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利用塔中80m梯度观测塔探测系统采集的资料,详细的分析了2006年4月10日沙尘暴过境时,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近地层风速、温度和湿度廓线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风速廓线满足风速值随高度增高而增大,风速梯度随高度增高而减小的对数律关系;沙尘暴由爆发前到过境时,温度廓线的温度值由随高度增高而增大转变为温度值随高度增高而减小,同时在贴地层2m处存在一微弱拐点;沙尘暴过境时,近地层大气出现微弱逆湿现象,并在不同高度上存在多处拐点,比湿增减在时间上与风速的增减呈负相关性,且整个沙尘暴天气是一个降温增湿的过程。  相似文献   
82.
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近地层能量输送与微气象特征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利用青藏高原北麓河冻土综合试验站自动气象站2002年5月30日~6月24日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的地表能量平衡、地表加热场、感热、潜热、地表反照率、动量和热量总体输送系数等特征量场的变化特征,首次得到高原北麓河地区近地层能量输送和微气象特征。  相似文献   
83.
青藏高原近地层及北侧气压系统的季节性振荡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ERA-Interim逐日4次600 hPa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 以及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75个气象站日平均温度、降水和相对湿度资料, 对高原近地层及北侧气压系统的季节性振荡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高原近地层及北侧气压系统强度在围绕中心点顺时针运动时不断加强, 逆时针运动时不断减弱. 两气压系统呈明显的跷跷板式变化, 在600 hPa上表现为高度场空间结构沿经向上的调整; 低高压差负值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与高原季风起讫时间吻合. 高原夏季降水的起讫不仅与高原及北侧气压系统结构密切相关, 而且与高原东南或南部水汽输送条件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4.
连云港沿海近地层湍流强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欣  冯还岭  祁欣  陈飞  王桂臣 《气象科技》2012,40(2):285-292
在对连云港沿海15个各类气象观测站2000—2009年8级以上强风样本统计分析基础之上,利用6座沿海梯度测风塔2005—2007年测风资料,探讨了连云港沿海近地层风湍流强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特点,并重点对不同类型天气系统引起的强风湍流演变特征及其对风电场影响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风湍流强度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冬季小、夏季大,随高度增加而减小;②海面动力粗糙度对海上强湍流变化的影响有别于无强风及下垫面是陆地时;③在热带气旋影响区域,同一时段内可能会出现风速和湍流强度瞬时骤变现象;④海上强湍流出现在30m以上高度,陆地出现在底层,这一现象在不同天气系统引起的强风湍流变化中都有发现;⑤风机轮毂高度处有2.1%~3.8%的湍流强度特征值超过目前风机最大抗湍流强度设计标准,建议华东中、北部沿海地区风机抗湍流强度参数调整为0.31~0.41。  相似文献   
85.
1近地层风速的应用 近地层风的变化是判断临近天气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近地层风速急剧变大预示着地面将很快出现大风,风向的变化对于降水的临近预报也很有帮助,同时近地层风的变化对于研究城市或区域  相似文献   
86.
利用2004-2006年高空风资料分析了东胜近地层距离地面300m、600m、900m高度的风向、风速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7.
西南季风爆发前后南海SST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2~2001年NCEP/NCAR再分析的周平均SST场、逐日表面热通量场及近地层10米高度风场资料,分析了南海地区季风爆发前后几周南海多年平均SST随时间的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南海季风爆发前,SST急剧升高,季风爆发后,SST的变化呈现比较明显的空间差异,南海北部SST继续上升,而南部SST持续下降.南海季风爆发前,海面净得热,这是季风爆发前南海SST上升的主要原因.季风爆发后几周,海面净得热减少,此时的海表净热通量收支与SST无显著相关.而季风爆发期和爆发后几周,南海SST变化的不均匀性与西南气流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南海的降温区呈东北-西南走向,与低层西南气流的方向一致.因而,在季风爆发后的一段时间内,近地层风场导致的海洋表面及内部动力过程是影响南海SST变化的另一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8.
89.
选取哈密站30年夏季>10mm降水天气过程的资料,应用有限元插值法,计算分析大降水天气过程中近地层散度场的演变特征,并以此探讨大降水落区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90.
大气近地层湍流能谱特征的再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Kolmogorov局地均匀性湍流假设,大气近地层湍流能谱在惯性副区符合"-5/3律".但是作者通过翻阅大量文献以及实测资料分析发现,大气近地层湍流能谱符合"-5/3律"的频率范围比较狭窄,而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形式"fS(f)∝F-ae-bf"拟合更恰当一些,这种能谱函数形式是连续时间混沌系统所特有的.利用HEIHE实验湍流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径向风分量,a=0.447,b=0.228;切向风分量:a=0.489,b=0.190;垂直风分量:a=0.551,b=0.124;温度:a=0.588,b=0.1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