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1篇
  免费   532篇
  国内免费   593篇
测绘学   851篇
大气科学   596篇
地球物理   327篇
地质学   1191篇
海洋学   410篇
天文学   86篇
综合类   296篇
自然地理   36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8年   1篇
  1937年   2篇
  1936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研究海平面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及其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 对于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变化对生物演化的影响、探索地史时期的生命-环境协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对陕西镇安西口地区晚石炭世逍遥期至早二叠世隆林期类化石的地层分布资料进行了定量分析, 探讨了类物种分异度与相对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 研究区的类动物群物种数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次快速的上升和一次明显的下降. 在石炭-二叠纪之交, 类物种分异度骤然增加, 是一次极为明显的生物辐射事件, 代表假希瓦格亚科的新生. 结合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研究表明, 类的物种分异度与其在旋回层序中的产出位置关系密切, 受海平面特别是高频海平面变化控制明显. 在海平面快速上升形成的高频旋回下部单元, 类物种分异度小, 首现和末现物种数也较少; 在海平面缓慢下降形成的高频旋回上部单元, 类物种分异度增大, 首现和末现物种数也较多. 在三级层序的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等关键界面上, 类的物种分异度较低, 其上物种数呈增加趋势; 在三级层序内部, 海进体系域中类物种分异度不大, 而在高位体系域中类物种分异度增大. 二级海平面升降与高级别类单位的盛衰对应关系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2.
基于高精度DEM数据的晕渲图中,破碎的地形细节破坏了晕渲法的立体塑造能力,但是采用传统的均值滤波法进行地貌综合时,在消除地形细节的同时,模糊了地貌特征。为了克服消除地形细节和保持地貌特征这一矛盾,利用偏微分方程各向异性的特点,采用基于经典总变分模型的偏微分方程法对地貌进行综合。实验结果证明偏微分方程法在综合地貌时能较好地保持地貌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93.
李世忠  宋树华  程承旗  耿忠 《遥感学报》2012,16(S1):102-107
目前“天绘一号”卫星数据按自身行业特点, 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空间数据组织方式与记录方式的信息组织系统, 存在不便于跨部门间数据的检索、共享和整合困难, 本文提出了基于地球剖分框架GeoSOT的天绘影像数据组织模型, 并在尽量不改变现有的天绘数据组织的前提下, 通过在天绘数据库编目中增加剖分索引的方式, 实现天绘影像数据全球“虚拟一张网”的数据组织。通过试验证明, 在现有天绘影像数据组织的基础上, 进行剖分组织改造代价不大且数据整合效率显著。  相似文献   
994.
廖邦固  徐建刚  梅安新 《地理研究》2012,31(6):1089-1102
采用4种分异度测度模型,在街坊尺度和乡镇尺度下,对上海中心城区1947~2007年11个时相的各类居住用地空间分异程度进行计算。发现1949年后各类居住用地分异度呈现不同的波动过程。不同时期居住用地总体分异程度的计算表明,1949年前空间分异严重,计划经济时期有所降低,转型期则又明显上升。不同时期居住用地等级高低与其分异度大小呈现不同的结构特征,1949年前高等级居住用地分异度高、中低等级居住用地分异度较低,形成"一高两低"结构;计划经济时期则是居住用地等级越高,分异度越大的"正相关"结构;90年代后则是最高和最低等级的居住用地分异度高,而中等居住用地分异度最低的"V"型结构。不同时期居住用地空间分异结构特征间的演进,直接原因是新式住宅的建设和旧城的改造,深层次原因则是土地使用制度的变迁和城市空间组织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95.
从旅游村的概念出发提出影响旅游村发展的四大因素:生态环境、规模、景观特色和管理服务,构建了四大影响因素和20个三级观测指标因子层组成的旅游村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建立模型。以黟县6个旅游村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黟县旅游村的问卷调查,定性和定量地探讨了旅游村各要素层的内在关系以及各因子对旅游村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96.
对科尔沁沙地、松嫩沙地及哈尔滨道路松散裸土等不同区域表土样品进行粒度分级,分别测定碳酸盐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发现大部分沙地样品和全部道路表土样品的碳酸盐含量随粒度变细而增大.松嫩沙地的部分样品和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样品碳酸盐含量随粒度变化还表现出其它复杂关系,风成砂和经历过强烈成壤作用改造的沙地样品中的碳酸盐含量与粒度的关系皆表现为随粒度变细而减小;大部分沙地样品和道路表土样品不同粒级组分的碳酸盐δ13C组成表现出随粒度变细而趋于偏正的特征,但变化范围较小.松嫩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碳酸盐含量的地区差异性极不明显,且各粒级组分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幅度大大超过了其碳酸盐区域差异值,故不能作为区分松嫩沙地和科尔沁沙地风尘源区的示踪指标;而科尔沁沙地和松嫩沙地碳酸盐δ13C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粒级组分碳酸盐δ13C值差别较小,是一个比碳酸盐含量更好的风尘源区示踪指标.  相似文献   
997.
变分方法反演双多普勒雷达低层二维风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用变分方法和正则化方法相结合反演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低层二维风场的方法,即在目标泛函中加入正则化项(先验信息项)且合理选择正则化参数。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正则化项的引入能有效滤除反演风场中因奇点和观测资料引起的误差,提高反演精度,得到最优的全局反演风场。  相似文献   
998.
季节性施工会受到外部气象条件的影响.在分析建筑施工受气象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对建筑工程施工时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程度做出预先评价,从而合理安排季节性施工.  相似文献   
999.
多普勒雷达资料在冷涡强对流天气中的同化应用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力强  杨森  肖庆农 《气象》2009,35(12):12-20
应用WRF模式的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对沈阳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东北冷涡暴雨个例中的同化应用进行了试验.研制了多普勒雷达资料质量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径向风和反射率因子的直接同化,不但可以反演中尺度三维气象要素场,而且可以为模式提供初始场.以天气尺度资料为背景场同化多普勒雷达资料,WRF-3DVAR可以较好地反演冷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三维结构,反演的地面强对流辐散气流及在对流层中层涡旋都符合中尺度系统概念模型,通过与实际地面探测资料进行了对比,风场环流基本接近,同化了雷达资料的气象要素场可为预报业务提供较好的包含中小尺度系统的实时三维分析场.通过冷涡个例同化试验,应用WRF-3DVAR同化雷达资料后,中尺度模式对对流降水的预报总体有正的影响,对强对流中的一些中小尺度雨团的预报也略有改善.  相似文献   
1000.
介绍了一种适合格点模式的三维变分同化方案,并应用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9层大气环流格点模式(IAP9L2°×2.5°-AGCM)中。同化方案考虑质量场和风场的动力约束关系,并通过变量变换将模式变量转化为互不相关的控制变量:流函数、非平衡速度势、非平衡位势和比湿;同时采用共轭梯度法求解代价函数避免了直接计算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逆的困难。通过理想试验、模式连续同化积分试验以及对东亚地区特殊寒潮天气的同化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正确反应多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长时间运行稳定,更重要的是同化不仅可以明显改善直接参与同化的物理量,而且经过模式的动力调整也改善了未参与同化的物理量(如海平面气压、近地面气温、降水等),这为大气的持续性信息存储于陆面物理量提供了可能,从而可为IAP9L2°×2.5°-AGCM提供陆—气相协调的初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