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印支地块北部地壳的侧向挤出逃逸方式和动力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兰坪盆地晚始新世红层的构造磁学和磁倾角偏低矫正研究,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陆变形的成因等关键问题。磁倾角偏低矫正后的原生特征剩磁分量为D_s=264.5°,I_s=-39.4°,k=21.4,α_(95)=9.6°,N=12。结果表明自晚始新世以来,位于印支地块西北部的兰坪—思茅地体,其北部相对于东亚古地磁参考极发生了80.3°±8.9°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同时发生了5.8°±7.2°(638±792 km)的不显著南向运动。综合前人的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兰坪—思茅地体北部和中部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旋转变形。本文提出地体北部~80°的顺时针旋转变形与印度板块东端和西缅甸地块向北揳入欧亚大陆联合作用造成的北东—东向挤压作用相关,而地体中部复杂的差异性旋转变形则与川滇地体的南向挤压和临沧花岗岩带的阻挡作用所导致的局部地壳构造变形相关。因此,兰坪—思茅地体北部和中部的差异性旋转运动是地体整体性顺时针旋转运动和局部差异性旋转变形相叠加的结果,与下地壳粘性通道流的驱动并无直接关联,而与相邻地块间的差异性运动所导致的地块间的挤压作用相关。自晚始新世以来,在兰坪—思茅地体北部地区上地壳沿大型走滑断裂带发生的东南向挤出逃逸运动和下地壳通道流所导致的上地壳韧性变形作用可能共存,而地体中南部地区沿大形走滑断裂带发生整体性侧向挤出逃逸模型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2.
《浙江国土资源》2008,(1):15-16
1月11日,浙江省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会议在台州市召开.省厅领导全体出席会议,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办公室主任徐建新也莅临会议.王松林厅长在会上作了题为((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主要任务>的工作报告,全面回顾和总结了2007年我省的国土资源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对2008年我省的国土资源工作作了详细的部署安排.  相似文献   
53.
西藏拉诺玛铅锌矿与云南金顶铅锌矿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东缘昌都-思茅构造带以其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业已显现的巨大找矿潜力,日益受到地学界的重视。本文则对同处在该构造带北段昌都盆地内拉诺玛铅锌矿和南段兰坪思茅盆地内金顶超大型铅锌矿作一对比,研究其中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并依据区域成矿的理论进行类比,进一步探讨拉诺玛铅锌矿的成矿潜力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云南思茅盆地勐野井钾盐矿区钻孔岩心的碎屑沉积物进行粘土矿物分析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晚白垩世碎屑岩的物源属性及古盐湖沉积环境演化特征。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La/Th-Hf、La/Sc-Th/Co、La-Th-Sc图解,Cr/Th、Al2O3/TiO2比值等表明该孔碎屑岩的物源主要为长英质花岗闪长岩。主量元素活动性分析表明化学风化过程中随着粘土矿物的形成首先发生Ca和Na的淋失,K、Mg则在这一过程中呈富集态势,而Fe、Mn主要受物源限制而总体上表现为亏损。结合粘土矿物形成条件,认为研究区古盐湖经历了暖湿—暖干(成盐成钾期)—暖湿(淡化)的古气候转化过程。而粘土矿物组合受高盐极端环境与埋藏成岩作用影响显著,表现为成盐成钾期显著的伊利石化和绿泥石化作用。因此伊利石+绿泥石粘土矿物组合,结合富Mg绿泥石的相对含量,以及相应沉积阶段碎屑岩的MgO异常高值,可有效指示古盐湖成盐成钾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5.
老挝万象盆地钾镁盐矿主要富集在塔贡组下段膏盐中,主要由石盐岩、光卤石、钾石盐、含光卤石钾石盐及少量溢晶石等组成,属单层结构类型。钾镁盐矿中的微量元素Br、Rb和氯化物有直接的关系,是在万象盆地内找钾的直接标志,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原始盐溶液的浓缩发展过程。而Sr、B地球化学性质稳定,随卤水浓度的增高而富集在卤液中,可间接指示含钾的层位。证实了万象盆地的卤水来源于南部呵叻盆地,并有地表水体及深部卤水补给的可能性。研究万象盆地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丰富古代固体钾盐成矿理论、指导兰坪-思茅盆地蒸发岩研究及找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6.
遵义松林地区牛蹄塘组底部岩性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纽(∈1n)底部的岩性主要是磷块岩和灰黑色、黑色高炭质页岩或炭质泥岩页岩。其中磷块岩的分布不稳定,在松林穹窿背斜的南翼较薄,有的局部被尖灭。从穹窿背斜南翼往北总体趋势是依次变厚,厚的地方可达10几米厚。灰黑色、黑色高炭质页岩或炭质泥岩页岩分布连续,厚度不稳定。泥、页岩中的镍、钼矿层呈薄层状产出,厚度总体分布连续、稳定。在泥、页岩的特定层位有磷结核分布。位于最底部的磷块岩和泥、页岩是在缺氧还原的环境中形成的,磷块岩产生于潮坪区。牛蹄塘组底部的含矿层以下的泥、页岩形成在内陆棚的环境,牛蹄塘组底部含矿层以上及牛蹄塘组中部的泥、页岩形成在陆棚水体较深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57.
高翔  方勤方  姚薇  彭强  董娟  秦红  邸迎伟 《地球学报》2013,34(5):529-536
云南兰坪—思茅盆地勐野井钾盐矿床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古代固体钾盐矿床。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该矿床为海源陆相成因, 也有人提出成矿物质还有其他来源, 但并未给出确凿的证据。为了查明该矿床的物源及成因, 本文采用XRD、ICP-MS、电子探针(EPMA)和显微镜等方法对云南江城勐野井钾盐矿床物质组分进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 对矿床的成因进行剖析, 指出成矿物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为海水。微量元素Br在勐野井组盐层中的均值为578×10-6, 远大于200×10-6, 指示海源; 同时在底板扒沙河组石英砂岩中存在少量海相矿物——海绿石。二为深部热液。勐野井组灰绿色泥岩中存在大量富含钴镍的黄铁矿; 其次, 盐层裂隙的充填物出现含钴镍的羟碳钴镍石; 同时在扒沙河组砂岩中普遍见到含铜矿物——蓝铜矿和孔雀石等。由于该矿床地处强烈构造活动带, 这些富含Cu、Co、Ni的矿物指示, Cu、Co、Ni等金属元素来源于深部热液。因此, 云南勐野井钾盐矿床除海水提供成矿物质外, 深部热液亦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源。  相似文献   
58.
在牡丹江市西南部,有一个大海林林业局,这片林区就是《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战斗过的地方。林区内风景秀丽,险壑的山峰,松林白雪,构成一幅壮美的北国风光图。在这座北方的大山里,有一支充满朝气的国土队伍,他们没啥豪言壮语,却始终不忘“爱林如子,惜土如金”的誓言,十几年如一日,他们为大海林林区的用地发展保驾护航,默默服务,他们巡查的身影,也是森工林区最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59.
福建长汀河田盆地的马尾松林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长汀县侵蚀退化严重的河田盆地为例,重点研究该区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的主要树种——马尾松林的碳储量动态变化.通过2011年的野外样地调查获得了马尾松林的实测数据,并将其与同期SPOT5影像对应样地改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MNDVI)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河田盆地2011年马尾松林碳储量的反演模型.进一步通过不变特征法对所获得的2011年模型进行校正,使其能够推广应用于2004年和2009年的马尾松林碳储量反演,以揭示河田盆地马尾松林碳储量在2004—2011年间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这期间河田盆地马尾松林的总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总碳储量由2004年的9.28×105 t增加到2011年的12.49×105 t,碳密度由27.31×10-4 t/m2增加到35.84×10-4 t/m2,总的说明该区马尾松林的碳汇能力在这期间有了明显的增加,而且在2009—2011年间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0.
对我国西南地区思茅地体中部巍山和五印地区白垩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获得了两个地区的高温剩磁分量并通过了褶皱检验.巍山剖面特征剩磁方向为Ds=64.3°,Is=48.5°,k=54.6,α95=4.7°;五印剖面特征剩磁方向为Ds=15.4°,Is=44.8°,k=212.0,α95=4.6°.通过思茅地体磁偏角变化与兰坪—思茅褶皱带构造线迹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确定思茅地体内部差异性旋转变形受控于思茅地体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通过青藏高原东南缘走滑断裂带活动年代分析,确定兰坪—思茅褶皱带蜂腰构造部位形成于两期构造事件,早期构造变形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北北东向挤压缩进有关,后期构造变形与川滇微地块发生顺时针旋转时南向挤出运动有关.以华南板块稳定区白垩纪古地磁极为参考极,计算得出巍山和五印相对于华南板块分别发生了10.5°±6.0°和3.8°±4.9°的南向运移量.通过选取思茅地体内部构造形态较稳定的巍山和普洱地区白垩纪古地磁极为参考极,计算得出五印相对于巍山和普洱分别发生了3.4°±5.0°和3.1°±5.4°的北向纬向运移,表明五印和和巍山之间自印亚碰撞以来经历了较大规模的北向地壳缩短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