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3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塔里木盆地地貌过程对绿洲形成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杨发相 《干旱区地理》2003,26(4):361-366
第三纪末以来,天山、昆仑山强烈隆起使塔里木盆地相对下沉,山盆高差悬殊大,白山顶至盆地腹部地貌外力作用过程依次由冰川作用→冰缘作用→流水作用→干燥作用→冲→洪积作用→湖积作用→风沙作用过渡。在山区河谷平原、平原区冲积扇、冲积平原、湖积平原等地方形成条带状、串珠状、扇形状绿洲,绿洲平面几何形状与适宜绿洲形成与发展的地貌类型空间分布基本吻合。绿洲荒漠化和荒漠绿洲化与地貌过程的关系密切。纵观区内地貌过程发展趋势可预测,区内流水、风沙和人类活动三大地貌过程将有增无减,流水侵蚀与风蚀风积作用将对绿洲产生不良作用。山区流水侵蚀过程加强导致山麓地带绿洲山洪泥石流危害加重。平原河流下游地区流水作用减弱,风蚀风积过程加剧,由绿洲→荒漠演变,而人类活动可分建设作用与破坏作用两方面,前者可稳定绿洲乃至促进荒漠绿洲化而后者则导致绿洲荒漠化。因此,改善山区、山麓地带,特别是盆地南缘与塔河中、下游等重要地区地貌过程并防止绿洲荒漠化,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一次沙尘暴天气及沙尘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动用MM4中尺度动力学模式结合沙尘气溶胶传输模式。模拟分析了1992年4月22日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天气及沙尘输送过程。  相似文献   
13.
华南沿海老红砂的成因与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以及测年数据,讨论了华南沿海老红砂的成因与形成环境.认为老红砂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低海面时的海岸风沙堆积,并在其后的亚间冰期和冰后期的高温期湿热的气候,以及相对高海面的环境下,发生红化作用而成.  相似文献   
14.
榆林风沙滩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君健  赵耀东 《地下水》2004,26(1):58-59,62
本文在对榆林风沙滩区内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等调查研究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各业未来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确定了未来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和供水量,并通过供需平衡分析,提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途径和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南部三个区域现今大地热流平均值分别为56.3、67.3和65.3mW/m^2,对应的生态环境格局也有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大地热流每增加4~5mW/m^2可使年均地表温度升高约l℃,使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升高2。C以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平均大地热流比西北部高出11mW/m^2,东北部年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2~3℃,其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4~6℃。西北部的大地热流平均值已经低于维持地表生态系统延续所需大地热流的临界值(57mW/m^2),其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上已经处于脆弱境地;东北部和南部的大地热流均大于57mW/m^2,自然生态系统均尚较稳健。东北部的沙漠化可能是风沙侵入的结果,其生态应该是可以恢复的。整个西北部作为一个整体看,72万年以前大地热流就已衰减到临界值以下,区域生态系统渐趋脆弱,开始整体上向荒漠化演变。  相似文献   
16.
固沙林庇护区内降尘特征的初步观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华  何红  李锋瑞 《干旱区地理》2005,28(2):156-160
采用野外定位实测法,连续两年对科尔沁沙地24龄人工固沙杨树(Populussimonii)林庇护区内4~6月份及强沙尘暴事件中的降尘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庇护区内4、5月份的降尘量较多,分别为273和437kg/hm2,6月份的降尘量较少,为171kg/hm2。(2)林地中央的滞尘效应在风蚀季节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十分显著。(3)林地庇护区内的降尘中粒径<0.02mm颗粒含量占60.7%,降尘中的全C、全N和速效P含量分别高达1.676%、0.163%和210.66mg/kg,这对风沙土表层土壤的细化和养分的积累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昌黎海岸风成沙丘的形态与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傅启龙  沙庆安 《沉积学报》1994,12(1):98-105
本文论述了昌黎海岸风成沙丘的分布与形成特征、层理构造及其沙丘表面沙波发育情况.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沙丘迎风坡表面普遍发育有风成沙纹,层理构造非常发育,有低角度交错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海岸沙丘沉积物主要来自滦河.滦河入海泥沙在偏风浪的作用下向北搬运并堆积在海滩上.强劲的向岸风使海滩沙向陆搬运建造成海岸沙丘。目前.沙丘仍在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8.
关于甘宁部分地区‘5.5’特强沙尘暴灾害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9.
20.
风沙湍流的间隙性,稳定性分布及分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根据风沙湍流本身的不均匀性、间隙性,用稳定性分布研究了含沙量M随高度h的变化得M(h)∝h~(-D),求得分维D=2.36(h>10cm),D=1.465(h<10cm),速度分布W(|u|)=a_2|u|~((-D)/(2-1))。沙粒扩散<|x(t)|>∝t~(2/D);结合Kdv-Burgers方程的行波解,得风沙流的标度律(υ/β)ξ Dlnh=A,揭示了耗散性υ、弥散性β、风速ξ和高度h之间的一种本质联系。被空气湍流吹动的沙粒起始半径r_e=(c’/(5-D)ρ)[(β/υ)In(E_1/E_2)]~((5-D)/3),起动风速V_1=V_(2exp)[(υ/2β)γ_c~3ρ~3(2.65/c’)~3],最后讨论了风沙流的多重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