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8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439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10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腾格里沙漠西部和西南部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腾格里沙漠西部和西南部的沙漠边缘地区位于石羊河流域的下游地区,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区域之一。利用自动气象站2009年年度风况资料和Google Earth影像,对该地区的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进行讨论,为评价区域风沙活动强度,风沙地貌形态特征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腾格里沙漠西部和西南部的风况、风能环境呈自北向南逐渐变化的趋势,年平均风速西部最大,中部次之,南部最小;起沙风风向在北部以西北风和东北风为主,中部以西北风和东南风为主,而南部以西北风为主,东南风很少。研究区的北部为高风能环境,中部和南部为低风能环境。研究区的沙丘类型主要为格状沙丘,在沙漠边缘的部分地区为新月形沙丘链,南部为植被线形沙垄,其主要是由地形作用形成的,沙垄之间为新月形沙丘链。风能环境、沙源和植被共同影响沙丘的形态参数,研究区中部的风能比南部大,沙源比南部多,植被比南部少,因此,格状沙丘主梁之间的间距要比南部新月形沙垄的间距大。格状沙丘的走向近似相同,均在205°~225°之间。研究区南部有范围较大的植被线形沙垄,其间距在0.8~2.0 km之间,平均间距为1.37 km;走向为近似南北(164°~176°之间)。  相似文献   
102.
地表径流对荒漠灌丛生境土壤水分空间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小军 《中国沙漠》2012,32(6):1576-1582
土壤水分是干旱区多尺度生态水文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和驱动因子,其时空格局是生态、水文、气象、地形等自然过程研究的重要参数。笔者研究了降水径流事件后3种不同灌丛个体尺度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珍珠灌丛个体尺度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灌丛边缘>灌丛内部>灌丛间裸地,驼绒藜灌丛表现为灌丛内部>灌丛边缘>灌丛间裸地,而狭叶锦鸡儿灌丛不同微生境土壤水分差异不显著。珍珠和驼绒藜灌丛同一微生境土壤水分存在坡位梯度,珍珠灌丛3个微生境土壤水分均表现为上坡位大于下坡位,而驼绒藜灌丛边缘表现为上坡位小于下坡位,其他两个微生境无明显规律;狭叶锦鸡儿灌丛土壤水分无明显的坡位梯度。3种灌丛不同微生境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的变化不明显。这说明在降水径流事件中,不同斑块的反应差异引起了地表径流的形成以及随之发生的资源再分配,从而导致了景观内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3.
灌木生物量模型是预测灌木生物量最有效的方法。选择腾格里沙漠南缘荒漠生态系统中常见的4种灌木(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为研究对象,以株高(H)和冠幅(C)的复合因子灌木体积(V)为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分别构建了4种灌木和混合物种的叶、新生枝、老龄枝、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整株生物量的预测模型。通过决定系数(R2)、估计值的标准误(SEE)和回归检验显著水平(p<0.05)筛选出了最优的生物量估测模型。结果显示:4种灌木的生物量模型主要以幂函数W=aVb为最优模型,少数以三次函数W=a+bV+cV2+dV3为最优模型。灌木生物量与V之间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01),决定系数较高,分别为:叶片(0.775<R2<0.866),新生枝(0.694<R2<0.840),老龄枝(0.819<R2<0.916),地上部(0.832<R2<0.917),地下部分(0.74<R2<0.808),全株(0.811<R2<0.912),说明预测模型可以应用于此4种灌木的生物量估算。不同物种之间及不同器官之间的生物量模型存在差异,在实际使用中,要根据物种来选择相应的模型。生物量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全面估算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并进一步评估生态系统不同碳库的碳存储量与碳循环。为有效提高荒漠草地碳储量、合理实施生态系统管理和人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分别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生长的柽柳属植物种群及群落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不同类型柽柳种群与所有柽柳属植物种群构成的群落的分布格局,均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以该研究区植物群落主要优势种多枝柽柳、刚毛柽柳、长穗柽柳和所有柽柳属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计盒维数,它们的计盒维数分别为1.196、0.850、0.953和1.821;其值域为0多枝柽柳种群(1.196)>长穗柽柳种群(0.953)>刚毛柽柳种群(0.850).  相似文献   
105.
106.
南汀河断裂带构造地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年轻、最活动的高原,高原范围内发育的大量延伸规模达数百千米乃至上千千米的大型走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活动构造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些大型走滑断裂带都是距今60~50 Ma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及后期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推挤作用的结果,它们对于调节两大板块碰撞后陆内构造变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者已经或正在对这些大型走滑断裂从构造、地貌、年代、地球物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取  相似文献   
107.
岳亮  刘自亮 《沉积学报》2017,35(4):752-762
中国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前寒武纪沉积地层发育齐全、出露较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前寒武纪的沉积地层年代久远,缺少佐证的生物依据,对沉积环境的判断更多依赖于构造背景、地理环境、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等,导致前人研究有较多的争议。以华北克拉通南缘汝阳群兵马沟组为例,通过精细分析岩石特征、古水流和沉积相,结合相关地层的区域对比及古地貌的重建,解释了兵马沟组的沉积成因和环境转换。汝阳群沉积地层不整合覆盖在华北克拉通南缘太古宙变质结晶基底或古元古代熊耳群火山-沉积岩系之上,兵马沟组作为汝阳群底部的地层单元,受地形和断裂的明显控制,接受丰富的物源供给,发育了一套极具特色的“双层叠加”沉积地层,代表了从冲积扇沉积到砂砾质滨岸沉积的环境转变,作为华北克拉通南缘以海相为主控的沉积开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8.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铀资源丰富,但其南缘的铀矿工作程度较低。笔者在总结近年来该地区的铀矿勘查工作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区内新发现的双龙铀矿床及建庄、焦坪等铀矿(化)点的产出地质特征进行研究,认为该地区的铀成矿条件十分有利,具备发现大型砂岩型铀矿床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09.
刘扬武 《地球》2010,(2):64-65
金沙江转弯的地方,纳西语称“依古堆”,译成汉语就叫“丽江”。丽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东部,滇西北中部,在2.0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纳西、普米、彝、僳僳和白族等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10.
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石油充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三叠系延长组砂岩储层后的成岩反应系 统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石油充注对储层成岩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区储层成岩作用的演化。研究表明,该区延 长组长石砂岩储层在石油充注后有机酸和CO2大量出现,pH值降低,促进了岩石骨架颗粒长石的溶解,导致了次生孔隙的发 育,增强了储层的储集性能,但未能增加石英的溶解度;但是由于含油饱和度偏低,石油的充注使成岩环境的变化仅在很 小程度上抑制伊利石的生长,并没有完全阻止伊利石的生长,伊利石“搭桥”胶结孔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储层的储集性 能;同时石油的充注也使成岩早期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出现溶解,当成岩温度>100℃时,有机质热演化产生较高的CO2分 压,缓冲了pH值使含铁碳酸盐大量沉淀从而使储层致密化。石油充注对储层的这些影响对下一步的储层评价提供了重要依 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