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26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 毫秒
71.
威海近岸人工鱼礁布设对生物资源恢复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人工鱼礁投放对区域内海洋生物资源恢复效果,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在北黄海近岸人工鱼礁投放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区发现浮游动物53种,其中优势种为浮游桡足类。夏秋季底栖生物幼体成为季节性优势种。游泳动物共发现14种,主要为常见的礁区鱼类。底栖动物共12种,其中棘皮动物海燕为绝对优势种,为近岸养殖生物的主要敌害生物,主要的底栖资源优势种为虾蟹类与软体动物。投礁区的浮游动物与游泳动物物种数明显多于未投礁区,表明人工投礁有助于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系统。但该海域大型底栖藻类较少,还应进一步对大型底栖藻类增殖以提高海域初级生产。  相似文献   
72.
Eleutheronema rhadinum is a potential commercial fisheries species and is subject to intense exploitation in China. Knowledge on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E. rhadinum in Chinese coastal waters, which is important for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and proper resource management, is lacking.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E. rhadinum were evaluated using a 564-base pair fragment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COl) gene. A total of 76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localities around the East (Qidong and Zhoushan) and South China Seas (Zhuhai). Among these individuals, nine polymorphic sites were detected and 1 l distinct haplotypes were defined. High levels ofhaplotype diversity (h=0.759i0.035) and low levels of nucleotide diversity (re=0.001 98i0.003 26) were observed in these populations, Hierarchical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 indicated that 96.72% of the genetic variation occurred within the populations, whereas 3.28% occurred among populations. No significant genealogical branches or clusters were recognized on the neighbor-joining tree. Intra-group var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was significant (~0~t=0.032 85, P〈0.01).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 rhadinum populations in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s have developed divergent genetic structures. Tests of neutral evolution and mismatch distribution suggest that E. rhadinum may have experienced a population expansion.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basic informa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of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73.
臧敬 《地球》2012,(1):140-141
2011年12月17日,达尔问自然求知社鸟兽学院组织召开了《内蒙边境——黄羊的黄泉路》的主题会议。主讲绿野方舟团队从中蒙边境带回最新的黄羊受害调查资料,以《徘徊在地狱与天堂之间的黄羊——我国黄羊种群数量及威胁调查原因》为研究课题,讲述了中蒙边境上黄羊生存现状,与社会各界关注动植物环保的热心人士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4.
2011 年夏季胶州湾三种大型水母的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11年8月1日-9月30日,对胶州湾三种大型水母沙海蛰(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的种群数量变动及空间分布情况开展了目测调查,同步获得了气象、水温、盐度、叶绿素a、浮游动物丰度、种类组成等数据,调查频率为每周2次。调查期间,海月水母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沙海蛰与白色霞水母种群均于8月11日达到数量高峰,8月底及9月中旬之后依次衰落,至9月底,三种水母基本消失。三种水母的种群平均丰度变化范围分别为:沙海蛰0-230.8ind/km2;霞水母0-150.2ind/km2;海月水母0-123.4ind/km2。从分布区域来看,海月水母主要位于近岸区,沙海蜇主要分布于湾口和中部深水区,而白色霞水母则在高峰期和次高峰期分别集中于深水区和近岸区。结合往年资料,作者认为,海月水母种群能够在胶州湾内进行自我补充并完成其生活史,而胶州湾沙海蛰与霞水母的种群补充则可能主要依赖于湾外种群。另外,目测方法的准确性可能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台湾岛以东海域束毛藻种群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雨  林茂  杨清良  林更铭 《海洋通报》2012,31(4):426-432
分别对1996年5月和1997年7月台湾岛以东黑潮及邻近海域51个采样站位的87份网采浮游植物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束毛藻种群的物种构成和丰度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水动力条件、温盐、营养盐及其他元素对束毛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区的束毛藻种群由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汉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hildebrandtii)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组成,前者分布最为普遍,检出率100%,丰度最大.1996年5月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为44.55伊102 filaments/m3,铁氏束毛藻占91%,在吕宋海峡密集,总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态势.1997年7月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为152.72伊102 filaments/m3,铁氏束毛藻占99%,除吕宋海峡外,台湾东北部海域为次高值区,总体呈现西南高,中部和东部低的分布态势.较之邻近海区结果,台湾岛以东黑潮及邻近海域的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高于太平洋赤道热带海域、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东海产卵场,低于台湾海峡西侧20 m 以浅和东海低氧区.在台湾岛以东海域,束毛藻的丰度分布由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黑潮流向所决定,高温高盐的黑潮水系利于束毛藻的增殖,束毛藻的丰度分布与 Fe、P 等化学因子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寻找证据.  相似文献   
76.
基于外部形态特征的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茎柔鱼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分布范围广泛,种群结构复杂。本文根据2008年5月~2009年10月对智利、秘鲁2个海区采集的茎柔鱼生物学样本,利用胴宽、鳍长、触腕长等11个外部形态指标与胴长之比,分析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种群结构组成及其差异,并建立相应的判别函数。研究认为,采集的渔获物样本中,初步可分为大型和小型2个种群。2个海区间大型群和小型群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显著,2个海区利用外部形态特征对种群判别正确率均在60%以上。研究认为,研究认为,外部形态特征可作为划分茎柔鱼种群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7.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分别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生长的柽柳属植物种群及群落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不同类型柽柳种群与所有柽柳属植物种群构成的群落的分布格局,均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以该研究区植物群落主要优势种多枝柽柳、刚毛柽柳、长穗柽柳和所有柽柳属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计盒维数,它们的计盒维数分别为1.196、0.850、0.953和1.821;其值域为0多枝柽柳种群(1.196)>长穗柽柳种群(0.953)>刚毛柽柳种群(0.850).  相似文献   
78.
20世纪60年代,三江平原是东方白鹳的主要繁殖区,但由于湿地开发、人为干扰使得东方白鹳的繁殖地不断缩小,繁殖种群数量明显减少.2004-2007年通过在三江平原开展大规模的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和保护的实施措施,东方白鹳的繁殖种群已经明显回升.但部分地区对东方白鹳的了解和保护程度还不够,今后应该加强对该物种的宣传、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9.
大明山云贵山茉莉种群的小尺度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与空间关联性是空间格局研究的两个主要内容.应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广西大明山云贵山茉莉种群在0~10 m尺度上的空间格局及其随尺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云贵山茉莉种群在不同尺度(0~10 m)上的空间分布差异不显著,均呈随机分布;2.在0~6.5 m尺度上,云贵山茉莉种群3个龄级均匀分布特征比较明显,而在6.5~10 m尺度上则为随机分布;3.龄级1和龄级2个体在0~10 m尺度上都有显著的正关联;龄级1和龄级3个体在尺度0~2 m上呈正关联,而在2~10 m尺度上无关联;龄级2和龄级3个体在研究尺度上无关联.  相似文献   
80.
武夷山黄山松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样地调查所获得的基本数据,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中心、生态位偏离、生态位扩散系数和生态位重叠测度公式,在反映热量、水分、光照变化情况的海拔、坡度和坡向梯度轴上,以种群重要值作为资源位上的表现特征,分别计测了武夷山黄山松林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武夷山黄山松林主要种群在海拔轴、坡度轴及坡向轴上的生态位总宽度的大小顺序大致为:黄山松、吊钟花、鹿角杜鹃、南方铁杉、豆梨、木荷、云锦杜鹃、粗柄杜鹃、多脉青冈、野樱、弯蒴杜鹃、米饭花.多数主要种群具有较宽的生态位幅度,而少数物种对资源利用还不完全.黄山松生态位宽度占据明显优势,其他种群的生态位宽度都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它们在群落中各自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海拔、坡度、坡向轴上,不同种群的实现生态位中心点及生态位偏离差异较大,其最佳适应存在明显的差异,而群落内不同种群间的生态位扩散系数差异不十分明显,其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强度差异不大.武夷山黄山松林多数主要种群在3个资源轴上的资源利用能力或环境的生态适应能力方面有较大程度的相似性,生态位普遍重叠,资源共享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