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36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7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e Darwin Rise has been proposed so many times and in so many forms and places that the time has come to m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the region. Lying on the NW Pacific Plate between the Geisha Guyots, the Mid-Pacific Mountains, the equator, and the trenches, the region is roughly bounded by magnetic anomaly M20 (147 Ma). It was subjected to a massive outpouring of lava about 105 to 120 Ma, which created the guyots and seamounts in that region. Guyots are excellent tools for studying events of long ago because they eroded in the same lowstand in the Cretaceous and guyot relief, therefore, is a surrogate for paleo-sealevel. The relief is derived by subtracting the break depth of the summit plateau of a guyot from the regional depth. Guyot relief would necessarily be less in the center than to the periphery if the feature formed on a pre-existing rise, as has been postulated. The existence of a paleo-Darwin Rise would give concentric contours for the region in question. Of the sixty guyots used in this study, thirty-seven of these guyots were surveyed using SASS multibeam in the Marcus-Wake seamount group. Twenty-three guyots were surveyed using random track single-beam sonar surveys. An entirely different scenario is shown. Data revealed a major fracture passing through the area coevally or after the guyots formed. Because the depths to the summit are not the same now, vertical tectonics occurred after subaerial erosion. This means the fracture formed during and after the erosion (roughly 105 Ma) and influenced the normal sequence of events in guyot formation. Depending on how one deciphers trends through the Hess Rise morass, SASS bathymetry shows a continuation of the Surveyor/Mendocino fracture zone swarm inside the M20 region to the NE of these data. The fracture swarm continues to the western Pacific trench system. Based on this information, if the Darwin Rise ever existed, it had to have done so elsewhere.  相似文献   
12.
文中介绍浅水多波束系统SONIC 2024的技术优点,从姿态参数校正、潮汐改正、声速改正、测线滤波及曲面滤波等方面探讨多波束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以码头实测数据验证该系统在水深测量应用中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抗差估计的多波束测深数据内插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多波束测深数据网格化内插方法抗差性不足的问题,该文将抗差估计理论应用于网格化内插方法中。基于不确定度指标建立了距离不确定度联合加权内插模型,在该模型的权函数中引入了等价权,同时给出了等价权设计方案及迭代初值确定原则,以增强模型的抗差性;介绍了一种节点邻域参考点合理选取方法,给出了改进内插法实现的基本步骤,最后通过实测数据对反距离加权法、联合加权法及改进方法内插水深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方法内插结果要优于另外两种方法,可应用于多波束测深数据网格化处理中。  相似文献   
14.
斜向扩张是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独特的构造特征,其地形分段特征明显区别于经典的快速-慢速端元洋中脊模型,是理解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地质过程的重要切入点。基于西南印度洋中脊Indomed-Gallieni和Shaka-DuToit段多波束地形数据,分析了不同斜向扩张角度(α)洋中脊的地形分段样式。其中,46.5°~47.5°E(α=5°)、16°~25°E(α=10°)和48.5°~52°E(α=15°)为近正向扩张段,发育雁列式叠置的中央火山脊;47.5°~48.5°E(α=50°)和16°~25°E(α=60°)为斜向扩张段,仅在洋脊段中部形成中央火山脊。利用有限差分+颗粒法(FD+MIC)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洋中脊应变分布特征对不同α值的响应,结合地形分析,认为斜向扩张角度和温度异常分布共同控制了洋中脊地形分段样式。近正向扩张洋中脊(α<20°)在温度异常处形成地壳伸展应变的集中区,有利于岩浆汇聚,发育雁列式叠置的中央火山脊,其位置随温度异常分布的变化而改变;斜向扩张洋中脊(α>20°)地壳伸展应变集中区的位置受斜向扩张几何样式控制,在洋脊段中部发育中央火山脊,对温度异常不敏感,形成位置长期固定的岩浆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15.
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测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海底地形探测方法.高精度的差分GPS定位是实现多波束系统高精度测深的最基本前提.在海上探测作业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差分GPS数据存在偶然误差,影响多波束测深精度.本文提出对差分GPS数据进行航速、航向平滑处理、误差定位点位置推算的实时优化方法和数学模型,并给出实际实现的例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对使用大比例尺进行海底地形测量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描述,测量过程中的方法技术、数据处理方法、测量效果说明多波束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由于边界误差剔除、测线布设过于稀疏等因素影响,利用多波束数据生成高分辨率DEM时,常常会存在一些水深空值单元或区域。为了对这些数据空值区域进行可靠填补,在考虑地形特征及空值单元大小的情况下,利用IDW、Spline、Kriging、TIN四种插值方法对某区域多波束海底DEM空值区域进行直接内插填补试验,结果表明插值算法的选取不仅受地形类型限制,而且与空值区域的大小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海道测量中,由于无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多余和重复观测,因而不能精确测定各种误差,同时也几乎没有测量成果质量的控制指标,这正是多波束测深数据质量评估所面临的现实且急需解决的难题。基于国际海道测量规范S-44(5th)的要求,研究了不确定度在多波束数测深数据质量评估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可知,测量结果的可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不确定度的大小,不确定度越小,说明测量结果质量越高,越具有可靠性。因此,将不确定度充分合理地应用于多波束测深数据处理和评估是一种最为理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纳和浅地层剖面等声波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在海底管道检测中常用设备与参数选择。结合工程实例给出了各种检测方法在海底输油管道检测中应用效果。介绍了海底管道检测流程,分析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和不足之处。结果表明,海底管道检测时应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的互补性,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波束角偏差是影响多波束系统测量精度的因素之一,严重时导致测量的海底地形成凸凹形状的伪地形。论述了波束角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多波束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介绍了借用EM系列多波束系统配置的横向参数校准软件对波束角偏差进行校正的方法,经实际应用,该方法很好地校正了波束角偏差,提高了测量数据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