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65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魏凤英  郝跟成 《气象》1991,17(12):8-12
长江流域25个站5—9月降水量的第一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作为表征长江流域的旱涝指数,分析了它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和500hPa高度场的关系。经过对初选预报因子代表性和稳定性分析后,确定出7个预报因子。利用多元模糊回归分析探讨了这一区域旱涝趋势的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中三叠世肋木植物的衰退及其适应性生存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肋木植物茎细,不分枝,茎上却顶生一枚十分庞大的孢囊穗,给人以头重脚轻的印象,因而被视为生命力不强的特化类群。这类植物为了更好地延续物种后代和防止衰退,采取了增强生殖力、生殖器官远距离传播能力和叶形态多样化等一系列适应性生存对策。肋木在长江流域的分布层位由东向西逐渐升高,表明安尼早期它在该地区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其扩展方向由西向东而入,而中、晚期分布区则由东向西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NCAR1998年5-8月逐日5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同时段全国160站降水资料,就1998年夏季500hPa行星尺度环流系统对长江流域“二度梅”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鄂霍次克海附近阻塞高压加强(减弱)和副热带西太平洋高压西部强度减弱(加强)的反位相变化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增加(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杨克明  陈秀凤  张守峰  林建 《气象》2001,27(4):35-37
利用ECMWF850hPa风场模式的24,48,72小时风场预报格点资料和风场实况资料,对1998年6-8月长江流域出现的13次致洪暴雨,大暴雨天气 850hPa风场和500hPa,850hPa上暴雨的影响天气系统进行了预报能力的分析检验,所得结果有利于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和实时预报业务的订正使用,以提高暴雨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5.
热带环流异常对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造成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的大尺度热带环流成因。指出1998年处在热带环流强度偏弱的气候阶段,西太平洋暖池地区对流活动偏弱,南海热带季风持续异常偏弱,副热带夏季风偏强度是造成长江持续强降水的主要原因;西太平洋热带对流层高低层环流系统的异常分布,为1998年长江特大洪涝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还探讨了热带环流异常影响换国夏季降水的可能途径,它们的关系在1998年夏季降水预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对近五十年全球海面平气压场和我国夏季水资料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海平面气压场与夏季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其反映年际变化的关键区,据此分别构造了春季(3-5月)经向气压指数(IMP),纬向气压指数(IZP)。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发生与前期春季的环流异常有关,春季IMP和IZP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并能有效地反映极端降水(旱/涝)情况。在强(弱)气压指数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少)。同时两气压指数与华南地区夏季降水有显著的负相关,这与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与华南地区降水互相关相一致。因此,春季IMP和IZP具有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岩  王登红  黄凡 《地质学报》2022,96(5):1724-1735
长江流域分布着我国很多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在长江流域不搞大开发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以保障国家的能源资源安全,同时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达到人类与环境和谐共赢的目的,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系统梳理了长江流域已发现的128种矿产、14683处矿产地信息,总结了长江流域矿产资源分布特征,系统分析了长江领域矿产资源的时空演化规律。长江流域矿产种类较齐全,能源矿产总体不发育但页岩气有潜力,金属矿产以铁、有色金属为主,矿物类和岩石类非金属矿产都比较发育,水气矿产潜力很大。时间上,成矿历史悠久,按构造演化时段,可分为太古宙、元古宙、晚古生代、早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6个时段,以中生代和晚古生代为主要成矿期;空间上,可划分八大资源集中区,上游矿产地数量较多,但下游成矿密度更大。只要合理布局,科学谋划,加强法制,严格管控,通过矿产资源的高端开发利用,不但可以为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也可以为环境保护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利用GRACE空间重力测量监测长江流域水储量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2年3月成功发射的美德合作重力卫星计划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已经开始提供阶次数达到120、时间分辨率为约1个月的地球重力场模型时变序列. GRACE的星座由两颗相距约220 km, 高度保持300~500 km, 而倾角保持约90°的近极轨卫星组成. 由于采用星载GPS和非保守力加速度计等高精度定轨技术以及高精度的星-星跟踪数据反演地球重力场, 在几百公里和更大空间尺度上, GRACE重力场的精度大大超过此前的卫星重力观测. 根据GRACE时变重力场反演的地球系统质量重新分布对固体地球物理、海洋物理、气候学以及大地测量等应用有重要的意义. 在长期时间尺度上, GRACE的结果可用于研究北极冰的变化, 并进而研究极冰融化对全球气候变化, 特别是对海平面长期变化的影响. 在季节性时间尺度上, 利用GRACE重力场的精度足以揭示平均小于1 cm的地表水变化或小于1 mbar的海底压强变化. 除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外, 这些变化对了解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主要是水循环)和能量循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利用2002年4月至2003年12月之间共15个月的GRACE时变重力场揭示了全球水储量的明显季节性变化, 并重点分析了中国长江流域水储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水储量周年变化幅度可达到3.4 cm等效水高, 其最大值出现在春季和初秋. 根据GRACE时变重力场反演的水储量变化与两个目前最好的全球水文模型的符合相当好, 其差别小于1 cm等效水高. 研究表明现代空间重力测量技术在监测一些大流域的水储量变化(如长江流域)、全球水循环和气候变化上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GRAPES模式对长江流域天气预报的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徐双柱  张兵  谌伟 《气象》2007,33(11):65-71
GRAPES是中国新一代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使用GRAPES中尺度模式产品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检验了2005、2006年汛期发生在长江流域的11次主要降水天气过程,得到:GRAPES模式对于长江流域的预报,无论是降水、天气形势还是物理量都有比较强的预报能力;GRAPES模式对级别较大的降水预报容易出现漏报,而不易出现空报,对于10mm以下的雨区预报比较准确,而对于大于50mm的雨区预报,尤其是大于100mm的降水中心存在较大的偏差;对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预报比实际情况偏南、偏东;对于水汽通量散度的预报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onversion of kinetic energy from a synoptic scale disturbance (SSD; period≤seven days) to a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 (LFF; period〉seven days), the budget equation of the LFF kinetic energy is derived. The energy conversion is then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for the summers of 1997 and 199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ergy conversion from the SSD to the LFF is obviously enhanc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during the heavy rainfall, suggesting this to be one of mechanisms inducing the heavy rainfall, although the local LFF kinetic energy may not be enhan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