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34篇
  免费   6037篇
  国内免费   6894篇
测绘学   3879篇
大气科学   1817篇
地球物理   4597篇
地质学   23438篇
海洋学   2510篇
天文学   157篇
综合类   2305篇
自然地理   1762篇
  2024年   283篇
  2023年   1108篇
  2022年   1384篇
  2021年   1395篇
  2020年   1084篇
  2019年   1501篇
  2018年   1111篇
  2017年   1085篇
  2016年   1100篇
  2015年   1170篇
  2014年   1799篇
  2013年   1522篇
  2012年   1703篇
  2011年   1745篇
  2010年   1550篇
  2009年   1537篇
  2008年   1585篇
  2007年   1338篇
  2006年   1342篇
  2005年   1244篇
  2004年   1218篇
  2003年   1103篇
  2002年   1093篇
  2001年   1097篇
  2000年   959篇
  1999年   969篇
  1998年   938篇
  1997年   938篇
  1996年   847篇
  1995年   775篇
  1994年   682篇
  1993年   636篇
  1992年   655篇
  1991年   539篇
  1990年   509篇
  1989年   339篇
  1988年   136篇
  1987年   105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6篇
  1964年   6篇
  1954年   14篇
  194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分析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复杂构造带内基于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解析,搭建了中、东段的构造轮廓和构造组合样式,认为东段阜康断裂带主要表现为至地表的推覆逆掩。由于位移量大部分转移至地表,阜康断裂带的前陆部分无喜山期构造带;西段造山带内的挤压往前陆方向传递过程中以前列式不断释放其位移量,造成在纵向上呈现三排主要的断层相关褶皱带。根据正演平衡地质剖面制作技术对山前复杂构造区地震剖面反射波的构造识别进行了模拟与探讨。  相似文献   
42.
1989年2月25日夜晚,一场自然灾害在人们毫无知觉中发生了。  相似文献   
43.
44.
海量多波段星表数据的交叉证认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多天文学家需要星表来选源、证认和研究。目前国外有一些大的数据中心提供了星表查询、多源查询(即小样本交叉证认)、可视化等功能。但是随着大数据量及全波段天文时代的到来,这些服务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天文学家的需求。在详细分析了国外数据中心的服务后,提出了新的问题,并给出一套解决方案。着重讨论了任意两个星表的交叉证认和大数据量星表的交叉证认的实现,以及交叉证认结果的分类和参数的自由选择等方面的课题。  相似文献   
45.
46.
马国锋 《福建地质》1991,10(4):281-296
长乐-南澳左行韧性剪切带位于东南沿海,是酉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带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基于野外观察及室内分析,并借助透射电镜对变形石英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利用变形石英显微构造参数估算剪切带中的应力差值,由此探讨了形成构造岩的机制。  相似文献   
47.
根据对元岭金矿三条蚀变破碎带一般地质特征、微量元素特征的对比研究,并借鉴邻近矿区蚀变破碎带的矿化特征,本文阐明了元岭蚀变破碎带矿化的有利构造部位,总结了蚀变破碎带特征与矿化强度之间的关系,指出蚀变破碎带的矿化蚀变元素为中低温组合,矿化蚀变愈强则参与元素的种类愈多、数量愈大。围岩性质对矿化蚀变有一定影响,围岩中的易迁移亲铜元素和亲硫铁族无素对矿化有利。据此,为进一步成矿预测、评价蚀变破碎带的含矿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8.
49.
50.
本文根据扫描电镜对从漓江河谷钻孔中的泥砾层取得的481粒石英砂表面形态特证研究结果:石英砂多数颗粒保持棱角状外形并遭受不同程度的磨蚀,具阶状贝壳断口,平直或弧形刮削面和多向擦痕,沿解理面破碎呈“V”字形沟和撞击碟形坑,以及微溶蚀孔、隙、蜂窝状溶孔群和SiO_2再沉积等表面形态结构特征。认为它是在第四纪古地理湿热气候条件下泥石流沉积的产物,物源可能来自境内或周边的泥盆系砂岩和境外的花岗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