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65篇
  免费   2505篇
  国内免费   2597篇
测绘学   1838篇
大气科学   3243篇
地球物理   2104篇
地质学   5211篇
海洋学   2710篇
天文学   160篇
综合类   1284篇
自然地理   3717篇
  2024年   198篇
  2023年   723篇
  2022年   808篇
  2021年   991篇
  2020年   708篇
  2019年   846篇
  2018年   593篇
  2017年   664篇
  2016年   604篇
  2015年   681篇
  2014年   969篇
  2013年   792篇
  2012年   871篇
  2011年   801篇
  2010年   784篇
  2009年   836篇
  2008年   822篇
  2007年   669篇
  2006年   595篇
  2005年   569篇
  2004年   465篇
  2003年   567篇
  2002年   555篇
  2001年   535篇
  2000年   433篇
  1999年   318篇
  1998年   298篇
  1997年   346篇
  1996年   314篇
  1995年   296篇
  1994年   280篇
  1993年   229篇
  1992年   286篇
  1991年   218篇
  1990年   219篇
  1989年   164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2篇
  1978年   5篇
  1964年   8篇
  1950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通过对尕斯库勒砂西区块N1-N^12油藏Ⅺ、Ⅹ-Ⅸ、Ⅷ-Ⅵ、Ⅴ-Ⅰ油层组段沉积相特征、沉积体系展布及演化规律的综合分析,认为砂西区块N1-N^12油藏从下向上发育滨浅湖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一前缘亚相,整体为一套反旋回沉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砂西区块N1-N^12油藏沉积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布于Ⅷ-Ⅵ油层组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及构造高部位的河口坝、远砂坝微相砂体为该地区的主要储集体,Ⅴ-Ⅰ油层组发育的泛滥平原微相泥岩为该区的区域性盖层.  相似文献   
992.
新疆森林公园的分布及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森林公园的分布以山地为主,平原为辅,主要集中在天山北坡和阿尔泰山;树种等资源在山地主要有雪岭云杉,新疆落叶松,新疆冷杉等针叶林,平原则主要以胡杨、灰杨等荒漠湖岸林为主,并分布着多种新疆特色的灌木,新疆森林公园起步较晚,但数量稳步增长,并已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对新疆森林公园的数量、级别、面积及建设时间等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对新疆森林公园的现状及功效分析,得出进一步更好的发展森林公园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抓住森林公园“天然养吧”等资源优势,结合龙头景区,因地制宜开发建设,并在开展旅游活动中突出地方特色,不断完善森林公园管理规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93.
河西走廊风能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毅荣 《干旱区地理》2007,30(3):43-350
利用河西走廊地区1970-2004年风速气候资料和2004年9月-2005年8月周年风塔精细资料,采用气候订正和即时风速订正,得到接近自然的风速,依此研究了该区域近地面70 m层内风能分布。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区域风速变幅较小、气候变化趋势较稳定;有效风速(≥3 m/s)时数在6 000 h/a,10 m高度风能大多在150 w/m2以上,风能随高度线形增长(在70 m高度层内),平均每升高10 m风能增加28 w/m2;10~70 m层内总风能年储量相当丰富,普遍在1.5×1016kWh/m2(千瓦时/平方米)以上,潜在年产值达千万亿元。河西走廊风能存在明显周日和月季变化,风能和有效风速时数存在空间差异,其时空差异与河西走廊独特的戈壁下垫面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94.
新疆地区表土孢粉分布规律及其与植被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中国新疆地区218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及表土孢粉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地区温带山地针叶林、高寒草甸及盐生草甸、温带草原、荒漠以及荒漠-沙漠过渡带均具有相对特殊的孢粉组合,新疆南北向样带的孢粉图式揭示出表土孢粉从北到南随地形、纬度和植被的改变而发生的空间变化。针叶林区表土孢粉浓度平均值为22 602粒/g、草原为3 834粒/g、荒漠为1 762粒/g、沙漠为0-10粒/g。但在同一植被类型中,特别是在草原和荒漠中,孢粉浓度与植被盖度之间并不呈现线性相关关系。根据大空间尺度样品的A/C(蒿Artemisia/藜Chenopodiaceae)值的中位数统计,草原为1.264、荒漠为0.565、沙漠为0.243。Ep/C(麻黄Ephedra/藜Chenopodiaceae)比值的中位数在荒漠为0.098、草原为0.063。  相似文献   
995.
孙大鹏 《盐湖研究》2007,15(1):20-28
根据国内外大量实际资料,从碘的分布情况及其所处的地质条件,结合石油和天然气形成过程、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点,探讨高碘卤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的找碘方向。  相似文献   
996.
高爱国  陈皓文 《极地研究》2007,19(3):231-238
本文用MPN法测定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表层沉积物中好气异养细菌(GAB)的含量,并对其地理学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GAB的检出率高达100%。4℃时GAB的含量范围、平均含量为4.00×102-2.40×106个.g-1、1.71×106个.g-1。25℃时GAB的含量范围、平均含量为2.40×105-2.40×107个.g-1、1.10×107个.g-1。无论是含量范围,还是平均含量,均是25℃时的培养结果大于4℃时的培养结果。GAB含量的地理分布趋势是随纬度增高,含量呈降低趋势。在经度变化上则为由东向西,含量呈降低趋势。对沉积物所处水深的分析,表明其在4℃培养得出来的GAB含量随水深增加有下降的趋势,25℃培养出来的GAB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小,与水深变化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7.
天津地区典型土壤剖面饱和烃分布特征 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天津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7 条土壤剖面中饱和烃含量、组成及部分地球化学参数 的变化规律, 比较了不同土壤剖面饱和烃在纵向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市区( 南开区) 及近郊 区( 武清区, 北辰区和宁河县交界处) 表层土饱和烃含量最高, 其他剖面含量较低; 随深度增大, 饱 和烃含量均有所降低, 但不同剖面变化幅度不同, 表层含量较高的剖面随深度增大, 饱和烃含量 降低幅度较大, 反之则较小。根据部分典型地球化学参数的纵向变化特征, 推测表层土壤饱和烃 主要为石油源和植物源的混合源, 且市区和郊区主要受石油源控制。不同土壤剖面表层土污染源 存在差别。同一剖面表层土壤( <30cm) 不同层次的样品的饱和烃污染源较为接近; 剖面深部( > 30cm) 不同层次样品中正构烷烃不同于表层, 且成因复杂, 既受来源于土壤中有机质降解产物的 影响, 又受表层土中饱和烃纵向迁移作用的影响。对于甾、萜类化合物, 表层土壤中饱和烃含量较 高的剖面, 深层土壤受表层土壤甾、萜类污染物迁移作用的影响; 表层土壤中饱和烃含量较低的 剖面, 深层土壤受表层土壤甾、萜类污染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8.
西藏米拉山区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米拉山区域土壤常规营养变化情况。该区域位于冈底斯山脉东段,巨大的高差、复杂多样的地势结构与地貌作用过程,以及极为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植被分布等,决定了本区域土壤形成过程的多样化和鲜明的垂直地带性分异特点。按垂直高程变化每100m设一采样点采集各剖面层土样样品,分析其常规营养组成。结果显示:米拉山东坡土壤显弱酸性,西坡土壤从米拉山口至拉萨由弱酸性递变至弱碱性;有机质从林芝八一镇至米拉山口而至拉萨市呈现递减规律变化,而且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全氮东坡A层高于西坡,B、C两层变化不明显,速效态氮东西坡剖面层次性变化分明,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增,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减;全磷含量A层高于B、C层,东坡剖面层次性变化较西坡显著,有效磷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减,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增;研究区土壤中钾素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9.
以新疆艾比湖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对现有荒漠化监测指标体系的归纳分析,界定了复合荒漠化概念.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研究区各类荒漠化的现状与动态变化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单一主导因子荒漠化类型面积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2.29%,复合荒漠化面积占17.71%.2002~2005年,艾比湖湖面面积缩小了322.5073 km2,相应的总体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了7.18%,复合荒漠化面积增加了133%.土地荒漠化的过程同时也发生了变化,风蚀、复合荒漠化增加而土地盐渍化减少,荒漠化程度加重,复合荒漠化类型增加并向其他土地类型扩展.  相似文献   
1000.
1997年11月8日西藏Mw7.5级玛尼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应用广泛使用的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假设断层的各个分段滑动量均匀,反演得到断层各个分段的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量.本部分的反演进一步去除滑动均匀假设,并利用更能反映断层真实状态的角形元位错模型(线弹性),在第一部分反演得到断层几何的基础上,反演断层面的静态位错分布.反演结果表明,线弹性滑动分布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观测数据,进一步提高反演的数据拟合程度.最终得到了断层面上的走滑和倾滑位错分布.首次得到的断层面滑动分布显示断层面滑动在浅部(0~12 km)比较集中,地震破裂长度约170 km,最大左旋走滑位移达4.8 m;反演结果还表明局部段落存在较大倾滑位移,量值达到1.9 m,这在断层模型中是不能忽略的,它可能是断层两侧形变不对称的原因之一;反演得到的标量地震矩为2.18×1020 N·m,相当于矩震级Mw7.5,与Velasco等利用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