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315篇
测绘学   221篇
大气科学   343篇
地球物理   242篇
地质学   283篇
海洋学   169篇
天文学   143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粒子群-神经网络集成学习算法气象预报建模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针对BP神经网络在实际气象预报应用中,网络结构难以确定以及网络极易陷入局部解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粒子群集成学习算法的气象预报模型,以BP算法为基本框架,在学习过程中引入粒子群算法,优化设计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和初始连接权,获得一组合适网络结构和初始连接权,再进行新一轮BP神经网络训练,获得一批独立的神经网络个体,以“误差绝对值和最小”为最优准则,采用线性规划方法计算各集成个体的权系数,生成神经网络的输出结论,以此建立短期气候预测模型。以广西的月降水量进行实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学习能力强、泛化性能高,能够有效提高系统预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92.
2005年北京消云试验微物理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机载PMS(Particle Measurement System)粒子探测系统获得的云微观特征和宏观观测分析了2005年北京消云试验的效果。比较2005年9月12日上午消云作业前后云滴数浓度、粒子有效直径和云滴谱分布的变化发现,在暖云中播撒吸湿性高浓度粒子群能够产生一定的消云效果。作业后云微物理结构的垂直分布发生较大变化,云滴数浓度和粒子有效直径均变小,并且在作业高度下方出现一个干层;吸湿性物质促使云滴发生碰并过程,使得大云滴消失小云滴变少;作业半小时后垂直方向影响范围小于900m。此外,在9月13日下午的消云试验中观测到消云作业产生的一条明显云沟。  相似文献   
993.
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新兴的高效并行优化算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但在地球物理反演中很少运用.磁测资料井地联合反演是结合井中与地面磁测数据的各自优势,进行地球物理反演的一种新方法.笔者以立方体为模型,通过理论模型试验和大冶危机矿山实例,将粒子群优化算法运用于磁测资料井地联合反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不仅验证了粒子群算法在地球物理反演中的可行性,而且也论证了井地联合反演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94.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小波神经网络缝洞型储层识别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缝洞型储层识别精度较低这一难题,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小波神经网络(PSO—WNN)储层识别模型。以小波函数作为隐含层的激励函数,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权值、伸缩参数、平移参数进行调整,构建出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小波神经网络储层识别模型。该模型具有算法简单、结构稳定、计算收敛速度快、全局寻优能力强、识别精度高、泛化能力强的优点。这里以济阳坳陷桩西埕岛地区古生界潜山缝洞型储层识别为例,利用常规测井参数作为模型的输入参数,以储层类型赋值作为输出,选取九口井的108个已知样本,采用不同隐含层个数对模型进行多次训练。通过对比分析,最终确定隐含层个数为10,建立起该区的Ⅰ类、Ⅱ类、Ⅲ类储层识别模型。利用已建模型对十八个检验样本进行识别,其识别正确率高达100%,而BP神经网络识别正确率为88%。这表明该模型对缝洞型储层的识别效果较好,为缝洞型储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5.
《地球化学》2009,38(2):203-203
《地球化学》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为学报。其办刊方针是:发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出成果出人才,为加速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刊以广大的地质、地球化学生产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地质、地球化学专业师生和有关人员为  相似文献   
996.
生油岩中有机质加速溶剂萃取和索氏萃取方法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报道通过与传统的索氏萃取方法的对比,对于加速溶剂萃取(ASE 200)技术用于烃源岩可溶有机质萃取的实验方法研究结果。利用东北地区的1个泥岩样品,探讨了分散度、温度、压力对加速溶剂萃取技术的影响,确定最优化的萃取条件参数:分散度为8∶3、温度110℃、萃取压力10.3 MPa。进行方法的重现性实验,萃取结果具有很好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n=10)为2.6%。回收率达到了90%以上。采用吐哈盆地的东深1井的1个油页岩样品,从抽提的有机质、饱和烃和芳香烃组分的量上对加速溶剂萃取与传统索氏萃取进行了方法比较。采用6个样品进一步对饱和烃和芳香烃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对比,加速溶剂萃取的烷烃、萜类、甾烷、芳烃等系列化合物的相对丰度、色谱-质谱特征、有机地化参数指标结果均与经典的索氏萃取的结果相一致。实验结果表明,加速溶剂萃取技术可有效地应用于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及样品前处理。  相似文献   
997.
We discuss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using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tree code suggested by Barn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eePM code. The optimization involves identifying groups of particles and using only one tree walk to compute the force for all the particles in the group. This modification has been in use in our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eePM code for some time, and has also been used by others in codes that make use of tree structures. We present the first detailed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optimization. We show that the modification, if tuned properly, can speed up the TreePM code by a significant amount. We also combine this modification with the use of individual time steps and indicate how to combine these two schemes in an optimal fashion. We find that the combination is at least a factor of two faster than the modified TreePM without individual time steps. Overall performance is often faster by a larger factor because the scheme for the groups optimizes the use of cache for large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998.
宇宙信息     
云南天文台超新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云南天文台韩占文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小组,近期在著名学术期刊HNRA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超新星的研究论文,引起了较大反响,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王博。  相似文献   
999.
自1998年超新星观测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以来,暗能量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此后关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大尺度结构的测量也进一步支持了1998年的发现.该文首先概述了宇宙学的起源,然后详细介绍了目前解释宇宙加速膨胀机制的三类模型,包括各模型提出的动机、存在的优缺点,以及当前的主要进展等.最后对暗能量模型作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00.
《天文爱好者》2008,(4):28-28
液体望远镜(《天文爱好者》2007年第8期“宇宙信息”曾有报道)的镜面,是在一个碗形平台上注入反光性液体(通常是水银),经旋转形成的抛物线镜面。液体望远镜目前数量很少,只有加拿大的范库弗峰6米望远镜、美国宇航局的3米望远镜等。加拿大天文学家Borra及其合作者的研究目标之一是希望能在月球上安装一个巨大的液体望远镜,但是月球两极温度太低,水银将会凝固,因此他们尝试着使用不同的液体材料。最近他们成功把一种纳米银粒子(称为“液相金属膜”,Metal Liquid—Like Films)涂在乙烯、乙醇等水溶性液体的表面,既降低了凝固点又增强了反光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