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98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The presence of Biecheleria cincta (=Woloszynskia cincta) in the Chinese coasts is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ree to five series of vesicles and an elongated apical vesicle (EAV) were visible in the epicone, and both the hypocone and the cingulum had three series of vesicles each. Thin sections revealed that B. cincta possesses stalked pyrenoids and an unusual eyespot consisting of a stack of cisternae with brick-like materials (type E), thus supporting its transfer from Woloszynskia to Biecheleria. Spiny cysts formed spontaneously in culture, with an encystment rate of around 20%. Both large subunit ribosomal DNA (LSU rDNA) a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ITS) sequences in 12 strains from the Chinese coasts were determined. Phylogenetic analyses based on LSU rDNA and ITS sequences using Bayesian inference and maximum likelihood revealed two distinct ribotypes (referred to as ribotype A and B) in B. cincta. ITS region pairwise distances within B. cincta ranged from 0.024 to 0.072,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a complex of cryptic species.  相似文献   
22.
采用组织学方法,获得患肾肿大症美国红鱼的心、脾、肾、肝、肠和鳃6种组织,利用组织切片以及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病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该病的致病机制。患病红鱼解剖后主要症状为:体表溃烂,部分病鱼鳍条上有肿块;病鱼肾脏显著肿大,体积甚至达到正常肾脏的1()倍;肝脏、脾脏及胆囊等也有肿大现象;有些病鱼脏器上有白色结节。组织病理显示:美国红鱼肾肿大症的主要表现为肾脏有典型的肉芽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管壁破裂、坏死;肝脏中肝实质有充血现象,实质细胞呈空泡变性;脾脏充血,现大量病变的红细胞,有脂肪样变。超徽病理显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现象严重,肾小管内刷状缘排列稀疏;肝细胞坏死严重,肝细胞界限模糊不清;脾脏组织脾窦扩张,有大量凋亡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美国红鱼肾肿大症的组织细胞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肾脏和肝脏等主要组织器官受到严重损伤病变,使鱼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最后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23.
锯缘青蟹大颚器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切片和电镜技术,对锯缘青蟹大颚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大颚器位于大颚肌几丁质腱的后侧基部.腺细胞胞质丰盈,质膜大量内陷和作不同程度的卷绕,内含大量具管状脊的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卵巢成熟时大颚器腺细胞内线粒体增多,少数线粒体形态异样,高尔基体易见,散布的小管状滑面内质网(tSER)少,高度汇合的tSER增多,大小形状不同的空泡数量明显增加,且近质膜分布,质膜内陷和卷绕程度加剧.表明此时锯缘青蟹大颚器的合成与分泌能力增强,其生理功能与卵巢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4.
运用电镜技术在中国对虾淋巴组织培养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球形病毒。病毒 粒子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浆内,平均直径80~110nm左右,具有囊膜,核心具有较高的电子密 度。在细胞核及细胞浆内均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毒包涵体。感染病毒的培养细胞出现增长 缓慢或停止生长的现象,部分细胞坏死;电镜下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细胞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5.
僧帽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卵母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僧帽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初级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和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二倍体和三倍体卵母细胞发育差异明显。在卵黄形成期,二倍体卵母细胞呈椭圆形,细胞核呈伪足状突起,核仁呈颗粒状聚合体,细胞器多发达,合成卵黄粒我,细胞膜外有生绒毛,卵母细胞生物合成旺盛、代谢活动强;而三倍体卵母细胞大都呈不规则形状,该仁小、致密,细胞器少且不发达,卵黄粒少,细胞膜外无微绒毛,卵母细胞生物合成及代谢弱。  相似文献   
26.
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platifrons)是南海台西南冷泉区的典型优势物种,鳃丝上皮细胞内共生大量甲烷氧化菌,通过甲烷有氧氧化合成有机物为共生体系提供物质能量,是平端深海偏顶蛤赖以生存的重要能量来源器官,溶酶体在共生体系的营养互作和稳态维持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使用电镜技术观测了常压培养过程中(0d,30d,90d)平端深海偏顶蛤共生体系中共生菌和溶酶体的动态变化,通过鳃上皮含菌细胞超显微结构的变化研究常压培养对深海共生体系的影响,并探讨溶酶体在宿主—共生菌营养传递和共生菌群稳态维持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在原位状态样品中(0d)共生菌和溶酶体呈极化分布,细胞结构完整清晰;蓄养30d后,含菌细胞出现明显破碎,共生菌数量大幅降低,溶酶体数量、范围和消化程度大幅增加,对细胞顶端的甲烷氧化菌进行分解;而90d后,共生菌在溶酶体的作用下消失殆尽,鳃部有明显细胞脱落后留下的坑洞,细胞呈现空泡状,无法明确区分各种细胞组分。上述结果展示了长期常压蓄养过程中鳃上皮含菌细胞中溶酶体与甲烷氧化菌的动态变化,推测当共生菌丢失后溶酶体也同步降低活跃度,平端深海偏顶蛤在共生互作中通过溶酶体主导消化和调控共生菌。  相似文献   
27.
28.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精子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乌苏里拟鲿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头部呈球形或椭圆球形,核前端无顶体,后端有植入窝。中段包括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植入窝从细胞核的后端陷入核中。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内,包括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袖套与细胞核后端相连,袖套中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尾部主要结构是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轴丝外两侧为细胞质膜形成的对称性鳍样结构。尾部内无囊泡及其他细胞器。  相似文献   
29.
斜带髭鲷后肠、头肾和脾脏中肥大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景良  闫琳  王湘平 《海洋学报》2009,31(2):120-128
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了斜带髭鲷的后肠、头肾及脾脏中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器官组织中均发现有肥大细胞,但以后肠和头肾分布较多;这些肥大细胞的表面具有胞质突起或表面折叠。根据其特征性胞浆颗粒所含特殊亚结构的不同,可初步认为斜带髭鲷肥大细胞可能存在Ⅰ型和Ⅱ型两种亚型。Ⅰ型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后肠粘膜固有层、粘膜下层和头肾的结缔组织中,其特征性胞浆颗粒具有微粒样特殊亚结构;Ⅱ型肥大细胞仅分布于头肾和脾脏的结缔组织中,其特征性胞浆颗粒则具有漩涡样、线团样、蜂巢样、细粒状、无定形和混合型等多种晶格状特殊亚结构。同时,这两种亚型肥大细胞均存在脱颗粒现象。由观察结果可知,斜带髭鲷后肠、头肾及脾脏中存在大量的肥大细胞,并且其特征性胞浆颗粒具有精细的特殊亚结构。  相似文献   
30.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裸体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精子的超微结构.这2种星虫成熟精子均由头部、中部和尾部组成,但其精子头部的超微结构不尽相同:裸体方格星虫精子的头部与可口革囊星虫精子的头部相比较小,由棒状"八"字形顶体与哑铃形细胞核及顶体下腔构成,而顶体下腔内没有明显的顶体棒结构.可口革囊格星虫精子的头部虽也由顶体、顶体下腔和核组成,其顶体呈圆弧形,精核为鸭梨形,核物质电子密度高,核内含空泡,顶体下腔中似有一顶体棒结构.这2种星虫精子的中部和尾部基本类似,仅中部的线粒体数目不同,裸体方格星虫精子的线粒体略少,有4~5个,而可口革囊星虫精子有5~7个.精子的尾部由远端中心粒延伸而出,均为细长鞭状,由轴丝及包绕轴丝的质膜组成,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精子的超微结构可以作为鉴别这2种星虫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