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155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30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97篇
自然地理   42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中国勘察设计》2010,(2):18-19
<正>(2009年10月22日)同志们:我完全同意仇保兴副部长所做的《推进供热计量改革,促进建筑节能工作》工作报告。唐山市、承德市、天津市、兰州市榆中县的典型发言很好,很有学习借鉴的意义。下面我再强调三点:  相似文献   
62.
<正>5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代表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2010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主持签订仪式,副部长  相似文献   
63.
一是动态巡查常态化。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网络,扎实推行局领导包乡镇、基层所人员包片执法监察责任制。纵向分段、横向切块,合理划分巡查区域;三级联动、逐级分解,巡查责任落实到人。制订出台土地巡查“零报告”和重大土地违法案件快捷报告等制度,提高土地执法巡查的时效性,将违法用地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城乡结合部、国省道两侧等重点区域加大巡查力度。2009年以来,通过动态巡查发现各类土地违法案件24件,  相似文献   
64.
朱方林  刘鑫 《山东地质》2010,(12):14-14
随着大汶口镇等6个乡镇2006-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标志着泰安市岱岳区区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完成。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各级各有关部门着眼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立足重点产业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预留了用地空间。  相似文献   
65.
城乡过渡带30~150 m尺度的空间,属变化明显的都市基层空间系统。为描述这一地带的空间演变规律,本文以郑州、杭州、北京的建设用地为例展开了多重分形分析。本文依托广义、典型f(a)-a(q)曲线所划分的3个空间演变子系统,以城乡过渡带院落组级—居委会级空间为研究尺度区间,对之进行了空间多重分形特征的量化分析。分析显示,城乡过渡带的空间演变属宏、中观空间影响下的适应性变化,市场驱动色彩显著。总体上,城乡过渡带基层空间的演变较为复杂,并常会在一定尺度内形成典型、广义的空间多重分形特征,及其相应的斑块密度(q值)分布区。且受多种发展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多种空间子系统的演变强度常会不同,其在各尺度上的空间复合也会呈动态变化,进而城乡过渡带空间演变的“情景性”较强。但都市城乡过渡带的基层空间却不存在依中小城市→传统性特大城市→现代化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必然演替过程,其变化更多应与各都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城乡融合的具体情景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满足全局性、局域性指标的情况,把多重分形的典型特征分布区拓展到了更广域的特征过渡区及退化区,进而增强了对现实地理空间真实发展状态的非线性描述。  相似文献   
66.
戈大专 《地理学报》2023,(8):1849-1868
解构新时代乡村空间特征是构建乡村空间治理体系的前提条件,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及其治理路径将有效支撑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基于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和流动性思维范式,解构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总结其治理困境,建构基于地理学分析范式的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框架,探索可行的治理路径,进而构建了“特征识别—困境解析—治理框架—治理路径”的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系统研究方案。研究发现:(1)基于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和流动性分析范式解析多尺度乡村空间运转逻辑,需要破解尺度综合、尺度分异和尺度流动对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的作用机制,突出乡村空间综合性特征、强化乡村空间异质性特征、融合乡村空间流动性特征;(2)城乡空间综合统筹不足和空间流动网络不畅通,叠加乡村空间异质性价值不显化是乡村空间治理亟待破解的困境;(3)“空间综合治理—空间分区治理—空间流动治理”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框架,有效破解城乡空间难综合、区域空间难协调、空间网络不畅通等问题;(4)统筹城乡空间的综合性治理、创新用途管制的区域性治理、均衡发展权配置的流动性治理是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的可行路径。厘清新时代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并建构科学的治理体系为推进城乡融合发...  相似文献   
67.
流域空间是承载生活、生产、生态和文化等的容器,是联系不同时间、空间和要素的纽带,也是当前人地关系最紧张的区域之一。在重大国家战略持续关注流域环境全面保护和城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本次笔谈从地理学、城乡规划、考古学、风景园林等多领域视角,聚焦流域聚落空间的人地关系演化,以及流域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这需要通过增进对不同流域文明演进轨迹与跨流域文明互动交流的理解,将流域范围内的建筑、地段、城镇、区域与自然环境视为相互影响与依存的“生命共同体”,结合水域、土地、景观、遗产等要素,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对流域城乡空间研究与规划的讨论。在流域城乡的“过去-当下-未来”“表征-机制-策略”之间搭建起桥梁,并从系统视角、人地适应和综合方法等方面探讨发展策略,顺应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需求。  相似文献   
68.
基于综合评价法、变异系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等方法,从要素层面开展1995—2020年浙江山区26县城乡融合水平评价及差异化路径研究。研究表明:(1)山区26县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稳定增长,且呈组团状分布格局。(2)山区26县各要素间协调互动作用逐步增强,耦合协调度以2008年和2018年两个时间点为分水岭,实现由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再到初级协调的阶段式跨越;创新型要素内部、创新型要素与其他要素尚未形成良好的互馈效应。(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技术要素辐射范围和深度不够、对区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带动作用不足是制约山区26县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未来,可从强化要素流动与组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城乡融合发展障碍因素、加强区域密联4个方面探索县域城乡融合差异化路径,以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9.
王钊  李涛  黄文杰 《地理科学》2023,43(1):82-91
地理学视角的物流网络研究已成为物流科学领域的热点方向。从地理学的空间视角出发,在明确城乡物流网络理论来源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城乡物流网络的内涵、构成及研究框架进行梳理。基于研究,首先给出了城乡物流网络的定义,认为城乡物流网络的本质是旧的城市物流网络和乡村物流网络在空间上的延伸、衔接和提效。其次,从空间视角将城乡物流网络分解为节点、连线和域面3要素,指出网络各要素均出现了功能强化和更新,如节点的管理、衔接和经济社会功能强化;连线的联结功能和平衡功能出现,域面的协同组织、动态调整功能突出。最后,遵循地理学“格局-过程-机理-决策”的科学逻辑,提出“数据采集与融合、要素映射与解析、时空比较与分析、机理探究与优化”4个模块的城乡物流网络分析框架,为深刻揭示城乡物流网络结构及其演化机理提供基础。进一步指出未来应探讨城乡物流节点、连线、域面及网络的地区类型、区域适宜性及要素间相互作用机制,提炼适应不同区域、能有效提升要素流通效应的多尺度空间组织模式,加强对城乡要素流通系统的科学认知,科学支撑城乡地域融合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70.
城乡要素高速交互流动已成为影响现代乡村文化发展的新时空现象。立足重新认知并诠释多要素交互作用下中国乡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聚焦城郊融合型村庄的公共文化空间多元形式与载体功能,以河南省舞阳县柴庄村为例,结合遥感影像与调查访谈结果,深度剖析其公共文化空间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柴庄村的公共文化空间经历了“村民自组织→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结构演变过程和“传统时期的供不适需→转型时期的以供适需→新时期的供需契合”的模式演变过程。(2)柴庄村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类型偏好与占比、村民的公共文化活动时间分配在城乡要素的交互作用下均发生了改变。(3)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演变是村民文化需求等内在需求力和政策、市场等外在供给力以及生活结构改变等潜在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宏观背景探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演变及其机制既能拓展乡村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也能更好地发挥地理学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