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3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河锦  徐庆生 《地质论评》2000,46(6):588-593
根据实验结果,衍射峰半高宽随接收狭缝增大而呈二次工线线性增大。扫描速度与扫描步长的确定应遵守Wang(1994)提出的关系式,并确定在相对误差小于〈5%的范围内。固定样品条件,选定最优实验条件下使用国际标样标定系统偏差是伊利石结晶测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不固定样品条件和实验条件,同一样品的伊利石工值将因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固定样品和实验条件而不使用国际标样标定系统偏差,则无法与他人数据进行对比,其  相似文献   
32.
骑田岭岩体是南岭地区燕山早期具幔源组分贡献的花岗岩典型代表。其主体岩性为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和(角闪石)黑云正长花岗岩,其中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和由暗色矿物组成的团块或条带。暗色微粒包体具有岩浆混合的大部分岩相学证据。如包体的浑圆状外形、塑性形变、冷凝边、斜长石An的“双峰式”分布、似环斑长石、针状磷灰石等。包体属于准铝质(A/KNC=0.72~1.00,平均0.85)钾玄岩系列岩石,寄主岩石为准铝或弱过铝质(A/KNC=0.89~1.06,平均0.97)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岩石。二者在主量和微量元素上表现出岩浆混合成因的演化趋势。包体与寄主岩石的同位素组成具趋同性,它们的ISr和εNd(t)值分别为0.71041~0.71263、-6.9~-5.3和0.70854~0.71416、-9.2~-5.1,均表现出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岩石的特点。包体K-Ar年龄为152Ma,与其寄主岩石的形成年龄(155~161Ma)接近,显示岩浆混合作用发生的时间大致为晚侏罗世早期。对包体及其寄主岩石产出的构造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岩体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是在伸展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下,上涌的幔源基性岩浆及其诱发的长英质酸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3.
基于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矿物40Ar-39Ar年龄、高精度矿物和岩石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花岗岩的SHRIMP测年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出现在140Ma和120 Ma两个时期,其中钼钨铅锌矿系列主要形成于早成矿期,金矿形成于晚成矿期.根据与这两个成矿期所对应的岩浆热事件,说明是两期岩浆活动的结果, 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构造体制大转换和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下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34.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麻粒岩地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是多样的,并提出多种构造模型来解释麻粒岩相条件出现的原因。本文评述了几种主要构造模型及其PTt轨迹,并就进一步研究中应注意的某些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5.
甘肃北山公婆泉铜矿矿集区成矿构造剖析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荣科 《地质与勘探》2010,46(1):93-101
甘肃肃北县公婆泉铜矿是北山成矿带一个中型斑岩铜矿床,作者运用矿田构造分析思路,综合利用重力、遥感、矿床勘查及同位素测年资料,研究了控制该矿带?矿田?矿体的不同级次构造的空间展布及形成演化,厘定出4级成矿构造:斜切弧的北西向深大断裂控制了公婆泉铜矿、勒巴泉铜矿、红柳沟铜矿、419铜矿等构成的矿集区的展布,公婆泉铜矿田?各矿区?各矿段的分布分别受控于代表岩基?岩浆柱或浅部岩浆房?热液通道的一、二、三级环形组构,各个热液通道内的矿体至少呈深浅两层矿体群出现。类似的环形构造FV1?10及外围是公婆泉铜矿田重要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36.
中国东部钼矿成矿背景与成岩-成矿时差讨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中国东部中生代钼矿带属滨太平洋成矿域,钼矿床多沿不同构造单元的交界部位及区域性深大断裂呈带状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秦岭、燕辽、长江中下游、南岭和大兴安岭等钼矿成矿带。结合前人成果,以典型矿床为例,初步讨论了中国东部各个钼矿成矿带的成矿背景,成矿很可能与碰撞造山后的伸展背景和(或)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文章根据收集到的中国东部典型钼矿床的成矿年龄及相关岩体的同位素测年数据,详细讨论并定量厘定了钼矿床的成岩与成矿时差。结果表明,钼矿成矿同步或略滞后于同源岩浆活动,两个成矿高峰的时差分别为0~10.0 Ma和0~15.0 Ma;对于单个矿床,成岩_成矿时差集中在0~14.0 Ma,均值为4.1 Ma;从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型→矽卡岩型→石英脉型钼矿床,成岩-成矿时差呈递增趋势,这恰与岩浆热液成矿过程的客观地质事实相吻合。  相似文献   
37.
松辽盆地周围沸石矿成矿构造动力学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周围沸石资源丰富 ,矿床类型多样 ,是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沸石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NE—NNE向深大断裂带控制着中生代火山岩和沸石矿带的空间展布 ,而不同方向深大断裂带的交接复合地段则决定了沸石矿田和主要矿床的空间定位。燕山中晚期以挤压-剪切 (左行 )为主的构造动力学机制控制了富碱高钾火山岩的发育 ,为沸石矿源岩的形成期 ;喜山期的构造反转以拉张 -剪切 (右行 )为主的构造动力学机制及其相伴的岩浆热事件 ,导致区域地热异常、地下流体增温和沸石矿化作用的快速进行。研究区中生代火山岩系中沸石矿床的主成矿期为喜山期 (6 4 5~ 5 5 0Ma)。  相似文献   
38.
江西金山金矿床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山金矿床位于著名的赣东北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带的中段,来格受北东向金山大型韧性剪切带和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的控制。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稀土元素、铅同位素、氢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成分等项目测试研究,证实金山矿床属雪峰-加里东期形成的变质热液矿床,而不是燕山期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39.
顾芒  陈泽民  许友清  沙富家 《现代测绘》2005,28(4):37-39,42
简略介绍了MicroStation J下的项目定制的机制、项目设置文件中主要字段的含义、项目的目录结构以及自定义用户的项目内容等。最后介绍了结合江苏省1:50000DLG生产而开发的项目定制实例。  相似文献   
40.
This review paper presents recent research 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tructure in various marine tectonic settings. In at least three areas, marine electromagnetic studies for structural exploration have increasingly progressed: (1) data accumulations, (2) technical advances both for hardware and software, and (3) interpretations based on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he mid-ocean ridge system is the best-studied tectonic setting. Recent works have revealed evidence of conductive zones of hydrothermal circulation and axial magma chambers in the crust and partial melt zones of the mid-ocean ridge basalt source in the mantle. The role of water or dissolved hydrogen and its redistribution at mid-ocean ridges is emphasized for the conductivity pattern of the oceanic lithosphere and asthenosphere. Regions of mantle upwelling (hotspot or plume) and downwelling (subducting slab) are attracting attention. Evidence of heterogeneity exists not only in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but also in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Electrical conductive zones frequently overlap seismic low-velocity zones, but discrepancies are also apparent. Some studies have compared conductivity models with the results of seismic and other studies to investigat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r processes. A new laboratory-based conductivity model for matured oceanic lithosphere and asthenosphere is proposed. It takes account of both the water distribution in the mantle as well as the thermal structure. It explains observed conductivity patterns in the depth range of 60–200 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