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5篇
  免费   1038篇
  国内免费   1546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6579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472篇
海洋学   12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195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240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329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303篇
  2010年   267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300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312篇
  2005年   317篇
  2004年   266篇
  2003年   293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11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60篇
  1997年   232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福建省冬季暴雨过程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福建省66个气象观测站1960年12月至2008年2月的暴雨资料,分析了福建冬季暴雨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冬季暴雨主要发生在闽西;福建冬季暴雨主要是南支槽东移、切变线维持和冷空气南下影响所致;冬季暴雨的产生与充沛的水汽、对流不稳定和辐合上升运动密切相关,但大气层结比汛期暴雨要稳定得多;冬季暴雨异常与500 hPa大气环流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密切,它们可能主要通过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福建冬季暴雨异常。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卫星云图、大气监测自动站等资料,对2008年7月23-24日出现在山东中东部的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天气过程是副高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西南涡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造成的;副高在暴雨预报中非常关键,副高的强弱影响暴雨的落区;低空急流向暴雨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为强对流的发展积累了不稳定能量;850 hPa θse的水平变化、能量锋区和6 h降水区分布关系密切,高层引导气流对低层的引导作用较大,加强对500 hPa形势场的维持和变化分析,有利于准确预报低层影响系统的发展和变化;本次过程降水存在明显的中尺度降水特征,地面辐合中心和辐合线为强降水发展提供了启动机制,强降雨中心位于地面辐合中心、辐合线附近.  相似文献   
993.
2009年7月初广西致洪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7月1~6日广西致洪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850hPa西南急流为广西输送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急流轴随时间逆转阻断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北上,使之在广西积聚,500hPa低槽下高原后加深并出现闭合低涡,低涡附近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了暴雨的发生,同时地面闭合低压环流使低层辐合明显,闭合低压环流附近出现强降雨带。桂北静止锋云团、桂南辐合抬升不断加强生成对流云团,是造成了南北两条强雨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4.
郑州市两次不同背景下特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资料,根据降水实况分布及各物理量分层平面分布,每隔6 h对特大暴雨中心区所在经、纬向带各物理量场作经、纬向垂直剖面图,结合高空观测图对郑州市两次特大暴雨发生的大环流形势场、触发特大暴雨发生的各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连续性特大暴雨区出现在低空急流轴的前方,一方面是由于低空急流前方水平辐合较强,另一方面低空急流对暖湿空气的输送,使大气不稳定度加强;局地短时性特大暴雨过程主要是冷空气侵入使冷暖湿空气团在郑州上空交汇,其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所致。2)辐合线对暖湿空气的抬升运动起到动力加强作用,是触发中尺度雨团的根源,也是特大暴雨产生的根源。3)连续性暴雨发生、发展时,高空的反气旋起主导作用;局地短时性暴雨发生时,中低空的气旋辐合起主导作用。4)短时性特大暴雨天气,前期有较强的不稳定层结;连续性暴雨天气刚发生时,其前期存在较强的不稳定层结,在暴雨连续发生过程中不一定有强不稳定层结。5)连续性暴雨需要较强的水汽输送带,局地短时性暴雨不要求有明显的水汽输送。  相似文献   
995.
河南省黄淮气旋暴雨的天气特征及个例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1990-2001年6-8月影响河南省的18个黄淮气旋暴雨个例进行统计得知:影响河南省的黄淮气旋暴雨6月最多,7月次之,8月最少。黄淮气旋暴雨产生有两个源地,一个在河南省三花间略偏南一带,另一个在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的交界处,气旋的形成与两地向东开口的喇叭口地形有关。黄淮气旋暴雨发生前24-12 h,地面图上影响系统可分为西路冷空气影响型和倒槽顶部发展型两种;高空图上,河南多受高压脊控制,700 hPa影响系统有"人"字型切变和低槽型两种,但与地面影响系统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为了进一步揭示黄淮气旋暴雨的发生机理,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2-15日黄淮气旋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气旋暴雨的发生、发展是大气斜压性强烈发展的结果,500 hPa高空急流和700 hPa低涡的移动方向对地面气旋的移动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利用NCEP/NCAR每日4次全球再分析1°×1°网格资料,计算了2007年7月18日河北南部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量、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分析了降水区热量和水汽收支的变化,并探讨了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由沿低涡切变线相继生成并强烈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当有强对流发生并伴有强降水时,就会有强的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出现,且与强降水区基本对应,对流层上半部的相对冷层为暴雨区上空积云对流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997.
东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落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美国NCEP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5日08时至6日08时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蒙古高空槽和华北气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后与东北高压脊叠加形成高压坝,水汽沿高压外围即渤海西岸向东北移动,华北气旋入渤海加强北上,是造成东北地区西部强降水的主要天气形势。风速大于等于16 m/s的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暴雨到大暴雨过程强降水中心的落区与比湿场的大值区、垂直速度场和涡度场的高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98.
广西大范围锋面暴雨概念模型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通过对1970~2008年广西大范围锋面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归纳、总结得出广西大范围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系统,并根据高低空环流形势相互之间的配置与锋面暴雨的关系,建立四类广西大范围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99.
2010年4月桂东北一次暖区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2010年4月桂东北一次暖区暴雨天气分析,分析,发现本次过程是由高原南侧的低值系统东移,与副高西北侧西南急流之间形成强烈辐合上升运动造成的;中高纬度稳定的纬向环流和稳定少动的副高为过程提供了很好的环境;高原南侧的低值系统可能与高原的地形摩擦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搭载在中国新一代极轨卫星FY-3A上的微波湿度计对于大气湿度以及云雨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探测能力。利用其150GHz极化波段亮温和183-31GHz附近的水汽吸收波段亮温及其反演产品,对2008年7月22日襄樊特大暴雨中10:00-11:00强降水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襄樊10:00-11:00强降水产生时,微波湿度计5个波段亮温均处于低值区的大梯度带;极化比、极化差出现明显的大、小值分裂;微波湿度计的高频通道资料表明,襄樊处于深对流中心地带,正是这种深厚的对流系统导致了襄樊的强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