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49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通过对1983年12月28日、2002年12月26日百色市两次异常降雪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发现冬季孟加拉湾槽的发展东移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孟加拉湾槽前暖湿气流强盛,这种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在低空冷空气堆(冷锋)上发生强烈的系统性上升运动,从而导致百色市及其邻近地区出现异常的雨雪天气。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ECP (1?? 1?)逐6h再分析资料,对承德市2015年2月20~21日强降雪过程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强降雪过程中,中、低层的西风槽、切变线和地面上东移加强的蒙古气旋构成了有利天气形势,在这些系统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有干冷空气侵入承德地区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持续的西南暖湿气流对此次强降雪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相对湿度、水汽通量、垂直速度、涡度及垂直螺旋度的分布和演变很好的反映出了此次强降雪过程中物理量场特点:相对湿度和水汽通量的分布说明强降雪区上空湿度较大且有充足的水汽供应,水汽通量的增大与降雪的增强相一致,水汽通量大值中心与强降雪有很好对应关系。强降雪区上空伴有较强上升运动;降雪区上空均为正涡度时最有利于上升运动和降雪;降雪区上空垂直螺旋度均为正或呈"上负下正"的垂直结构均有利于降雪,低层正垂直螺旋度对强降雪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四川省156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自动站2018年逐小时降水资料,从降水产品与观测值的对比、降水产品误差空间特征、降水产品误差月变化、不同降水量级的误差特征等方面,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区域1h、0.05° × 0.05°分辨率的地面-卫星-雷达三源融合实时降水产品和地面-卫星二源融合快速降水产品在四川区域的适用性进行对比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两套融合降水产品能较好的反映四川区域年内小时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与站点观测降水相比,两套融合降水产品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且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均方根误差值也相应增大。两套融合降水产品相比,融合了雷达资料的三源融合降水产品各项指标均优于二源融合降水产品,数据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济南地区2008—2017年3—11月50个区域自动站逐时降水数据,研究该区域雨强超过10.0、20.0、30.0 mm·h~(-1)的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南全区小时强降水受城市化、地形和盛行风的影响显著,济南城区、南部山区、长清山前地带、商河等地降水偏多,济南市区下风向近郊、章丘、济阳、平阴一带强降水偏少。7、8月济南地区小时强降水最多,雨强≥20.0 mm·h~(-1)的月平均降水量均超过40.0 mm,贡献率均超过25.0%。小时强降水日变化呈双峰双谷特征,11:00和23:00前后为强降水最少时段,04:00—05:00和14:00—21:00是强降水较多时段。大部分站点强降水峰值出现在午夜至凌晨和下午至傍晚时段。  相似文献   
15.
利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常规观测资料和GDAS、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欧拉方法分析了2016年春季内蒙古东北部地区一次极端暴雪过程的水汽输送及收支特征,利用HYSPLIT模式和聚类分析模拟计算了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水汽源地、主要水汽输送通道及其对水汽输送的贡献,并与传统的欧拉方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有3支不同源地的水汽流在内蒙古东北部地区交汇,对呼伦贝尔地区暴雪的发生与维持有重要影响;(2)经向和纬向输送为此次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暴雪区水汽主要源于中高层的南边界和随西风气流的西边界;(3)利用HYSPLIT模式模拟发现,在此次暴雪天气过程中水汽主要来源于新地岛以西洋面、日本海以及巴尔喀什湖,且三者贡献率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6.
基于Himawari-8卫星的云参数和降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桂海林  诸葛小勇  韦晓澄  刘伯骏  唐志军  江琪 《气象》2019,45(11):1579-1588
基于日本Himawari-8卫星的云产品,对中国中东部地区2017年夏季(6—8月)每日08—17时的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云光学厚度(COD)、云顶粒子平均尺度(CPS)、云顶温度(CTT)三个云参数与降水的关系。试验表明,降水概率与云参数相关性较高,存在随着COD增加、CPS增加、CTT减小而增加的明显趋势。但是,单个云参数与降水强度相关性则较低;COD、CPS、CTT与小时降雨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15、0.1823、-0.2235,均为弱相关。如果综合考虑联合两个或三个云参数形成小时降雨率分布矩阵,则降水过程能得到更为清晰的体现。2017年8月28日的个例表明,相比纯粹基于红外的算法,三参数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小时降雨率的估计精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30年(1960年冬—1989年冬)榆林地区冬季(1月—2月)所出现的32次连续降雪过程(连续3天以上降雪)的分析,统计了连续降雪出现的气候概率。并根据其出现时500hPa大环流形势的不同,分为阻塞型(Ⅰ型)、移动性高脊型(Ⅱ型)、平直环流型(Ⅲ型)、北路锋区型(Ⅳ型)等4种典型形式。然后运用天气学方法给出在阻塞型和平直环流型下连续降雪过程开始和结束的预报方法。通过在实际中试用,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最后给出在研究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克孜勒苏自治州(简称克州)1991年2月10-21日产生“降雪、刮风、降雪”类型的天气,从高、低空环流形势和温度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9.
乌盟明显降雪过程的中期天气预报杨应森,牛玉峰(乌盟气象处)中、大雪天气过程是乌兰察布盟地区冬季牧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对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中、大雪天气过程的中期预报是比较复杂、困难的,也是我盟党政领导、生产单位极为关心的问题之一。1乌盟地区中、...  相似文献   
20.
吴孝祥 《气象科学》1994,14(3):267-274
本文统计了江苏省近十多年来雨淞分布概况.对南京地区一次雨淞过程与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雨淞与降雪天气过程在形势场、风场、温湿场及云图云系、云物理等方面的特征上有显著差异.同时还分析了雨淞结冰的一些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