄土堆积主要是更新世末期到早全新世,古土壤主要是晚全新世发育的,但其测年工作缺乏高密度光释光测年检验。通过对共和盆地西南部的羊曲剖面进行系统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发现,羊曲剖面主要是末次冰消期沉积的,9.6~7.1 ka风沙活动迅速减弱,7.1~2 k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说明基于单个剖面进行环境演变重建需谨慎。结合盆地内已发表OSL年代结果,末次冰消期以来,风沙活动在共和盆地一直存在,其最强烈时期是14~10 ka左右,黄土主要是末次冰消期14~10 ka沉积的,古土壤发育主要集中在3~2 ka和6~4 ka,此外在9~8 ka也有发育。  相似文献   
108.
周处强 《贵州气象》2001,25(3):48-48
气象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可分为直接及间接两类 ,直接影响可用中医理论“六淫”致病学说来解释 ,即人类生物机体在长期的生命活动过程中 ,通过自身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即抵御力 ,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对人体没有危害 ,不产生疾病。当气候异常即“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如春天当温而反寒 ,冬季当凉而反热 ) ,变化超过了人类机体的承受能力 ,打破了机体的生理平衡 ,产生一些症状或体征后 ,就导致了疾病 ,这种能导致生物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称之为“六淫”邪气 ,是导致外感疾…  相似文献   
109.
粤琼“老红砂”的岩矿特征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华  梁致荣 《热带地理》1997,17(3):253-259
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室内岩矿和沉积学分析,热释光测年分析等,认为粤琼等四纪老红砂为晚更新世晚期海岸风沙作用的产物,其物质来源于邻近的海滩砂,后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下风化,造成Si,K,Na等元素的淋失和Fe,Al的富集。  相似文献   
110.
70年来中国风沙地貌学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董治宝  吕萍 《地理学报》2020,75(3):509-528
风是除流水之外塑造地球景观的第二大流体,以其为外营力形成的风沙地貌在全球干旱区广泛分布,超过40%的全球陆地面积受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与人类生存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9世纪末以来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发育风沙地貌,但风沙地貌研究比国际研究晚半个多世纪,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本文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风沙地貌学发展的3个阶段:初创阶段(1949—1977年)、充实发展阶段(1978—1999年)和国际化研究阶段(2000年至今)。现在中国风沙地貌研究的水平整体与国际并行,部分领先。中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风沙地貌研究工作包括沙丘移动规律、风沙地貌区域综合研究、中国独特风沙地貌发育演变过程、戈壁地貌学研究、沙丘二次流以及地外星球的探索研究。中国风沙地貌学研究有在未来领跑国际研究的潜势,但风沙地貌学家必需有4个方面的战略思考,即综合集成、地球系统科学引领、全球视野和深空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