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9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390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284篇
海洋学   87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76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本文为胶州湾海鞘类区系研究之一,涉及柄海鞘科2属7种,其中二种为新种。  相似文献   
32.
砗磲科(Tridacnidae)的种类全部生活在热带浅水珊瑚礁。它们只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动物区系区。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沙群岛获得许多砗磲科的标本;1975年作者参加西沙群岛的考察,又特别注意观察、采集这类动物,得到较多的标本和资料。 砗磲科是双売类中一群高度特化的种类,它的外套膜大、很发达,有大量的单细胞藻虫黄藻(Zooxanthellae)与之共生;外套膜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玻璃体(hyaline organ),它们能聚合光线使虫黄藻大量繁殖作为自身养料的一部分,这一过程 Yonge(1936)取名叫“耕殖”(farm),这种蛤一藻的特殊关系叫互惠共生(Symbiotic mutualism)。 砗磲科贝壳方位的辨识与正常双壳类相反,这是由于它与虫黄藻共生的特殊关系导致外套膜面积增加,以致使这类动物生活时原来在背面的壳顶、铰合部和韧带朝下成为腹面;原来的腹面由于植物耕殖组织(plant farming tissue)的发达而移到背面,也即贝壳的自由端朝上。动物体的软体部也有少量“逆转”,前闭売肌消失,前收足肌移到后面;后闭壳肌和后收足肌相邻移到贝壳中央;足和足丝从贝壳铰合部的对应端——腹斜面的足丝孔伸出,直接在底面固着。 为了叙述方便,确定砗磲科贝壳方位时按以下方法:把壳顶朝下,铰合部与手持者相对,这样铰合部的末端是前端、相反的一方是后端;贝売的游离端朝上为背部,壳顶和足丝孔朝下为腹部,在手持者左面为左売,右面为右売。 根据 Rosewater(1965)的意见砗磲科全世界只有6种,这6种在我国西沙群岛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33.
徐凤山 《海洋与湖沼》1996,27(2):200-202
于1985-1986年在长江口的底栖生物取样中,采到大量双壳类软体动物标本。鉴定表明,其中一新种,被定名为中华团结蛤Abra simica sp.nov。,属樱蛤超科中的双带科(Semelidae)。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34.
35.
36.
左涛  王荣  高尚武  王克 《海洋与湖沼》2006,37(4):330-336
2000—2002年6月在黄海西南侧、山东半岛南部鳀鱼产卵场专项调查中,由底至表垂直拖网获得浮游生物中网(网孔径160μm)浮游动物样品,作者就该产卵场内四种主要小型桡足类(体长<1mm)双刺纺锤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近缘大眼剑水蚤的数量分布进行分析。在连续三年的6月,测区内均以小拟哲水蚤和拟长腹剑水蚤数量最多。四种小型桡足类的数量空间分布虽有一定的种间、年间差异,但总体上来说,四种小型桡足类的密集中心大多分布于山东半岛沿岸或近苏北浅滩沿岸水域。相关性分析表明,双刺纺锤水蚤和近缘大眼剑水蚤与底层水温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拟长腹剑水蚤与底层水温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小拟哲水蚤与温度的相关性较大。双刺纺锤水蚤和小拟哲水蚤与鳀鱼仔、稚鱼的数量分布有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7.
对东白令海水域双线鲽(Lepidopsetta bilineata)、太平洋拟庸鲽(Hippoglosso-ides elassodon)和阿拉斯加鲽(Pleuronectes quadrituberculata)等三种经济鲽类的捕捞群体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是:(1)捕捞群体结构复杂;(2)渐近体长和渐近体重较大、寿命长、K值小;(3)雌鱼比雄鱼个体大、生长快、寿命长;(4)三种鲽类的捕捞群体结构和生长特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8.
于1987年4—5月在南沙群岛进行综合考察,采集环节动物多毛类样品,经鉴定表明,系多齿鳞虫科1新属,定为新多齿鳞虫属Neopolyodontes,模式种为秀丽新多齿鳞虫Neopolyodontes lepidus gen.sp.nov.,以及新斑鳞虫属Neopanthalis的1新种,命为刺须新斑鳞虫Neopanthalis muricatus sp.nov.。  相似文献   
39.
40.
本文对1987~1988年在山东省部分海岛底栖生物调查时发现的异毛虫科5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配有插图,其中一种为新亚种,另有3个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