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37篇
  免费   1965篇
  国内免费   2344篇
测绘学   336篇
大气科学   352篇
地球物理   797篇
地质学   12019篇
海洋学   642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960篇
自然地理   913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94篇
  2022年   486篇
  2021年   437篇
  2020年   299篇
  2019年   413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288篇
  2016年   291篇
  2015年   421篇
  2014年   677篇
  2013年   507篇
  2012年   679篇
  2011年   632篇
  2010年   629篇
  2009年   618篇
  2008年   560篇
  2007年   622篇
  2006年   584篇
  2005年   531篇
  2004年   481篇
  2003年   520篇
  2002年   569篇
  2001年   563篇
  2000年   403篇
  1999年   392篇
  1998年   420篇
  1997年   403篇
  1996年   412篇
  1995年   412篇
  1994年   319篇
  1993年   321篇
  1992年   374篇
  1991年   352篇
  1990年   261篇
  1989年   240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5篇
  1948年   3篇
  1946年   6篇
  194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姚清林  马宗晋 《地震》1995,(2):117-124
为了探讨小区域内地震活动的时间规律。本文在中国大陆选择了11个地点分析其从远古至公元1990年间的破坏性地震(M≥4 3/4)的活动性。因而发现小区的地震活动规律主要表现于以大震为代表的地震活动分期上,破坏性地震的频率、集中程度与阶段性变化上,以及与所在地震区地震活动期的关系上,不同小区的地震活动特征有共性,有类型区别,更有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92.
张文阁  迟恭财等 《地震》1995,(2):157-160
兴1井是辽宁省内最早建成的静水位观测井,已有近20年的观测历史。系统分析预测以来的资料,发现该井水位有很强的映震能力并有一定的映震规律,可进行单井水位异常预报地震震级与发震时间的科学试验。  相似文献   
993.
新疆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王道 《内陆地震》1995,9(2):137-149
系统地介绍了新疆天山重点震监视区下流体观测网,及其地质构造环境和地下水的成因类型,总结了20年来地下流体地震前兆探索与地震前兆探索与地震预报研究的基本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994.
首都圈地区重力场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昌才  Kuo.  JT 《地震学报》1995,17(3):347-352
首都圈地区的高精度重力测量工作已开展多年.本文叙述该地区近8年(1981-1988年)来的重力场主要变化特征.南部及东南部有较大的重力变化,其最大量级可达10-6 ms-2;北部地区相对较稳定,如承德,以及测网西侧的太行山区边缘完县.重力变化显著的地区是天津、霸县、任丘等地,且和垂直形变相吻合.重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抽取地下水和石油所致.   相似文献   
995.
在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地震之前数个月,地下水中的氡浓度增加了。从1994年10月下旬观测开始,到1994年12月底,氡浓度增加了约4倍。在1月8日,即神户地震前9天,氡浓度开始降低产达到比观测开始时高10倍多的一个峰值。这些氡值变化可能是这次灾难性地震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996.
沂沐裂谷是中国东部呈扇形展布的大陆裂谷系,从晚侏罗至白垩世裂谷岩浆活动强烈,发育了一套碱性、钙碱性火山建造,尤以中生代钙碱性火山活动具有特色,并常常形成许多巨大的古火山机体,本文通过对产于古火山机体中两个含金斑岩铜岩床研究,初步得出其主要成矿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997.
文章指出不考虑地域、条件,一律采用《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的不合理性。提出了用负荷控制来代替目前采用的污染质排放的浓度控制、总量控制,并从石家庄市地下水污染现状出发,建立了以该市地下环境系统最大限度容纳污染质为目标的线性最优化模型;得出该市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排放浓度;求得了污水允许渗入量区间和地下水开采模数区间。  相似文献   
998.
1982年4月12日至16日国家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学会在南京召开了“全国地下水干扰因素研究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震部门、有关协作单位及有关期刊编辑部等31个单位的9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共收到论文报告61篇,其中有关地下水位专业的26篇,有关水化学专业的25篇  相似文献   
999.
Samples of Continetal shelf sediments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have been studied in an attempt to eluciate the relationship of metallie element enrichment with organoclay complexes. Investigations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modes of existence of such elements as Cu, Pb, Zn, Ni, Fe, Mn, etc. in the sediments demonstrate that there exist remarkable positive eorrelations between tha distribution of all elements except for Mn,and the content of clay minerals and organic matter and its typ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moval of combined organic matter will lead to a rapid decrease in the content of these elements (up to mote than 50%). Organoelay chemistry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enrichment of metallic elements in the sediments may involve the following processes: (1) the formation of organic metallic complexes by the ineraction between organic matter and metallic ions in the water body; (2) the production of organoclay complexes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rganic metallic complexes and clay minerals in the same medium, (3) the deposition of the organoelay complexes due to the variation of water medium conditions during their migration, thus enabling the sediments to be enriched in some metallic elements. From the above, it can be seen that organoclay complexes may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f existense of metallic elements concentrated in the sediments, and also of significance in eluciating the mechanism of fineralization of metallic elements.  相似文献   
1000.
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模型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本文建立三维流支--一维非线性固结地面沉降模型,在混合井流,降雨滞后补给,初始水头形成,人为边界刻画,水流-固结耦合及软土层固结滞后于地下水开采层水头变化等方面有所改进,所建模型用于苏州市,模拟出若干地面沉降重要特征,地面沉降中心偏离地下水漏斗中心,地面沉降动态滞后于地下水的水头动态,软土层渗透系数随固结过程的变化及头在软土层中的传递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