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3篇
  免费   467篇
  国内免费   352篇
测绘学   284篇
大气科学   187篇
地球物理   573篇
地质学   938篇
海洋学   271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285篇
自然地理   49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淄博市淄川区矿产资源蕴藏丰富,经过多年开采,资源已近枯竭,原有“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和部分井下开采的矿山企业陆续关闭,加之近几年的资源整合和企业改制,共关闭露天采矿场61家,关闭地下开采矿山企业38家。企业关闭后遗留下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初步统计需要治理恢复的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加上历史遗留下的私采滥挖矿坑约600处需要恢复治理,合计需要治理的面积达600万平方米。2011年淄川区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此为契机,淄博市国土资源局淄川分局党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抓住机遇,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对地质环境进行彻底整治。  相似文献   
992.
临清坳陷中二叠世古地理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清坳陷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陷盆地,多期断层活动、多套生储盖组合、多种圈闭类型的地质条件,决定了临清坳陷可形成多类型的油气藏,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以临清坳陷中二叠世沉积地层为主要研究对象,观察钻井取心,详细分析测井标志,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基于等时地层格架进行古地理的恢复。研究表明,研究区共划分为2个层序,层序1为河控浅水三角洲环境,层序2过渡为内陆河流环境,对该区的勘探工作及勘探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在50、100、200μg/L 3种质量浓度条件下分两个阶段室内模拟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富集、排出Pb、Cd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其体内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浓度变化与该过程的相关性,得到近江牡蛎富集和排出的吸收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相同暴露浓度下,近江牡蛎对Cd的富集量和BCF显著大于Pb(p<0.05),因而对Cd的富集能力大于Pb;富集平衡状态下生物体内金属含量Cmax与Pb、Cd暴露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近江牡蛎是比较理想的重金属Pb、Cd污染的指示生物;在Pb、Cd的富集实验中,MT含量均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MT对Cd污染反应比Pb更敏感,效应时间更短;排出实验中,Pb、Cd实验组的MT含量随时间呈相反的趋势波动变化;金属暴露浓度梯度与近江牡蛎体内的MT含量变化没有"剂量—效应"关系,MT不能作为Pb、Cd对水环境污染的定量标志物。  相似文献   
994.
《干旱区地理》2008,31(2):22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大专项“干旱荒漠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会于2008年1月28日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由新疆自治区科技厅社会发展与基础研究处张耀处长主持,来自新疆科技厅、新疆林科院、新疆农业大学及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等单位的从事生态学、林学、地理学、水文学及管理领域的14位专家、领导出席了会议。项目负责人中科院新疆生地所陈亚宁研究员分别就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实施方案、预期成果等进行了详细的报告。  相似文献   
995.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水文效应的SWAT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林  陈兴伟 《山地学报》2008,26(1):71-75
植被恢复是改善退化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位于闽东南沿海的晋江西溪流域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水土流失区.应用基于SWAT的晋江西溪流域产流产沙分布式模型,结合流域内退化生态系统重建要求设定不同植被恢复情景,模拟分析植被恢复下的水文效应.模拟结果表明:SWAT模型能较好的用于流域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水文模拟;研究区内,还林比还草更有利于流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重建,植被恢复对流域产沙量的影响大于产流量.  相似文献   
996.
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汶川5·12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等.崩塌、滑坡不仅阻塞了救援道路,严重延缓了救援进度.还形成了30多个堰塞湖.地震和滑坡活动还将促进泥石流活动,使震区泥石流进入活跃期,在后期降水作用下形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提出了震区次生山地灾害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997.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演替规律与更新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木论自然保护区顶级群落为对照,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进入环境保护阶段22 a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有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为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除石漠化稀疏草丛植被极少外,随着干扰区群落的自然恢复,群落的高度(0.49~15.56 m)上升而密度(468.50~0.31株/m2)下降,总盖度呈高(0.85)→低(0.50)→最高(0.90)→次高(0.80)的变化;群落生物量(7.74~131.42t/hm2)逐渐积累增大,随高度的升高和草本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比的减少而增加;物种数(14~4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89~4.13)升高,生态优势度在演替的前期(0.28)和后期(0.23)较高,中间较低且保持相对稳定(0.10~0.16),均匀度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和顶级群落相比,干扰区最大的群落高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下降了10.82 m、42.02t/hm2和0.29.针对干扰区植被恢复缓慢的现状,分析了喀斯特干扰区形成机理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提出了干扰区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3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大面积处于极度退化下的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洪湖湿地演替的影响因素与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发育、气候、水文等)及人为因素(农业政策、人口压力、水利工程、环境污染等)对洪湖湿地共同作用下,洪湖湿地的自然演替发生了改变。自然因素影响下洪湖湿地生态系统有向逆演化方向演替的趋势,而不合理的人为影响因素加速了正演化过程。在系统地分析两种影响因素对洪湖湿地演替影响的基础匕,针对人为影响因素产生的不良影响,初步提出了洪湖湿地生态恢复的一些对策,包括加强立法及管理、加强污染控制、扩大湖泊面积、加强水利工程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开展湿地保护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以及加强监测等。通过湖北省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努力,有望恢复洪湖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99.
红树林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洋滩涂上的木本植物群落的统称。它是世界上最富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由丰富的红树林树种、林缘植物、其它植物群落以及生活或栖息于此的其它海洋生物组成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00.
西北地区大气降水δ18O的特征及水汽来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2005年各月在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CHNIP)位于西北地区的阜康、策勒、临泽、海北、沙坡头、长武和安塞观测站点收集的降水样品,对其中的同位素的组分进行测定,分析了西北地区大气降水中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所建立的局地大气降水线方程δD=7.05δ18O-2.17,反应了西北地区独特的局地气候特点.降水δ18O的温度效应显著,而降水量效应只在夏季(6-8月)间存在.δ18O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西北地区的大气环流背景.应用瑞利分馏模型及动力分馏模型对阜康-安塞沿线降水δ18O的定量模拟结果,揭示了西北地区降水水汽的分馏主要以动力分馏为主,雨滴在降落过程中历经了一定的二次蒸发过程,其降水水汽中也混入一定量的由局地再蒸发的水汽.此外,利用西北地区在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络(GNIP)中的乌鲁木齐、和田、张掖、兰州、银川和西安6个站点的长时间序列的δ18O与降水量、温度等气候因子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可以对降水δ18O进行定量估算;基于乌鲁木齐站点12年的δ18O资料对该地区的温度拟合,为历史气候的定量恢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