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3篇
  免费   1483篇
  国内免费   1453篇
测绘学   317篇
大气科学   243篇
地球物理   1988篇
地质学   3731篇
海洋学   452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317篇
自然地理   56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214篇
  2016年   267篇
  2015年   322篇
  2014年   366篇
  2013年   310篇
  2012年   341篇
  2011年   373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330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388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323篇
  2003年   263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180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1.
不同软基处理方法适用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软土地基处理的各种方法。通过对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软基处理的工程实例处理效果的定量对比,发现不同软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性差异很大,多数工程中仅用一种方法很难达到设计要求,而两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则可望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2.
以我国第一座桶形基础采油平台工程实例为原型,采用三维有限元计算方法对桶形基础稳定性分析。平台在波浪、风等荷载作用下,其稳定性不仅与平台的整体结构有关,而且与桶形基础及其周围土体相互作用相关。在计算中,利用薄层摩擦单元模拟土与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桶形基础采油平台在设计条件下运行是较为稳定的。  相似文献   
33.
深水钻井中浅水流灾害问题及其地球物理识别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深水钻井中,浅水流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中国正在进行深水油气勘探,十分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地质灾害研究。介绍了浅水流的形成机制及地球物理特性。目前用于识别和预测浅水流的手段有测井和反射地震两大类方法。主要介绍了几种用于参数提取的地震反演方法,如传统Dix反演、叠后振幅反演、层析反演、叠前振幅反演等。  相似文献   
34.
宋子东 《海岸工程》2005,24(1):59-62
分析了新建水坝及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坝下游水流及泥沙的影响,用一个简易河床模型来说明新建大坝后下游河床的演变规律,通过坝下游河床一般演变分析来阐述局部冲刷对已建水工建筑物基础的影响及对已建水工建筑基础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35.
文中介绍了软基快速建造码头的方法与技术。在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系数小、埋藏深厚、承载力与抗剪强度低、灵敏度高的软弱地基上,采用软基快速筑堤方法和鲎式硬壳堤坝技术,22 d时间完成码头建造,投入使用1 a多时间,一直未出现裂缝等问题。  相似文献   
36.
The variation of the backscatter strength with the angle of incidence is an intrinsic property of the seafloor, which can be used in methods for acoustic seafloor characterization. Although multibeam sonars acquire backscatter over a wide range of incidence angles, the angular information is normally neglected during standard backscatter processing and mosaicking. An approach called Angular Range Analysis has been developed to preserve the backscatter angular information, and use it for remote estimation of seafloor properties. Angular Range Analysis starts with the beam-by-beam time-series of acoustic backscatter provided by the multibeam sonar and then corrects the backscatter for seafloor slope, beam pattern, time varying and angle varying gains, and area of insonification. Subsequently a series of parameters are calculated from the stacking of consecutive time series over a spatial scale that approximates half of the swath width. Based on these calculated parameters and the inversion of an acoustic backscatter model, we estimate the acoustic impedance and the roughness of the insonified area on the seafloor. In the process of this inversion, the behavior of the model parameters is constrained by established inter-property relationships. The approach has been tested using a 300 kHz Simrad EM3000 multibeam sonar in Little Bay, NH. Impedance estimates are compared to in situ measurements of sound speed. The comparison shows a very good correlation, indicating the potential of this approach for robust seafloor characterization.  相似文献   
37.
复合加载模式作用下地基承载性能数值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确定竖向荷载(V)、水平荷载(H)和力矩(M)共同作用下建筑物地基的破坏模式及在荷载空间(H,V,M)中的破坏包络面是地基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为提高Swipe试验方法计算精度,提出了改进方案,进而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复合加载模式作用下均质粘性土地基上条形基础的破坏包络面。计算表明,基于改进Swipe试验方法的数值模拟结果明显好于常规Swipe试验方法。针对海洋工程中实际复合加载模式的特点,探讨了竖向荷载分量V对地基破坏模式和H-M荷载平面上的破坏包络线的影响,结果表明竖向荷载分量显著地改变了地基的破坏模式及包络线的形状。  相似文献   
38.
Fine-grained sediments commonly occur in area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where wave and current energy are weak. Bulk density, compressional wave speed and attenuation are fundament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sediments required for predicting the response of the seabed for diverse branches of marine science. The traditional coring approach is time and labor-intensive, with large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sediment disturbance in the sampling phase. Acoustic methods offer the advantages of remote sensing, i.e., sampling the sediment structure without mechanical disturbance and a significantly larger seabed coverage rate per unit time. Two different acoustic methods are described: one using short-range single-bounce interactions with the seabed, and the second using long-range modal propagation to infer the sediment properties. The relative strengths and sensitivities of each approach are explored through simulations guided by experience with measured data.  相似文献   
39.
南海中建南盆地构造样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建南盆地是发育于南海西部陆缘我国传统疆界线附近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大部分区域位于我国传统疆界线内。在对盆地近万千米多道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对盆地的主要构造样式以及它们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油气前景良好。盆地是属于早期断陷、后期经走滑改造而成的复合型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发育不同的构造样式:早期为断陷阶段,伸展型构造样式发育;中期为断坳—压扭或走滑反转阶段,产生走滑或压扭性构造样式;晚期为区域沉降阶段,以垂向沉积为主,无明显的构造样式发育。  相似文献   
40.
以 CG2 0潜山为例 ,从建立地质模型入手 ,包括地层模型、构造模型、储集模型、储盖组合模型、速度模型等 ,认识到各套地层分布和储层物性的差异均与地震响应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利用地震波的信息 ,预测潜山储层的发育及分布情况。在对 CG2 0潜山进行精细全三维构造解释的基础上 ,探讨性地应用了测井约束反演、吸收系数、相干分析及三维模式识别等技术 ,对潜山储层进行了预测 ,从而提高了潜山勘探的效益 ,并为类似断阶型潜山带的勘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