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3篇
  免费   815篇
  国内免费   1626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68篇
地质学   4179篇
海洋学   157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64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大陆裂陷作用及盆地发育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重要的大陆动力学过程,大陆裂陷作用的研究进展迅速,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系统理论。大陆裂陷作用模式包括:(1)宽裂陷作用;(2)窄裂陷作用;(3)变质核杂岩。在运动学体制上又可概括为纯剪切变形、简单剪切变形和双层混合式剪切变形。陆内裂陷盆地系统的发育与大陆岩石圈的拉伸率有密切关系。高度拉伸区发育上拆离盆地,而低拉伸率区形成一般裂陷盆地。这两种类型的盆地构成了大陆裂陷盆地系统的两种端元。  相似文献   
102.
造山带弧形构造——西昆仑—帕米尔弧及其预测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国胜 Caner.  J 《地质科学》1996,31(4):313-326
对比利牛斯等造山带典型弧形构造的分析表明,弧形构造是造山带尤其是板内碰撞造山带的普遍特征,可分为挤压逆冲-推覆主动型构造和推覆-滑覆被动型弧形构造。西昆仑—帕米尔是与比利牛斯Basque弧在空间形态、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等方面一致的挤压逆冲-推覆主动型弧形构造,推测该弧中部存在一巨大的底部低角度逆掩断层并由根部带向北延伸达100多公里,康西瓦断裂(基底缝合带)可能是主根部逆冲断层带。  相似文献   
103.
该文在概述造山带研究的近期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早元古代造山带中的矿产.  相似文献   
104.
八十年代以来.造山带研究领域内不断发现新的构造类型,造山带的成因机制复杂多样.很难用一种模式、一种机制予以阐明。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在时间上、空间上具有动态性质,随着造山过程的进行而不断演化.当前正处于新一代地质理论诞生的前夜.我国地质工作者应立足于中国独特的地质构造,从系统的角度、演化的角度,以多学科联合的方式,探索并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理论.  相似文献   
105.
北秦岭古聚会带壳幔再循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以同构造期代表古洋壳残片的蛇绿岩及产于古岛弧的玄武岩为基础,通过Nd,Pb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示踪及岩浆源区分析,揭示出北秦岭元古宙上地幔以强亏损(εNd(t)+6.3~+7.3)和高的Yb/Hf,Nb/La和Th/La比值为特征,北秦岭地壳和上地幔明显具有Pb同位素比值高的特征.北秦岭丹凤群岛弧火山岩、二郎坪群弧后玄武岩以及松树沟蛇绿岩中变拉斑玄武岩εNd(t)、放射成因Pb同位素、Y/Tb和Ti-MgO研究表明,本区玄武岩存在两类性质不同的岩浆源.一类与亏损的北秦岭岩石圈上地幔源区有关;另一类与携带海洋沉积物的洋壳板块俯冲参与有关.由此,论证了北秦岭古聚会带壳幔之间物质再循环  相似文献   
106.
东秦岭造山带两类元古宙地壳基底及其地壳增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继锋  张本仁 《地球科学》1996,21(5):470-480
通过研究南秦岭地区陡岭群、武当群和北秦岭地区秦岭群的变质基性岩等的铅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揭示出东秦岭造山带分布有两种性质及不同归属的元古宙地壳,指出中、古元古代时可能一个统一的地壳基底;南秦岭的中、古元古代地壳是在扬子陆地基底上通过岛弧的侧向加积形成和,北秦岭元古宙地壳则可能垂向增生于一个富入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组成的、具古洋壳幔性质的微地块之上,研究还表明陡岭群不是北秦岭地区的秦岭群,而应属于南秦  相似文献   
107.
初论陆内造山带的造山模式──以四川龙门山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四川龙门山造山带是陆内造山带的一个典型实例。陆内造山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历史。前寒武纪时期的环境是属于古板块俯冲、碰撞的历史。具活动性大陆边缘性质,岩浆变质作用强烈,构造混杂明显。古生代以来转入地台环境,形成台相沉积。中生代早期转入陆内造山阶段。由早期的褶皱造山进而转化为推覆造山。两类不同性质的造山运动伴随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前陆沉积盆地的形成和两类不同性质的沉积体系的形成。最终的区域构造特征不同程度地保留了陆内造山各阶段的地质记录,而以最后一次的推覆造山作用的影响最深刻。陆内造山的动力机制是与区域性的板块构造活动的大环境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8.
秦岭造山带新生代构造隆升与区域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据沉积,构造、地貌并结合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秦岭造山带新生代构造隆升是在中生代白垩纪晚期构造隆升基础上,于晚第三纪中新世迅速隆升,而早更新世早期则是新构造活动最强烈时期。秦岭造山带的新生代构造隆升的方式主要有地垒式、掀斜式、振荡式和翘板式4种。诱发这一地区新构造抬升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学机制是华北地块自北而南,扬子地块自南而北相向向秦岭造山带之下陆内俯冲和秦岭地块深部软流圈抬升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09.
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白银地区的构造单元划分及韧性变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的白银地区可划分出四个构造单元(B1、B2、B3和B4):B1属于中宫变质地块,B2为古祁洋在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B3属于加里东期的古火山岛弧B4为弧后残余海盆。本区存在两期韧性变形,和线期韧性变形以形成近垂直于造山带的NE-SW向拉伸线理为特征,剪切标志显示其主要为一系列从N-S的逆冲叠覆构造2,与古祁连洋向北的俯冲作用有关,第二期韧性变形形成四条韧性平移剪切带(SZ1、S  相似文献   
110.
大陆层控构造论盆-山系与造山带成因及演化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构造以受中地壳塑性层控制的盆-山系和冲叠造山带厚皮构造为主要构造类型,而与中生代以来才出现的受软流层控制的大洋岩石圈板块构造截然不同。由上地壳正断层上盘断陷盆地和下盘断隆山所组成的盆-山系,与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派生不同性质水平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有关。当地球自转速度突然变化时,将派生强烈的侧压力,使升降幅度较大、具有侧向应变空间的断陷盆地与断隆山之间的上地壳发生冲叠运动,盆-山系由此演变成冲叠造山带。后者对前者存在着严格的继承关系,服从于“升降-冲叠律”。中生代以来的盆-山系和冲叠造山带有的是板块活动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