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内蒙古赤峰市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赤峰双尖子山矿床是近年在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处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其规模很可能刷新中国银矿规模的记录。文章对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银多金属矿化主要分布在中二叠统大石寨组的泥质、粉砂质板岩中,呈脉状、细脉浸染状产出,矿脉成群分布,构成长大于2000 m、宽大于1500 m的矿脉群。矿化与燕山期花岗岩、闪长玢岩、隐爆角砾岩、大石寨组上覆侏罗系地层的底砾岩具有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根据矿床产出环境及矿化和热液蚀变等特征的初步研究,认为该矿床为多期次成矿叠加形成的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32.
介绍黄振炎教授辨治岭南地区感染后咳嗽的经验。黄教授认为,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临床治疗或从风立论,以疏风散邪、宣肺止咳为要,方拟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或从湿立论,以宣肺理气、化湿透热为要,方拟三仁汤加减;或从虚立论,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方拟六君子汤加减。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3.
根据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指出岭南历史名镇渊源久远,早期随军事和政区建置而兴起,主要是宋代随商品经济发展而较多地出现,成为城乡物质交流中心,明清达到鼎盛时期,近代则大量出现,同为聚落和工商产业所在.岭南历史名镇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交通、产业、市场、名人、艺术文化等类型,具有选址科学、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生态良好和美学价值高等特点,应在保护前提下,积极开发利用,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4.
稻作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关于水稻向南传播的路径和时间节点尚有诸多疑问和缺环。广东茶岭遗址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存(约4500—3700 cal.a B.P.)。文章综合植硅体、大植物遗存等多方面的证据,来探讨茶岭遗址水稻遗存性质和先民生计方式,并尝试归纳水稻在岭南地区的传播进程。研究显示,至少在距今4400年前,茶岭先民已经开始种植以粳稻为主的栽培稻;新石器时代末期,该聚落的生业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先民同时从事水稻种植、采集业和狩猎活动来维持生计。商周时期,水稻的种植规模有所扩大,采集业仍是先民食物来源的重要组成。通过对岭南地区的史前水稻遗存梳理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栽培稻开始出现在岭南地区并获得较大发展,分别在距今5000年、4500年前后传入广东和广西地区;此后在4500a B.P.左右遍布粤北石峡文化各遗存中,并沿珠江进一步向岭南内陆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扩散。茶岭遗址发现了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直接测年最早的水稻大植物遗存。该研究打破了珠三角地区史前渔猎采集经济结构模式的固有观念,为进一步了解水稻在岭南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35.
大兴安岭南段发育包括维拉斯托、黄岗、安乐、大井、毛登和边家大院等锡多金属矿床,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带。北大山岩体是该锡多金属成矿带规模最大,出露最完全的花岗质侵入体,其北部主要为石英二长斑岩,南部为黑云母花岗岩,且南部岩相中常见电气石和绿柱石,被认为是区内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然而,目前对该岩体岩石成因及其稀有金属成矿潜力的认识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在对北大山岩体开展岩相学观察和锆石U-Pb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合MELTS热力学模拟计算,试图阐明该岩体的成因类型、源区特征和演化过程,并讨论其成矿潜力。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北大山岩体北部的石英二长斑岩形成于143.4±1.3Ma,南部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142.6±1.3Ma,与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锡多金属成矿年龄峰值相一致。北大山岩体中含自形富水矿物角闪石及黑云母、富碱(K2O+Na2O=8.58%~9.34%)、ACNK/CNK值介于0.97~1.02,P2O5含量低(<0.14%)且与SiO<...  相似文献   
36.
陆相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对认识该时期全球性重大生物和环境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兴安岭南段阿鲁科尔沁旗坤都地区新发现的下三叠统老龙头组为研究对象, 重点对二叠系-三叠系接触关系开展详细调查研究, 系统采集了界线上下的古生物化石, 对老龙头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测试分析, 并确定了老龙头组与下伏林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短暂沉积间断.生物地层显示林西组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 老龙头组古生物匮乏, 可能与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有关.而老龙头组中3个同位素年龄值分别为251.5±2.2 Ma、249.7±2.5 Ma和249.5±1.8 Ma, 时代指示为早三叠世, 然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准确位置还需进一步研究.大兴安岭南段普遍存在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有关的早三叠世岩浆事件, 古亚洲洋沿着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发生碰撞闭合, 其闭合时限至少持续至早三叠世, 老龙头组是两大板块拼贴碰撞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7.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与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齐齐哈尔分院合作,在内蒙古霍林郭勒地区发现昌图锡力锰、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床所在大地构造位置为中亚造山带东段,矿床产于中生代白音高老组中发育的北西向破碎蚀变带中。经地表槽探揭露可见7条矿脉沿北西向平行展布。矿体及围岩中仅发现低温蚀变,主要包括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及碳酸盐化。根据蚀变矿物类型及矿体强烈受北西向构造控制等特征,初步判断矿床可能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在大兴安岭中南段首次发现锰多金属热液矿床,暗示在太平洋构造域控制下,大兴安岭中南段北东向成矿带内部可能存在受北西向构造控制的次级成矿带。  相似文献   
38.
39.
《地球》2020,(4):20-23
去年春天,在秦岭南坡,我见到了心仪已久的鸽子树。之前,我只在图片、视频,论文资料和同事的口口相传中,描绘它的身影,揣摩它的心思。去年四月,我应邀赴秦岭参与一场亲子游学讲学,出乎意料地,途中偶遇一片大树,栖息着无数翩翩“白鸽”。恍惚间,我俨然走进了一千万年前新生代的第三纪时空,和这个时期的兴盛植物珙桐,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40.
在分析了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南段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综合信息的基础上,总结了11条控矿规律,采用定量的特征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矿产资源进行了综合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