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6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315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832篇
地球物理   306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124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Aerosol optical parameters, polarized phase function and single-scattering albdeo, have been retrieved from ground-based sun photometer measurements in Beijing 2003. The measured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varies from 0.12 to 0.77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39. The measured Ångström coefficient ranges from 0.75 to 1.47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21. The retrieved single-scattering albedo at 870 nm is within the 0.76–0.94 range and the average value is 0.85, suggests there are considerable aerosol absorptions in Beijing. The maximum value of retrieved polarized phase function at 870 nm ranges from 0.068 to 0.225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16, and it illustrates good correlations with the Ångström coefficient, i.e. the relative size of aerosol particles. Analyses of measurement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show the polarized phase function is sensitive to aerosol size distribution and complex refractive index, especially the imaginary part of the refractive index which denotes aerosol light absorbing effec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olarized phase function is an effective and unique aerosol optical parameter and is able to improve the retrieval of aerosol physica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32.
The effects of baroclinicity, imposed on the dry mixed layer by the presenceof large-scale, horizontal temperature gradien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asedon a large-eddy simulation model.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is to examinesimultaneous impacts of thermal stratification and shear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layer. For this purpose, five cases are considered – one barotropic, and four baroclinic.Based on the performed simulations, a new parametrization of the interfacial layer isproposed. The parameterization employs new interfacial scaling, which is valid at thetop of the mixed layer. In terms of new scales, dimensionless moments characterizingturbulence at the top of the shearless mixed layer are universal constants. In the shearedcase, dimensionless statistics of turbulence are shown to be functions of the interfacialRichardson number.  相似文献   
33.
近30年夏季亚欧大陆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峰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4,62(3):347-354
文中利用1970~2001年NCEP再分析500 hPa逐日高度场资料,根据阻塞高压的天气学定义,采用客观统计方法检索出近32 a亚欧中高纬度392个阻塞高压个例,对其进行了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塞高压活动频繁,10 d以下的过程占绝对多数,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45~70°N之间,纬向上可划分5个高发区,其中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东部阻高活动频次最高,同时,每个区域中又存在着相应的阻高活跃区.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高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6月份,阻塞活动多发生在乌拉尔山地区和鄂霍次克海地区,以双阻为主要形势;7月份,欧洲区和贝加尔湖地区的阻塞活动有所增多,尤其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增多明显,而乌拉尔山地区的阻塞形势明显减少,鄂霍次克海地区的阻塞活动位置向北移动,多发生在60°N以北,双阻形势逐渐减弱,贝加尔湖地区的中阻形势有所增强.8月份,阻塞形势主要存在于贝加尔湖东西两区,中阻形势占据主导地位.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塞高压活动年际变化特征也很突出,且这种年际振荡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另外,研究表明亚洲北部的阻高活动多以稳定型为主,移动型阻高个例仅占6.6%.移动型阻高以起源于乌拉尔山地区最多,移距最长,生命期最长.偶极子类阻高多集中在贝加尔湖东部与乌拉尔山地区,约占该地区总阻高频次的62.0%和49.7%,平均生命期分别达到7 d/次和9 d/次以上.  相似文献   
34.
20 0 1~ 2 0 0 3年在北京实施了大气边界层动力、热力、化学综合观测试验 (BECAPEX ,BeijingCityAtmosphericPollutionObservationFieldExperiment) ,获取了北京城市大气动力和大气化学三维结构图像。综合观测试验分析研究发现 ,城市区域呈非均匀次生尺度热岛分布 ,并伴随着城市次生尺度环流 ,影响了局地空气污染物分布特征。MODIS卫星遥感 地面观测资料经过变分分析 ,可发现北京城市空气污染与周边区域影响源有密切关系 ,并影响城市群落环境气候特征 ,导致该区域日照、雾日、低云量和能见度呈显著年代际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5.
This paper outlines an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 on recent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atmospheric contamination on the high Arctic archipelago of Svalbard (76°30′N–80°30′N). It describes the rationale and aims of the project and summarises the location, climate, geology, vegetation, and land-use of Svalbard.  相似文献   
36.
郑州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年郑州出现的7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稳定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华北低涡和NW气流形势下存在着低层升温、高层降温机制,使大气层结趋于不稳定,当测站高低空温差或温度平流差达到一定量值,且近地层存在辐合系统时,易出现强对流; SW气流或高压控制时,大气高温高湿,具有较强不稳定能量,若850 hPa或地面出现辐合系统时,易产生强对流;地面湿度连续数天加大或保持在某一值域,其上空温湿24 h变化呈上趋冷下趋暖或上趋干下趋湿并达到一定量值,预示强对流的发生;700~500 hPa湿度明显减小,24 h温度露点差加大4 ℃以上,或近地层θse≥350K,中低层Δθse≥26 K,θse小值位于700 hPa或500 hPa,其厚度≥2000 m,易出现强雷雨大风; 700 hPa以下t-td≤4.3 ℃,或连续4天850 hPa t-td≤7 ℃、700 hPa t-td≤5 ℃、500 hPa t-td≤9 ℃,PW≥12,可预示短时暴雨的出现.  相似文献   
37.
为了全面分析浙江省不同区域能见度变化基本特征及影响机理,基于杭州、宁波、温州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2013-2014年逐时能见度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3市能见度变化的基本特征。发现3市不同等级能见度出现频率基本一致,随着能见度等级的提高,出现频率逐渐降低;从能见度的日变化来看,07时(北京时)前后最低,之后缓慢上升,14-15时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全年有两个能见度较低时段,分别出现在12月-次年2月和5-6月;总体而言,宁波能见度最优,杭州和温州大体相当。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3市能见度均有显著的日周期,高频波段呈现出多个显著谱峰,低频波段存在若干显著谱峰。进一步开展机理分析,发现相对湿度和PM2.5浓度是调制大气能见度的关键因子,相对湿度增大、PM2.5浓度升高导致能见度降低。在同一相对湿度等级下,初始阶段能见度随PM2.5浓度的升高迅速降低,到达“拐点”之后降低速率趋于缓慢。在同一PM2.5浓度水平下,相对湿度越大,能见度越低,说明水汽对能见度也有重要影响。基于相对湿度和PM2.5浓度两个因子,采用非线性拟合方案构建了大气能见度定量统计模型,总体而言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最后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值得进一步发掘的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8.
利用1961-2013年中国地面台站长期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华北、江淮和华南为研究区,分析了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的形成与东亚冬季风以及大气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冬季霾日与东亚冬季风强度成显著的负相关。首先,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地面风速减小,进而导致冬季霾日增多。其中,华北7-8 m/s最大风速日数和江淮6-8 m/s最大风速日数的减少,及华南≤2 m/s最大风速日数的增多对各区冬季霾日的增多作用较大。其次,东亚冬季风减弱引起冬季气温的持续升高,易导致冬季霾日的增多,这在华北地区较之在江淮和华南更为明显。(2)由于气候变暖,冬季气温升高,使得近地面相对湿度减小。在江淮和华南地区,冬季霾日的增多与近地面相对湿度的减小显著相关,而在华北地区这种相关较弱。(3)冬季气温升高也有利于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增强,3个区域冬季霾日的增多均与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增强显著相关,特别是与对流层中低层(850-500 hPa)大气饱和度的降低显著相关。(4)冬季霾日数变化与区域水汽输送关系密切。其中,华北地区的冬季霾日数与水汽总收入成显著正相关,江淮地区与纬向水汽收入成显著正相关,与经向水汽收入成显著负相关,华南地区与经向水汽收入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9.
无锡梅雨期湿沉降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艳  刘端阳  彭华青  周彬  赵兵 《气象科学》2016,36(4):547-555
利用2008—2014年梅雨期间酸雨观测资料及2014年6月16—27日降水个例加密采样资料,结合大气污染物资料分析了近7 a无锡梅雨期酸雨特征,研究降水过程中空气污染物、p H值、电导率的变化及降水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无锡市梅雨期酸雨年平均p H值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降水过程中,颗粒物质量浓度显著降低;气体浓度变化受其自身日变化及排放源影响大于雨水的清除作用;样品的p H值、K值每个过程变化并不一致,K值变化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大致保持一致。降水、风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影响大于对气体浓度的影响。长时间连续降水时,降水对颗粒污染物的清除存在极限。小时雨量在0~0.5 mm时,降水对颗粒物浓度做负清除,其值反而略有增加;小时雨量在0.6~5.0 mm时,降水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做正清除;小时雨量达到5.1 mm及以上时,对PM_(2.5)和PM_(2.5-10)做正清除,对PM_(10)做负清除。降水对SO_2有稀释清除作用;对NO_2的稀释作用取决于其开始浓度值;对CO、O_3的清除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40.
GRAPES(Globe and 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变分系统能够同化常规资料和非常规卫星资料,这些被同化的资料究竟对同化系统得到的分析场有何影响,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相关的研究文献。为此,首次采用基于信息熵信号自由度思想,诊断风云三号B星(FY3B)红外分光计(Infrared Atmospheric Sounder,IRAS)资料对GRAPES分析场的影响。诊断过程中,采用数值逼近方法,统计2012年12月24日18时到2013年1月22日00时共114个时次IRAS资料对GRAPES分析场影响,结果表明,IRAS中高层通道亮温资料对GRAPES分析场影响比地表通道20观测亮温的影响大,地表通道8和9观测亮温对分析场影响较大。前24个GRAPES变分同化时次每个时次IRAS通道亮温对分析场影响的贡献率分析结果显示,高层通道和H_2O通道贡献率较大。个例分析结果表明,在同化探空资料基础上加入IRAS资料后,温度和湿度增量场变化幅度较大,表明IRAS资料对分析场有降温和增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