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32篇
地质学   223篇
海洋学   49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研究日喀则市活动断裂深浅部构造关系及深部孕震机制,跨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日喀则段部署了48个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点,剖面长度为108 km。在二维反演的基础上对壳幔200 km深度范围内的电性结构进行了探测研究。剖面自南向北依次经过喜马拉雅地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拉萨—冈底斯地块。喜马拉雅地块地壳表现为高阻特性,其北侧的仲巴—郎杰学陆缘移置混杂地体发育了深达上地幔盖层的巨厚的北倾低阻体;雅鲁藏布江主缝合带表现为喇叭状低阻通道,宽约10 km,存在深浅部两处低阻体,浅部南倾深部北倾,低阻通道南部发育近似直立或南倾的高阻日喀则蛇绿岩,北部发育近直立的高阻冈底斯花岗岩体,整体表现为两个高阻异常体中间夹一个连通壳幔的带状低阻通道;拉萨—冈底斯地块以高阻为主,中下地壳普遍发育低阻体。缝合带附近因板块俯冲作用导致壳幔局部增厚或减薄,表现为电性的梯度变化,表现为低阻特性的部分则是壳幔物质的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82.
郯庐断裂带中段的沂沭断裂带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其结构复杂,是地震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区域。山东安丘和莒县电磁台都具有综合地电场和地磁场观测,两台分别位于沂沭断裂带内的安丘-莒县断裂和昌邑-大店断裂上。山东无棣电磁台位于郯庐断裂带西侧,属冀东-渤海断块,距安丘台230km,但此前未曾对该台站的地壳深部电性结构进行过探测研究。文中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方法(MT)对这3个电磁台站及其附近区域的探测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台站的地壳电性结构有明显的差别,分别与台站区域地质构造及其地震活动性存在对应关系。在每个台站及其附近的4个测点分别得到优良的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等数据,经过一维和二维反演,获得了3个台站的地壳深部电性结构,并可与直流对称四级电阻率测深法得到的近地表的电性结构进行对比。无棣台及其附近具有稳定地块的成层性地壳深部结构,而安丘和莒县电磁台分别具有复杂的地壳电性结构,呈现出活动地块边界带的结构特点。安丘台和莒县台附近区域可分别以安丘-莒县断裂和昌邑-大店断裂为界,将地壳电性结构分成2部分,在断裂西侧即郯庐断裂带内部的中下地壳低阻层更发育,昌邑-大店断裂西侧的低阻体可能含丰富的流体,在区域的地震孕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3.
凡纳滨对虾亲虾常用天然饵料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比较了凡纳滨对虾亲虾培育中 4 种常用天然饵料———长吻沙蚕 Glycera chirori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去壳)和杜氏枪乌贼Lol igo duvancelii 的营养成分及组成。结果表明,杜氏枪乌贼的蛋白质(78. 41%)和胆固醇(16.1 mg·g-1 )含量最高;双齿围沙蚕的 EPA 和 DHA 含量最高(分别为 14. 15%和12.97%),∑n 3/∑n 6值为5. 79;长吻沙蚕的 EPA和 DHA含量略低(分别为 12. 36%和11.54%),但其∑n 3/∑n 6值最高,为 7.06;长吻沙蚕的α 生育酚含量最高,为 47.72mg·kg-1,以下依次为双齿围沙蚕(43.02mg·kg-1 )、近江牡蛎(42.31mg·kg-1 )、杜氏枪乌贼(38.93mg·kg-1)。双齿围沙蚕具有最高的抗坏血酸含量,为 110.12mg·kg-1,以下依次为长吻沙蚕(100.06mg·kg-1)、杜氏枪乌贼(91.41mg·kg-1 )、近江牡蛎(33.75mg·kg-1 )。通过比较这些天然饵料的营养组成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认为杜氏枪乌贼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胆固醇含量及理想的氨基酸组成,是凡纳滨对虾亲虾的优质蛋白质和胆固醇来源;而长吻沙蚕和双齿围沙蚕具有高含量的EPA和DHA,以及更高的∑n 3/∑n 6值,是凡纳滨对虾亲虾的最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来源。此外,2 种沙蚕的α 生育酚和抗坏血酸含量较高,对凡纳滨对虾  相似文献   
84.
归纳总结了岩矿石电性参数实验过程中激励场源性质与实验装置类型,提出基于伪随机逆重复m序列信号为激励场源的实验方案,进而设计了新的观测装置.发送机产生的伪随机信号序列采用恒流源形式输出,频带宽度为1.0×10-3~1.0×104 Hz;接收机采用FGPA+ARM架构进行数据记录,在对比变频法、2n 伪随机序列与逆重复m序...  相似文献   
85.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段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大别造山带、长江中下游凹陷、江南隆起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结合部位,通过在研究区内布设两条首尾相接共计150km长的大地电磁剖面,获得了50km以浅岩石圈尺度的电性分布.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段地下电性结构显示出在地下10km和30km处分别存在明显的圈层结构,以此认为现今横向稳定的"电莫霍"反映了研究区经历燕山期陆内构造-岩浆活动后已基本上完成壳幔重新平衡;而分隔大地构造单元的郯庐断裂带、长江断裂带以及江南断裂带在电性上具有特征的梯度显现,在印支造山期后的引张背景下,断裂带成为强伸展活动带与控制了燕山期大范围的陆内岩浆活动;高导地幔的局域性存在以及从北向南地幔导电性的变化反映了在经受深部动力学过程中处于不同大地构造部位的地幔所遭受的不同类型的改造以及地幔深部的构造极性.  相似文献   
86.
九瑞矿集区三维电性结构研究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九瑞矿集区作为全国重点整装勘查区之一,深部找矿工作一直是研究重点和热点.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区域地质资料、对典型地层和岩石标本进行电阻率参数测试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研究区面积性AMT数据进行三维电性结构研究.为获得AMT最佳反演参数,选择一条典型AMT剖面开展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反演,进而总结出利用TM极化模式数据、拉格朗日乘子等于3的二维反演方案.综合利用地质、钻探和电性特征对全区23条AMT剖面进行二维约束反演,并将所有测线的电阻率反演结果三维网格化,得到了研究区的三维电性结构.最后,我们通过对三维电性结构的综合分析,确定研究区地下地层、岩体展布、断裂构造分布特征以及基底起伏情况.与已知矿床对比,我们发现浅部北西断裂与北东向区域性深部断裂交汇处、基底隆起凹槽边缘以及岩体边缘为成矿有利区.  相似文献   
87.
宁芜火山岩盆地及邻区上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宁芜矿集区上地壳电性结构,研究"玢岩铁矿"成矿规律与深部地球物理、地质结构的对应关系,为探索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提供物性参数,我们完成了6条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分析各剖面电性成像结果,讨论了"长江断裂带"与矿集区成矿的关系,并且认为围岩、岩浆及其上侵通道是区内矿床的控矿因素.此外,结合姑山铁矿床的位置以及铁矿床成矿规律判断宁芜火山岩盆地南部低阻条带为矿集区姑山火山-岩浆旋回的岩浆(导矿)通道,而盆地东部邻区的倾斜"叠瓦状"电性特征说明该区在经历了印支期褶皱构造运动后发育了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88.
岩石电学性质实验研究方向展望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岩心电性实验的内涵,介绍了油藏条件下岩石电学性质的研究现状以及对岩心电性实验方法的冲击.结合目前对不同地层特性岩石的电学性质的认识,就复杂储层评价的岩心电性实验方法、岩心电性实验技术装备、岩心电性实验技术规范化、岩心数值实验方法等方面对岩心电性实验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认为:①岩心电性实验方法应立足于储层岩石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等地层特性;②系统地模拟和控制储层的温度、压力、润湿性条件、毛管与电性平衡等油藏条件,并使各种相关技术规范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③岩心数值实验方法可能作为实验室岩心电性实验的辅助手段之一在储层含油性评价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9.
西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测西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地壳浅部和深部构造沿东西和南北方向的变化特征,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布设了三条南北向剖面(错那—墨竹工卡、亚东—雪古拉、吉隆—措勤),采用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方法进行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探测研究,发现该区主要电性结构特征为:1.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表层发育大规模的高阻体,岩体延伸最深达30km以上,是冈底斯花岗岩体的反映. 2.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南部有小规模的良导体,在其下方和北侧发育有大规模良导体. 3. 沿剖面从南往北壳内普遍发育良导体,各良导体主体间是不连续的,规模逐渐增大,总体北倾,在缝合带附近产状较陡. 4.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良导体由西往东规模逐渐增大,导电性逐渐变好,相对雅鲁藏布江在剖面上的位置逐渐南移. 这些重要的电性特征可能是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所形成的,深部大规模的良导体特征沿东西向的差异可能是板块碰撞引起物质沿东西向运移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0.
传统观点认为,碳酸盐岩中的缝合线是在岩石负载或构造应力作用下压溶形成的,是一种化学压实作用的产物。对缝合线进行综合研究,发现其具有“四性特征”,即完整性、亲烃性、排孔性及胀裂汇聚性。综合以上“四性”认为,缝合线主要是岩石在负重或构造应力作用下烃类(或泥质)使岩石发生胀裂形成的一种锯齿状裂缝,是烃类(或泥质)开辟的排烃通道,压溶作用对缝合线的贡献还有待研究。与碳酸盐岩相比,泥岩不发育缝合线,主要在于泥岩优势孔隙半径较大,烃类可以通过微孔以渗透方式向外排放,不需要形成缝合线。通过缝合线形成机理探讨,查明了碳酸盐岩与泥岩排烃方式的区别,进而对碳酸盐岩与泥岩封盖性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