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6篇
  免费   539篇
  国内免费   757篇
测绘学   195篇
大气科学   939篇
地球物理   654篇
地质学   802篇
海洋学   541篇
天文学   103篇
综合类   147篇
自然地理   19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3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的微观动力能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吴财芳  秦勇  傅雪海  曾勇 《现代地质》2005,19(3):449-457
煤层气成藏的微观动力能条件主要包括煤储层的孔隙—裂隙系统、煤储层的生气作用和储气作用两个方面。以山西沁水盆地为例,深入剖析了煤储层的孔隙—裂隙系统及其发育历程、煤储层的生气作用与能量聚散,阐明了煤层气成藏的微观动力能对成藏效应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构造作用对储层渗透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成烃增压致使能量聚集,成为盖层突破作用的主要驱动力,而能量放散则主要是通过煤储层孔隙—裂隙系统的产生、发展。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的地质区划结果为:盆地南部的有利区带为阳城和晋城的北部地区,包括潘庄、樊庄、郑庄等地区;盆地中部的有利区带为安泽—沁源地区,位于盆地西斜坡的中南部;盆地北部的可能有利区带为寿阳东南部地区,位于榆次东北部和阳泉西南部之间。  相似文献   
42.
运用高分辨率ETM+数据计算区域作物蒸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典型农区,对区域地表能量平衡及日蒸散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且通过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田间实测资料对模型估算结果进行了有效性的验证。结果显示,采用LANDSAT 7ETM+的高分辨率数据结合地面同步的观测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可以很好地估算农田的日蒸散量及能量平衡各分量。在典型农区,日蒸散量、NDVI的频率分布随作物生长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3.
根据近海深度浅、热容量小的特点,建立了一个一维能量平衡模式,对东中国海年平均海温进行了模拟。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平均海温的经向分布与纬向分布情况,结果与观测基本相符。同时还检验了模式对海温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得到了较好的结果。最后简要分析了能量平衡模式应用在近海上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4.
Internet与GIS的有机结合,为用户提供了基于位置的信息交换、经济的技术途径。但是,移动终端设备硬件能力的限制也会成为移动空间信息服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目前,一些基于WAP、SMS的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的内容十分简单、单一.并没有很好地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因为如此,基于自然语言的空间信息查询方式能够从“软处”着手,改善移动终端与用户的交互能力,进而提高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45.
首先阐述了本单位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统一办公平台的建设目标、总体设计、系统功能及特点。而后重点介绍了统一办公平台中公文交换平台的建设及各模块的功能,在有关公文交换标准的探索方面,给出了基于Web-Service的接口设计,并对电子公文收发的流程进行了说明。最后指出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公文交换平台及制定公文交换标准对实现政府信息互连互通、打破信息壁垒、推进电子政府的建设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6.
贵州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4年贵州的6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讨论了湿位涡与贵州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暴雨的发展与湿位涡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0e面陡立且南侧暖湿气流活跃,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密集区内暴雨容易发生。湿空气对流活动层仅能达到500~600hPa之间。对流层高层及平流层高位势涡度下传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造成强对流天气。对流层低层湿正压项负值区的移动反映了强对流过程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过程,湿斜压项的高值中心区与暴雨的落区相一致,为暴雨强度和落区的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7.
万雪丽 《贵州气象》2005,29(Z1):35-36
从天气学角度出发,对2005年4月28日晚贵阳市区遭受的强雷暴天气进行环境场分析,得出这次强雷暴天气是高原东侧短波槽在低层切变线上扰动生成局地中小尺度气旋形成强烈的对流天气.强雷暴天气产生前地面持续的增温,低层扰动逆温层的存在,使得大气低层积聚大量不稳定能量,同时持续加强的西南暖湿气流为强雷暴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相似文献   
48.
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和北半球环流年际变化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刘新  李伟平  吴国雄 《气象学报》2002,60(3):266-277
利用 195 8~ 1997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中加热率和环流资料 ,采用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诊断和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的非绝热加热与北半球环流系统的年际变化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 :夏季青藏高原的加热强 (弱 )的年份 ,高原及邻近地区的上升运动、下层辐合及上层辐散均增强 (减弱 ) ,使高原加热对周边地区低层暖湿空气的抽吸效应和对高层大气向周边地区的排放作用加强 (减弱 )。从而影响着高原和周边地区的环流以及亚洲季风区大尺度环流系统。而且高原的加热强迫能够激发产生一支沿亚欧大陆东部海岸向东北方向传播的Rossby波列 ,其频散效应可影响到更远的东太平洋以至北美地区的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49.
波包传播诊断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实际观测资料研究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 (WPD) ,并通过理想资料和实际资料的计算证明了该方法的可用性和广泛性  相似文献   
50.
冷暖事件对大气能量循环和纬向平均环流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韬  吴国雄  郭裕福 《气象学报》2002,60(5):513-526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发展的GOALS 5全球海 陆 气耦合模式研究了暖事件 (ElNi no)和冷事件 (LaNina)对大气能量循环和纬向平均环流的影响 ,并用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纬向平均资料来说 ,冷、暖事件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相关量的反相变化特征非常清晰 ,中高纬度地区并不明显。此外 ,还发现 ,暖事件时定常涡动的经向热通量的变化是北半球对流层热带外地区温度异常的主要原因 ,而瞬变波的影响则起抵消作用。冷事件时定常波和瞬变波相互抵消的局地特征也依然存在 ,但瞬变波的影响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