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3篇
  免费   1783篇
  国内免费   3252篇
测绘学   310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1694篇
地质学   9112篇
海洋学   931篇
天文学   60篇
综合类   503篇
自然地理   207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309篇
  2022年   317篇
  2021年   333篇
  2020年   326篇
  2019年   370篇
  2018年   300篇
  2017年   334篇
  2016年   345篇
  2015年   449篇
  2014年   528篇
  2013年   432篇
  2012年   556篇
  2011年   598篇
  2010年   480篇
  2009年   528篇
  2008年   483篇
  2007年   500篇
  2006年   450篇
  2005年   411篇
  2004年   420篇
  2003年   378篇
  2002年   399篇
  2001年   428篇
  2000年   417篇
  1999年   352篇
  1998年   377篇
  1997年   267篇
  1996年   295篇
  1995年   249篇
  1994年   226篇
  1993年   174篇
  1992年   187篇
  1991年   210篇
  1990年   154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3篇
  1966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9 毫秒
91.
南海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沉积物可分为7种类型,沉积环境主要是陆坡,部分为深海平原,海洋生物,海洋化学以及火山物质的沉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陆源物质的影响较小,它们主要来源于北部大陆和南部岛礁等物源区。  相似文献   
92.
龙小志  王珍岩 《海洋与湖沼》2022,53(6):1322-1337
台风作为事件性的强动力因素,其对河口海域沉积环境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少,开展典型台风事件对长江口外海域悬浮体分布的影响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长江径流挟带陆源物质向东海陆架扩散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5年09号台风"灿鸿"过境前后长江口外海域现场调查数据,分析台风前后长江口外水体结构和悬浮体粒度分布变化,结合同期环境观测数据与开源数据,阐明台风对河口外海域悬浮体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长江口外海域悬浮体中细颗粒组分(≤ 128μm)主要为无机矿物颗粒,而粗颗粒组分(>128μm)主要是生源有机颗粒。生源有机粗颗粒主要分布于中上层水体,而无机细颗粒主要分布于底层水体,使得长江口外海域悬浮体平均粒径分布呈双层结构。台风前后悬浮体粒度分布变化反映了台风对长江口外海域物理和生物过程的双重影响,其中物理过程主要影响无机细颗粒分布变化,生物过程主要影响有机粗颗粒。台风期间强烈的偏北风使得长江冲淡水在口门外海域由东北输运转为往东输运,与长江冲淡水输运方向一致的表层无机细颗粒在台风后输运方向同样往东。另外,台风作用在河口区产生的下降流将12250-4站位底部再悬浮的泥质沉积物向东搬运至12300-4站,导致12300-4站底层悬浮体浓度增加、粒度变细。台风过境还造成长江口外海域初级生产力提高,而浮游植物生长对悬浮体中有机粗颗粒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使得口门外海域上层水体中有机粗颗粒体积浓度升高。长江口外海域由于台风过境导致悬浮体中无机细颗粒和生源有机颗粒含量均增加,使得其平均粒径整体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3.
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悬浮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3年春季(3—4月)和秋季(9月)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的悬浮体样品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有机无机组成、粒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3年春季研究区内悬浮体浓度要普遍高于秋季的悬浮体浓度。悬浮体浓度最高值区位于长江口-老黄河口之间的近岸区。陆源物质为主的无机组分是悬浮体的主体成分,特别是在近岸浅水区和接近海底的底层水中尤为突出;(2)研究区海水中的悬浮体主要来源于辐射沙脊区(老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3)悬浮体分布是风浪、潮流及沿岸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风浪和潮流是影响本区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巨大的风浪和强大的潮流造成辐射沙洲海底的沉积物再悬浮、搬运和再沉积,并在苏北沿岸流的作用下向沙洲外缘输运。  相似文献   
94.
对中国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杆状病毒可在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繁殖。增殖过程中在病毒发生基质表面及附近形成晶格状排列的包涵体,通过包涵体的形成、分化等过程,完成杆状病毒的装配。杆状病毒的装配过程似可分为5个时期:1.病毒发生基质形成期;2.未成熟包涵体期;3.成熟包涵体期;4.包涵体分化与病毒粒子装配期;5.侵染期  相似文献   
95.
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垂向分布类型及跃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中悬浮体的垂向分布并非上下均匀,而是具有明显的层化现象,这种情况与海水中的温度、盐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层化现象一样,不是偶然的,而是常年存在的,同时,悬浮体含量的层化分布对于海水的某些物理性质有较大影响。 1958年中国科学海洋研究所在南黄海南部海水中悬浮体的调査中已发现了悬浮体含量分布的层化现象。1981年, Kanau Matsuike等(1983)在东海区悬浮体的调查中发现了长江口外浅滩区海水中光束衰减的层化现象。Gorsline和Swift (1977)在关于大陆架沉积动力学的论述中指出,海水密度的层化现象总是伴随着悬浮体浓度的层化现象。1983-1984年中美南黄海沉积动力学联合调查中,作者(秦蕴珊等,1986)也发现了该区内海水中悬浮体含量的层化分布现象,并且提出了“悬浮体跃层”的概念。同期,赵保仁等(1986)在研究秋末南黄海海水透光度及其与环流的关系时指出,水体中透光度存在着一个“跃变层”。实际上,影响海水透光度衰减的主要因素是悬浮体浓度,因而,上述透光度之“跃变层”乃是悬浮体跃层在光学方面的表现。上述报道结果说明,悬浮体垂向分布的层化现象及悬浮体跃层的存在已经引起了有关学者的注意。但是,其性质、季节变化及成因等问题却很少有人研究,它们对海水许多重要物理性质的影响也鲜为人知,因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总结了历年调查资料基础上,作者于1988年4月又在南黄海进行了补充调査,共设55个站位(图1),对本区悬浮体分布中的层化现象、跃层问题及季节变化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且对其成因及其物理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关于悬浮体的平面分布问题作者已有专文讨论,兹不赘述。  相似文献   
96.
根据地球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在密度垂直层结的情况下,引进行波坐标,研究非线性定形波在相平面上的几何拓扑结构。严格论证了不存在定形孤立波,并通过Hamilton函数及其角作用变把行波系统化成最简形式,由此而得到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的解析解。  相似文献   
97.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孔雀石绿、亚甲基蓝、制霉菌素、达克宁、里劳素等抗真菌药,对远海梭子蟹离体卵孵化及幼体培育的影响.结果发现,孔雀石绿和里劳素的抗真菌效果较好,它们的最适浓度分别为0.2×10-6,0.1×10-6.  相似文献   
98.
99.
流体运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粘性流,直接研壳非线性的粘性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O.A.лаыженСкая研究了粘性不可压缔流体摩有界区域中作定常运动的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100.
黄、东海毗邻海域悬浮体与水团的对应关系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东海毗邻海域由陆架到深海的悬浮体进行了大量加密取样,获得了较准确的结果。给出了悬浮体含量及其三维分布,确定它们与水团及其边界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并从物源、动力和成因等解释了这种对应,提出了水团对悬浮体研究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黑潮次—中层混合爬升水及其混合水形成悬浮体含量最低值区,横亘在陆架与深海之间,形成阻隔含有大部分悬浮体的陆架中、下层水体向深海输送的洁净“水障”,台湾暖流北上的顶托也起类似作用,并分析了影响悬浮体含量的各种因素及有关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