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2 毫秒
81.
贺兰山西坡4个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榆树疏林、青海云杉林、高山灌丛草甸)的18个表土样品和12个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与周围植被对比研究表明,表土和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能较好地代表当地的植被类型,但荒漠草原带、榆树疏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表现植物建群种比表土样品好,青海云杉林植被带表土样品花粉组合表现植物建群种比捕捉器样品好。松属、蒿属和藜科花粉表土样品花粉组合百分比高于捕捉器样品,表明这4种花粉类型易于在表土环境保存,蔷薇科、豆科和杨属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百分比高于表土样品,表明这3种花粉类型不易在表土环境保存。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反映植物多样性比表土样品好,绣线菊、百合科、毛茛科和石竹科花粉在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出现,而在表土样品花粉组合均未发现。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带花粉组合差异明显,而表土样品花粉组合聚类分析只可区分荒漠草原植被和高山灌丛草甸植被。  相似文献   
82.
贺兰山隆升时限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兰山横亘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其隆升时限与盆地的构造属性和发展演化密切相关.对其隆起的时间前人有晚三叠世、晚侏罗世等多种认识.对贺兰山现存地层的分布和岩浆及热液活动等资料分析,认为晚三叠世-中侏罗世贺兰山并未隆升,其隆起时间应在中侏罗世之后.通过对与贺兰山相邻的银川地堑沉积地层及沉降速率的研究,指出贺兰山大规模隆升时间为始新世,在上新世以来发生了快速隆升.根据对不同时代样品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的分析,精细刻画了贺兰山的隆升-冷却过程,指出其隆升至少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以来4个阶段.其中,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以来的隆升最为明显.早白垩世中晚期为区域冷却过程.综合分析和总结各方面研究结果,认为贺兰山隆升的最早时间在晚侏罗世,此时隆升规模较为局限;晚白垩世的隆升与鄂尔多斯盆地整体的抬升相对应;始新世开始发生大规模的隆升,上新世隆升速率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83.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的一首《满江红》在带人徜徉历史长河的同时,也让贺兰山变得家喻户晓。巍峨雄伟的贺兰山犹如一条苍龙,横卧在宁夏平原西部,不仅直接阻挡了腾格里沙漠向东扩张,而且有效抵御了西伯利亚寒流南下肆虐,在守护一方安宁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向人类输送着工业的粮食——煤。贺兰山北段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诸多煤炭产区之中,汝箕沟一带盛产的无烟煤无疑是煤炭家族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它便是赫赫有名的太西煤。  相似文献   
84.
贺兰山构造带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与阿拉善地块之间,经历了元古代以来长期的构造演化过程。贺兰构造带北段的桌子山具有复杂的构造样式,该构造样式记录了鄂尔多斯块体、阿拉善块体以及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丰富信息。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揭示,贺兰构造带北段桌子山地区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多期挤压构造变形。第一期构造变形以三叠系及其以下地层中的NWW向宽缓褶皱为代表,指示了晚三叠纪NNE向的挤压作用;第二期以侏罗系及其以下地层中的NE走向构造为代表,指示了晚侏罗世NW向的挤压作用;第三期构造变形以黄河断裂发生右旋走滑及其两侧早期变形构造线走向及古应力场方向之间30°夹角差异为代表。黄河断裂以东白垩系及其以上地层结构稳定,结合前人古地磁研究结果,认为第三期构造变形为桌子山沿黄河断裂发生近30°逆时针旋转,变形时间为新生代。  相似文献   
85.
千里山-贺兰山地区分布着两组岩墙:一组北东走向,侵入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岩系,见被晚前寒武系黄旗口组不整合截切,称为千里山岩墙群;一组北西走向,侵入基底岩系,见侵入黄旗口组,被石炭系不整合截切,称为贺兰山岩墙群。一条千里山岩墙分选出斜锆石,二次离子探针Pb-Pb定年获得813±7Ma的年龄(207Pb/206Pb平均年龄;MSWD=0.63,n=6),代表岩墙侵位时代。一条贺兰山岩墙分选出锆石,二次离子探针U-Pb定年获得最小一组年龄~370Ma(206Pb/238U年龄),近似代表岩墙侵位时代或者略大于侵位时代。千里山岩墙为拉斑玄武岩系列,以高TiO_2(2.7%~3.7%)和Fe_2OT_3(13.4%~17.0%)为特征;贺兰山岩墙为(弱)碱性系列,低TiO_2(1.0%~1.5%)和Fe_2OT_3(5.5%~12.4%)为特征。两者均显示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贺兰山岩墙群的富集和亏损特征均更为明显((La/Yb)N:贺兰山岩墙群2.0~5.5;千里山岩墙群1.9~2.4)。这些特征说明岩浆可能起源于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或者岩浆受到过地壳物质的混染。黄旗口组-王全口组-正目关组与上覆寒武系地层以及下伏千里山岩墙群的地质关系说明这些地层应该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810~541Ma)。千里山-贺兰山地区基底属于西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其以西是阿拉善地块;后者的构造归属长期存在争议。鉴于阿拉善地块发育同时期、岩浆性质基本相似的岩浆岩(狼山地区双峰式火山岩系;龙首山地区镁铁-超镁铁岩),考虑到两地的晚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特征的相似性,我们认为阿拉善地块和千里山-贺兰山地块可能属于同一克拉通,同时经历新元古代中期伸展-裂谷事件。  相似文献   
86.
贺兰山树轮晚材宽度记录中的降水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贺兰山地区树木年轮晚材宽度的研究,建立了贺兰山地区最近250年来的树轮晚材宽度年表。与气象观测记录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树木生长与生长季当年5—7月降水量呈明显的正响应,在此年表的基础上重建了贺兰山地区过去250年来5—7月降水量,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干湿变化,相对干旱年占总年数的52%,相对湿润年占总年数的35.5%,平年为14.5%,旱灾是该地区主要旱涝灾害。谱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5—7月降水有明显的2.6、3.5、21.3年的3个准周期。同时贺兰山地区降水量的变化历史可以反映东亚夏季风的变迁历史。  相似文献   
87.
贺兰山地区中元古代微生物席成因构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贺兰山中段中元古界黄旗口组石英砂岩中发现丰富的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包括由微生物席生长、破坏和腐烂过程形成的3种类型、9种不同形态的构造;与华北大红峪组发现的同类构造在成因类型与多样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对比性。砂岩中发育双向交错层理、冲洗层理、高角度单斜层理系和波痕,泥质粉砂岩夹层中发育波痕与泥裂,表明微生物席主要发育于潮间带上部至潮上带下部环境。MISS构造在华北地台长城系下部砂岩中的广泛存在表明在16 Ga前以蓝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在环潮坪碎屑环境也很活跃,可能代表了微生物由海洋向陆地环境发展的过渡阶段。具光合作用功能的制氧蓝细菌的蓬勃发展可能是引发中元古代海洋化学条件发生转变、含氧量增高的重要原因,并为真核生物及宏观藻类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黄旗口组与华北大红峪组大致同时,反映了Columbia超大陆裂解期华北地台开始拉伸—张裂、缓慢沉降的构造古地理背景。  相似文献   
88.
贺兰山中卫探区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2002年8月登记的勘探新区,迄今为止,探区内还没有钻井资料,总体的勘探程度非常低。为研究中卫探区上三叠统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对探区以北汝箕沟地区上三叠统露头区暗色泥岩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该泥质岩的有机碳含量为3.03%,总烃含量0.0025%;干酪根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类型指数-72.5,属Ⅲ型干酪根;Ro值为0.93%,有机质热演化已达到成熟阶段。与探区以东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相比较,汝箕沟地区上三叠统泥质岩样品的有机质丰度较高,成熟度好,可作为较好的气源岩。晚三叠世时期,中卫探区和汝箕沟地区同属滨浅湖相沉积环境,中卫探区更靠近湖盆中心,为更有利的生烃沉积相带。中卫探区上三叠统烃源岩应具有较好的生气能力,应以该套烃源岩为基础,加强中卫探区内天然气的勘探。  相似文献   
89.
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地质体的反射波谱测试,TM图象解译及野外调查,建立了推覆构造的影象解译标志,认为该区为一双冲推覆构造体系,推覆面积不小于8000km~2,推覆距离至少50km。这一新认识对于该区煤田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利用2008—2016年5—9月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格点融合分析降水资料以及降水观测资料,在对CLDAS格点降水融合资料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对贺兰山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地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区降水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贺兰山主峰偏西0.1°存在一个超过240 mm的降水高值中心,日降水量极值西侧高于东侧。8月降水量和短时强降水次数最多,11:00—18:00降水次数最多,午后到前半夜短时强降水次数最多。贺兰山区降水以小雨为主,其次是中雨,中雨和小雨雨量占区域总雨量的比例高达85%。贺兰山区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西坡降水随高度的增加率为5.1 mm/hm,东坡降水随高度的增加率为2.1 mm/hm,西坡明显高于东坡。中雨日数与地形高度的相关性较好,其它级别降雨日数与地形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