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8篇
天文学   1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3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在著名天文学家王恂(1235~1281)和郭守敬(1231~1316)等的主持下,在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在的地方,建立了当日寸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机构——太史院和司天台。太史院占地面积11300多平方米,主体是一座高17米的司天台(比现在的古观象台高2米)。台分三层,最上一层放置郭守敬设计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简仪和仰仪等,  相似文献   
22.
2008年,对于13.2亿中国人民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将纪念拨开迷雾,摆脱无休止“文革”恶斗,终于踏上“改革开放”大道,阔步前进的30周年。  相似文献   
23.
1 台站简介兰州观象台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期,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于1953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甘肃省内陆续布设的4个台之一。1954年1月22日甘肃省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地震记录图在兰州地震台诞生了,从此揭开了甘肃省地震事业的序幕。1956年我国为迎接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建立了7个综合性的地球物理观象台,兰州观象台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的刘家坪上,台址是前苏联的著名地震学家果什科夫,基尔诺斯与新中国地震事业的奠基人,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先生亲自选…  相似文献   
24.
本文利用2003年-2015年观象台的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市观象台酸雨分布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结论如下,北京市观象台降水年均pH值的变化范围为4.34~5.87,北京市观象台酸雨变化分为三个阶段:2003~2005年年均pH值较高,2006年是转折点,年均pH值比2005年下降0.42, 2007~2010年的年均pH值均低于4.5,在此期间北京地区已成为重酸雨污染区,2011~2015年pH值呈现较稳定的上升趋势。由于北京地区夏、秋季节温度及湿度均较高,加快了酸雨前体物的转换速率,而冬、春季节干旱少雨,大气中沙尘和颗粒较多,对酸性降水有缓冲作用,所以酸雨发生频率在夏季、秋季明显高于春季、冬季。降水的年均电导率的变化范围为48.8~99.5μs/cm,年际变化规律不明显,但电导率与降水量存在相关性,总降水量较小的年份,年均电导率偏高;总降水量较大的年份,年均电导率偏低。  相似文献   
25.
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观测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对全国气象台站观测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中观测环境的评估和新选址问题进行了讨论.国家气候观象台的环境选择必须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避免局部地形、障碍物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观测环境下垫面与区域地表一致有利于真实反映区域的实际情况,但在部分陆面特征中,农业生产也会对部分气象要素的观测造成影响,这些在具体观测项目中要作具体考虑.对于受城市化影响的气象台站,在新建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同时保留原观测站是比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6.
2010年4月24日,全球观星大会。这一天,全球天文月迎来了活动的最高峰,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和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进行了高峰期的终极观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呼吁人们站在星空下,拿出望远镜观赏星空,并鼓励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建立“同是地球人,共享一片天”的桥梁。  相似文献   
27.
中国最早的观象台发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山西襄汾县陶寺镇附近发掘出距今约4000年的最早观象台兼祭祀台遗址,它是由观测点、夯土柱和柱间狭缝组成,用于观测日出方位变化,确定回归年长度来制订历法。模拟观测结果表明,位于东南和东北的二狭缝可准确测定冬至和夏至日期,而此二狭缝之间有10个土柱,应象征着视太阳向北和向南每位移一个土柱为一个节气。由此推之,帝尧时的历法特征是将一岁分成20个节气的阳历,上古时的阴阳五行历即十月太阳历是源于它奠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8.
1921年 1921年4月7日,被掠夺的古仪运抵北京。4月14日,经荷兰公使作为中介移交北京古观象台,并按原来的布局安装于古观象台。1921年7月2日,北京《晨报》以“德国还我天文仪器之经过“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四条副标题令人回味:“从前是九鼎入秦现在是合璧归赵这也算参战的报酬但不堪想及山东青岛”。至此十架明清古仪完壁于古观象台,清制的八架铜仪复原于台上,明制浑仪安于紫微殿的东侧,简仪安于西侧。  相似文献   
29.
“明珠曰钻石,美妙须臾间”,此句话形容日全食发生时的美丽盛景真是再贴切不过了。2008年8月1日,青岛观象台组织了30人的观测队伍,不远千里来到了茫茫的戈壁滩上,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金鼎湖畔亲眼目睹了这一世间最壮美最震撼的天象,与本世纪我国境内首次日全食进行了一次亲密的接触。  相似文献   
30.
2009年1月3日华北地区普降中到大雪,在京津地区出现了大到暴雪天气,北京市南郊观象台的降雪量为10毫米,打破了自1951年以来1月上旬的日降雪量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