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3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27篇
地球物理   162篇
地质学   559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应用古地温恢复法及盆地模拟法,恢复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西南缘奥陶系最大古地温梯度、热演化史和生烃史。根据钻孔测温曲线求得渭北隆起现今地温梯度为3.12℃/100m。该区在二叠纪和三叠纪进入快速沉降阶段,早侏罗世早白垩世进入缓慢沉降阶段,晚白垩世以来进入抬升剥蚀阶段,剥蚀厚度在1100~1300 m。旬邑地区奥陶系烃源岩在早二叠世约270 Ma进入生油窗,晚三叠世约210 Ma进入成熟生油阶段。晚侏罗世约150 Ma开始大量生气,在早白垩世末期96 Ma左右,地层达到最大埋深及最高古地温,达到生气高峰。热史恢复及模拟结果表明旬邑地区早白垩世地温梯度最高可达到5.0℃/100 m,是主要生气期。  相似文献   
42.
毛小平  汪新伟  李克文  郭少斌 《地球科学》2018,43(11):4256-4266
地热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地热田的形成机制和热量的来源仍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岩浆囊可以为地热田直接供热.以二维热传导正演模拟为手段得出,盖层是形成地热田的必要条件;在浅部存在高热传导层时,地温剖面会出现镜像倒影形态,温度在垂向上分为高梯度段、低梯度段和低温段,侵位较浅(< 10 km)的岩浆囊散热和进入热平衡时间小于20~50万a.结合大量地热田温度资料分析认为,地热田的热量不是因为存在异常热源(如岩浆囊),而是来源于正常的基底热流.当深部热量传递到地表时,由于近地表物质的热传导能力的差异引起温度场发生变化,即地热田之下存在高热传导层快速地将基底热量传递到浅层而形成异常高温.   相似文献   
43.
基于通过RHtest方法检验订正的浙江68个气象台站1951—2018年0 cm、20 cm月平均地温、月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和杭州、温州站百年气温资料,利用局部台站观测值全局修正(GAoSV)方法建立浙江1905—2018年年平均0 cm和20 cm地温序列,采用气候倾向率、低通滤波、小波分析、M-K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浙江地区年平均地温百年尺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05—2018年浙江年平均0 cm、20 cm地温气候倾向率均为0.2℃·(10 a)^(-1)(P<0.05),0 cm年平均地温的最高值、最低值和平均值分别为20.5、16.5和18.6℃,20 cm年平均地温的最高值、最低值和平均值分别为19.9、16.1和18.1℃;(2)气候变暖背景下,浙江0 cm、20 cm地温经历“冷、暖”演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偏冷、之后偏暖,1905—1925年和1991—2018年为两个明显的上升阶段;(3)浙江年平均0 cm、20 cm地温空间分布均表现出北低南高特征,高值区分布在文成、龙泉、丽水和温岭南部地区,低值区分布在安吉、萧山、德清、湖州、长兴等地区;(4)1905—2018年浙江年平均0 cm、20 cm地温在不同时期存在2~6 a、6~8 a和16~20 a的振荡周期,突变均出现在1986年前后。  相似文献   
44.
地温场预测是地热资源储量评价的重要前提,深部裂隙岩体渗流-传热耦合温度场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涿鹿盆地是新生代地堑式断陷盆地,地表温泉出露点多,地热资源丰富。依据实际地质调查结果和3条地球物理勘探测线解译的地质构造剖面,建立了矿场尺度的涿鹿盆地三维不平行多裂隙地质模型和地热成因模型,赋值调整参数,得到考虑地下水流动情况下多裂隙岩体渗流-传热数学模型,模型的合理性得到验证后,模拟计算了盆地内部温度场,指出盆地地热异常区集中在盆地中心蓟县系(70℃左右)和盆地北东长城系部位(90~98℃),最后研究分析了水力梯度的变化对盆地内部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为涿鹿盆地或同类型地区地热资源勘探、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5.
为了更好地了解沙漠腹地浅层地温特征以及对气候的响应关系,利用塔中气象站1996—2015年日平均气温、浅层地温(0~20cm)以及总云量、低云量、日照时数、风速、沙尘日数等资料,分析沙漠腹地地温分布特征以及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浅层地温在春、夏季热量向下传导,秋、冬季则表现为相反趋势,气温和地温(0~20cm)的月平均值分别为11.8、16.4、16.0、16.1、16.1℃和16.3℃;在0~10cm地温之间,变化幅度呈现7月份波动最大,在10~20cm地温之间,12月波动最大,9月份,地温随着深度的增加波动一直是最小的;夏季,地温不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影响因子,在其他季节,气温与0cm地温相关性最明显;(4)冬季,风速是影响气温和地温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46.
47.
本文以大量实测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季节融化层导温性能及地温峰值滞后等自然因素对多年冻土上限深度的影响。还通过地表面的热效应和气温脉动的研究,讨论了多年冻土上限深度的小区域特点和未来期望值。提出了适合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计算多年冻土上限深度的半经验公式。由于主要依据是地温的分布和传导特征,故称之为“地温法”。  相似文献   
48.
49.
云南地区地热基本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实测26口井的地热数据中取得14个大地热流值,认为云南地区地热场具有西高东低,并自西往东呈波浪式逐渐变低的趋势,该区具有高地热特征的地质发展历史。由于该区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的过渡地区,具有岛弧型的高地热特征,也具有岛弧地带地震活跃的特点,强震多发生在深大断裂带上。该区不同构造单元中的地热场存在的明显不均一性,影响着地震的孕育和地震的发生,地热场、温泉和地震的分布呈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0.
作为地球物理场的一个分支,地温场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与其它地球物理场一样,也主要是依靠数学方法和物理模型实验的方法来进行的。本文讨论了地热异常水槽模型实验的理论原理;介绍了实验方法技术、实验结果和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